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歡歡 唐珍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要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湖湘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和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走過風風雨雨千餘年,直到今天的湖南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孕育培養了一大批傳道濟民、經世致用之才。嶽麓書院不僅是湖南的,更是中國的和世界的;嶽麓書院優秀文化傳統亦即嶽麓書院精神不僅是湖南大學的,更是全社會可以借鑑化用的。充分發揮嶽麓書院精神的當代育人價值,對於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面對當前一些大學生、社會青年傾向於「人生理想實際化、價值標準實用化、個人追求實在化、行為選擇實惠化」的新情況、新問題,更應深入發掘、大力宣傳、切實傳承嶽麓書院精神中的寶貴价值理念——
一是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是嶽麓書院優秀文化傳統的精神核心。早在南宋末年,元兵圍攻潭州城的危難時刻,嶽麓書院數百師生毅然棄筆從戎、捨生取義;後有思想家王夫之、魏源金戈鐵馬馳騁疆場,左宗棠等一批「中興將相」抗擊英俄、收復失地;近有蔡和森、唐才常、鄧中夏、鄧乾元等一批革命志士或慷慨就義或英勇戰死……這種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既是新時代青年構築理想信念的厚重基石,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
二是傳道濟民的責任擔當。「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不懈追求,與此高度一致的是,傳道濟民是嶽麓書院的精神特質。從「以傳斯道而濟斯民」教育思想聞名於世的書院山長張栻,到宋代理學派、明代心學派、明清實學派、清代漢學派等書院各類創新知識、勇擔道義的群體;從深受書院「堅定其德性、明習於時務」思想影響,以陶澍、魏源等為代表的經世改革派,到深受「有體有用之學」思想影響,以曾國藩、左宗棠等為代表的湘軍集團和洋務運動首領,再到後來的民主革命派、早期共產主義者——他們「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將傳道濟民詮釋得淋漓盡致。這種精神特質,時至今日無疑仍是激勵人們尤其是青年一代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的先進典範。
三是立己達人的修身德性。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定是有大愛大德大情懷之人。欲齊國平天下,首要是修身。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無論是850年前朱熹先生手書的「忠孝廉節」,還是由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書寫的「整齊嚴肅」,還是由民國時期賓步程校長題寫的「實事求是」,無一不是嶽麓生徒修身立德的標尺。特別是270年前由國學大師王文清手定、至今仍然收錄在湖南大學學生守則扉頁的嶽麓書院學規,囊括了為人求學的品質要求,涵蓋了做人做事的道德規範。這些修身德性不僅可以有效消解「精緻的利己主義」傾向,更能助推廣大大學生尊崇道德、互敬互愛、誠實守信。
以文化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充分發揮嶽麓書院精神的當代育人價值,應尊重文化育人規律,注重將其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一是融入課堂。課堂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應將嶽麓書院優秀文化傳統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開設校史校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必修選修課程,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編寫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輔助教材和讀本,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
二是融入實踐。實踐是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應加強頂層設計,注重體驗和儀式,在參觀、講習、傳播中把跨越時空的先進思想理念、價值標準、道德風範轉化為廣大青年大學生的行為習慣,不斷增強他們的參與感、認同感和獲得感。通過繼承和恢復嶽麓書院祭孔禮、拜師禮、入學禮、成人禮等傳統禮祭形式,形成入學季、表彰季、畢業季「三季典禮育人」的完整規制。
三是融入網絡。網絡是人才培養的新陣地,應加強以嶽麓書院優秀文化傳統為主題的內容生產,打造和搶佔網絡平臺。要善用新媒體新技術,改進話語體系和話語方式,推出雅俗共賞的優秀網絡文化作品,讓懸掛在書院裡的文物、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流傳在校園裡的故事都「活」起來,同時創立一批類似「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的文化活動品牌,不斷增強嶽麓書院優秀文化傳統的時代感和感召力。
(作者分別系湖南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