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山發現千年古亭遺址
極高明亭亭牆殘存,古亭原貌及麓山古遊道將恢復
本報訊 (記者 周和平 通訊員 胡滔滔)繼發現李根源珍貴摩崖石刻後,昨日,嶽麓山又傳喜訊,作為古遊道三亭之一的極高明亭遺址被找到,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亭牆體得以重見天日。
古亭殘存部分牆體
從嶽麓山頂禹王碑景點下行約百米,過防火道,在其東側的山咀上,有一空曠小地,這就是古極高明亭遺址所在地。
青磚、碎瓦、石灰塊、雜草……走近遺址,一個堆滿了殘磚碎瓦的四方堆出現在眼前。記者注意到,古亭仍然保存了部分完好的青磚牆體,牆高處約1米,一道麻石大門檻立在其中,整個古亭長、寬均約5米。
據發現此遺址的景區工作人員介紹,《嶽麓山覽勝》等歷史資料中,曾提到了該古亭,介紹了其大致所在位置。此次發現摩崖石刻後,便萌發了尋找該古亭的念頭。經過多次實地搜尋,在山咀上挖開雜草和部分土層,最終有了這個意外「收穫」。確認是古亭遺址後,景區隨即進行了整理,並予以保護。
古亭為古遊道三亭之一
著名文史專家陳先樞非常關注極高明亭遺址被發現的消息。陳先樞介紹,據歷史記載,南宋朱熹曾為極高明亭題額,古亭至少有近千年歷史。古代,遊客登嶽麓山,從山下現有的自卑亭開始,山腰曾有道中庸亭,山頂則有極高明亭,為古遊道必經之地,且三亭命名均出自《論語》等書。極高明亭於清康熙年間重建,後毀於兵火,此後有史記載稱亭「已不可考」。清康熙年間嶽麓書院山長李文熾有《極高明亭》詩:振衣上峰巔,下視人寰小;列宿低芒角,白雲相縹緲。目前,道中庸亭已毀,亭碑保存於嶽麓書院。
陳先樞認為,極高明亭遺址的發現,見證了南宋時期以朱熹為代表的湖湘學派發源地歷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旅遊價值,建議至少可將遺址列為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保護。
擬明年恢復原貌
極高明亭古遺址的發現,引起了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高度重視。相關負責人昨日向記者表示,目前,景區通過搜集整理史料,已找到了該古亭原貌圖,以及道光元年(1821)嶽麓書院山長歐陽厚均為古亭的題額圖。根據這些歷史資料,景區將在現有基礎上,恢復古亭原貌,重現古亭風採,預計整個修復工程在明年完成。屆時,景區擬將恢復古遊道,讓遊客體驗古人登山的線路和感受。
(責任編輯: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