(通訊員:袁博)中華紅色文化是柔軟的,是堅硬的。它是日月星辰,揮灑光芒而不與螢火爭輝,它亦是堅實鐵胚,經得起烈火灼燒,千錘百鍊,是誓死不屈的龍脊柱。中華文明的韌性成就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延續至今。中華文明的韌性支撐著這座華夏大廈屹立不倒,在未來強盛之路上破浪前行。
雲海蒼蒼,江水泱泱,文化之風,山高水長。紅色文化是一條浩浩湯湯的長河,從遠古奔流而來,翻越崇山峻岭,穿過柳林繁花,容納人生代代,沉澱滄海桑田。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學歷經紅色文化洗滌,自當以此為根基,發展傳承,助水長流。
(圖為湘西州民族第二中學大禮堂)
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學,唯一一所由中師改制而來的州直屬示範性高級中學,學校師資雄厚,布局合理,設施齊全,環境優雅。前身為湖南省永順民族師範學校,創建於1938年。2001年,永順民師改制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學。改制以來,學校秉承「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整體素質,著眼未來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的教育理念,在開放、民主、和諧的教育中培養創新、自主、健康的人才。作為州級紅色教育基地的百年老校,有著歷史悠久的和平樓與古色古香的蘇式建築大禮堂、以及為了紀念革命烈士龍思奇且被譽為紅色教育基地的紅園,具有極其濃鬱的紅色氣息。
(圖為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學紅色教育基地——紅園)
紅色印記,歷久彌新
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學曾榮獲由國務院頒發的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的「教育革命先進單位」錦旗;得到了原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國防部原副部長蕭克上將、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國防部原副部長廖漢生中將、中紀委原書記李昌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懷與親筆題詞。
而這文化濃鬱的學校坐落在位於世界文化遺址永順縣老司城區域,民國十一年,道制廢,永順直屬湖南省。民國二十三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攻克永順縣城,中共湘鄂川黔邊區省委、省革命委員會、省軍區設境內塔臥,並成立了永保、郭亮縣蘇維埃政權。1949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永順,隸湖南省永順專區。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學的這些紅色印記,博大精深,歷久彌新。
該校團委楊書記特別指出「我們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革命先烈的血汗之上,所以作為教育者,應該以教育為本,將革命先烈的優秀精神傳承下去,鼓勵學生向革命老一輩學習,初心不改,傳承文化。」黨建辦也指出,每年以黨政+的主題進行了很多策劃,舉辦了很多活動。在教學方面,學校開展十九大精神特色課等一系列革命傳統教育;在自身黨建方面,舉行了清明節掃墓與入黨志願宣誓等活動。以紅園龍思奇革命先烈背後的歷史文化為基點,將紅色文化比為炬火,堅定地傳承著紅色文化。
(圖為龍思奇烈士傳略)
(圖為龍思奇烈士紀念園)
紅色研習,多元賦能
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學全校師生十分注重紅色文化的學習與發揚。學校不僅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思政教育,更有前往塔臥和毛澤東故居等紅色基地的研學旅行。每年定期舉辦紅色活動,將紅色文化貫徹落實於日常學習生活之中。學生活動方面,舉辦我和我的祖國主題徵文活動,與國旗同框演講活動,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等主題紀念活動,以多樣的形式讓學生真正願意學、學進去;學校特設國旗班與護旗隊,定期舉行升旗儀式及國旗下的演講活動,並舉行紅色為主題的徵文活動,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主題紀念活動、傳唱紅歌活動與書寫黑板報,弘揚紅色文化活動。
此外,學校十分注重紅色文化的傳承,大力組織學生前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瞻仰紅軍革命烈士。學校也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宣傳,不僅每周召開主題班會,書寫主題板報,學校內部還設有愛國教育宣傳欄,弘揚紅色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思政教育,調動學生對紅色文化的運用,使得紅色文化真正有作用、有活力。紅色文化看上去無形無色,卻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從何處來,往哪裡去。最好的傳承方式應是巧借創新活水,為其賦能,才能為紅色文化拂去歷史塵埃,重新「活」起來。
(圖為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學宣傳欄)
(圖為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剪影)
紅色傳承,亙古不息
文化需要表達,唯有表達才可流傳,唯有流傳才可談創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文化傳承亙古不變。傳承是創新的前提,周國平先生曾有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束,離開生命本源,文化不過是人造花束。」誠如斯言。紅色文化不是空中閣樓,它需要我們傳承,就猶如土壤滋養著幼苗。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學為此舉辦了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讓學生更加樂於接受與理解紅色文化的意義與價值。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革命文化,由衷地對革命烈士感到尊敬,自發地傳承紅色文化,從入眼,再入腦最後入心,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紅色文化的意義。此外,豐富的活動也更能傳承好當地紅色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紅色文化是一面晶瑩剔透的明鏡,照亮心靈的面容,倒映歷史的影子,既有慷慨高歌,亦有細語婉轉;既有吟風弄月,亦有躬身沉思。紅色文化雖不能即時果腹,卻是精神的生命源泉。吾輩青年當傳承紅色文化,引領徵程,切莫讓紅色文化漸漸遠去,切莫讓文明聖火逐漸暗淡。
(圖為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學道德講堂現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