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年代,為千年古邑福清遺留下了深厚的紅色文化遺產和珍貴革命遺址。目前,全市已公布的福清紅色文物有15個,其中省級1個、縣級6個、本級文物保護登記點8個。這些紅色「符號」成為了人們追思革命先輩,感受鮮活紅色記憶的重要載體,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同時,讓紅色基因融進血脈,激發起新福清改革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福清紅色革命文物
羅漢裡閩中遊擊隊舊址。位於一都鎮普禮村羅漢裡自然村,羅漢裡遊擊根據地是閩中遊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中央軍委確認的南方8省15個獨立遊擊根據地之一,是閩中遊擊第一支隊的駐地,也曾是中共閩中特委之駐地,在閩中地區的三年遊擊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閩中羅漢裡遊擊根據地如今被開闢為福清市最重要的紅色文化黨性教育實踐基地之一,羅漢裡革命紀念館陳列圖片60餘張、文字說明40餘幅、文物30餘件,詳細記錄了民主革命時期中共閩中特委和閩中工農紅軍遊擊隊支隊在羅漢裡根據地為謀求人民福祉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豐功偉績。
福清革命烈士陵園。位於瑞雲塔附近,始建於1957年,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670平方米。1981年2月25日,被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位於陽下街道漈頭村,於2005年建成,主體建築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陳列物品共213件,其中,實物68件,文字圖片74幅。館內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放映「福清革命史」電視教育片,以沙盤展示福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遺址、遺蹟的分布場景。
陳氏祠堂(漈陽書院)。即福平沿海抗日遊擊第八中隊駐地舊址,位於陽下街道漈頭村陳氏支祠內。1995年,經鄉親自願集資,按原貌修葺了古祠。陳氏祠堂、漈陽書院與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近在咫尺,相互呼應,環境優美。陳氏祠堂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937年重建;漈陽書院系陳氏祠堂的附屬部分。祠堂和書院建築面積共520平方米,目前保存狀況良好。
陳炳奎烈士陵園。位於福清市陽下街道漈頭村。2005年3月被中共福清市委、福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福清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修建陳炳奎烈士陵園,與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同時建設,2005年建成並對外開放,佔地面積13.5畝。
解放福州作坊山戰鬥紀念園(德勝亭、德勝公園)。位於陽下街道作坊村。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代,2009年5月,福州市委、市政府與福清市委、市政府在作坊山興建「德勝亭」,福建省軍區原司令員盧福祥老將軍為「德勝公園」和「德勝亭」題名。
戴祥滋的故居及戴氏宗祠。位於福清市音西街道雲中洋村嶺口自然村北部山坡上,為四合院式民居。建於民國初期,該宅規模較大,建造裝修講究,屏門上方及軒廊、梁架等處均雕刻有精美的圖案。
龍高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於1957年7月。位於高山鎮正東500米的小山丘上。1981年2月25日,列為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4月被中共福清市委、福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福清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餘長鉞烈士紀念碑。建於1984年2月。位於陽下街道陽下村公路旁。系中共福清縣委和福清縣人民政府為紀念革命烈士餘長鉞而建。碑高約6米,周圍佔地面積400平方米。1987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關寨。位於東山村後的山坡上,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現已成為特色紅色旅遊景點。
為深入推動紅色文化資源開發,銘記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革命故事,感受紅色文化的真諦和力量,福清市革命史研究會自成立以來,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通過祭奠革命先烈、編輯刊物、召開紀念活動、看望慰問老遊擊隊員及老同志、捐助困難革命後代等一系列活動,宣傳福清革命歷史,傳播福清革命傳統,讓紅色文化直抵人心,讓紅色精神潤物無聲,推動福清紅色文化賡續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聯合福清市革命史研究會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著力推進「五個一」項目,通過編寫紅色文化圖書、設立紅色文化保護點、修繕紅色文物、打造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等舉措,讓紅色文化「活」起來、「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