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嶽麓書院」從經世致用到實事求是

2020-12-13 華聲在線

肖永明 夏金龍

作為湖湘文化的精神聖殿,嶽麓書院穿越千年歷史煙雲,始終秉承成就人才、傳道濟民的教育理想,堅持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和實事求是、學貴力行的治學精神,培養和薰陶了一代又一代經邦濟世之材。從奠定湖湘學派規模的張栻到集理學之大成者王船山,從陶澍、賀長齡、魏源到曾國藩、左宗棠,從郭嵩燾、曾紀澤到譚嗣同、唐才常,從蔡鍔、楊昌濟到毛澤東,嶽麓書院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一脈相承,實事求是的精神內涵在近現代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創新,為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湖湘學派:湖湘經世致用精神之源

經世致用思想主張積極入世、學以致用,強調經邦治國、安民濟世,推動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 經世致用精神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湖湘文化中更有突出的表現。

早在南宋時期,湖湘學派就形成了強調經世致用、知行並重的精神取向。面對當時深刻的民族危機和文化危機,嶽麓諸儒不尚空談,注重將經世致用精神體現在經邦濟世、扶危濟難的社會活動當中,確立了「湖湘學派」重視經世致用和倫理踐履的鮮明特點。他們把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與經邦濟世、挽救民族危機、文化危機的目標緊密結合起來。胡安國以《春秋》為「經世大典」,提出治學的目的是「康濟時艱」;胡宏主張「以仁致用」,進一步強調聖人之道就是要「明體致用」;張栻強調「知行並發」,在《嶽麓書院記》中明確提出嶽麓書院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經世致用、傳道濟民之材。他還主張義利相關、相輔相成,指出「道德性命初不外乎日用之實」,強調關心國計民生的經濟之學。

湖湘學派思想家對 「求仁履實」與「經世濟民」的倡導,深刻地影響了此後湖湘文化的發展方向。歷代湖湘士子多能學以致用,留心「經國濟民」之學,注重社會實踐和治國理政,形成了經世致用的風尚,經世致用成為湖湘士人的精神底色。

王夫之:經世致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反思學者清談誤國的深刻教訓,逐漸發展演變成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曾經就讀於嶽麓書院的大儒王夫之把這種經世致用思潮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王夫之強調學術研究要有現實關懷,理論探討應該致力於社會實際問題的解決,關注國家治理、社會秩序、民生幸福之事。其哲學體系的建構,注重把天、道、心、性奠定於氣、物、欲等感性存在的基礎上,發展出「天下惟器」,「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的唯物自然觀, 強調民生日用之事從而矯正當時學術的的空疏。在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加以批判性總結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個「欲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 的思想體系。他強調「言必徵實、義必切理」,提出了「即事窮理」的命題並加以新解。 雖然王夫之並沒有直接使用「實事求是」的表述,但是他的思想無疑閃耀著實事求是精神的光輝。至清朝道光年間,隨著《船山遺書》的出版,王夫之這種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想得以廣泛傳播,深刻影響著近代湖南文化精神的塑造。

近代湖湘群體:經世致用思想的嬗變

近代中國,內憂外患、危機重重。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以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譚嗣同、陳天華、蔡和森、鄧中夏等為代表的大批湖湘士人秉承經世致用的精神傳統,以天下為己任,承擔起挽救天下興亡的使命。在近現代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伴隨著他們對中西方制度比較與借鑑的思考,湖湘文化中的實事求是精神不斷彰顯,內涵也在不斷豐富與發展。

魏源首開近代風氣,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受湖南經世派代表人物賀長齡之託,主持編撰了以實用、經世為主旨的巨著《皇朝經世文編》。此書刊行後,數十年間風行海內外,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世致用精神推向了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還進一步把經世致用與中國古代「實事求是」的命題相聯繫。「實事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傳》,清人強調實證、鄙薄空疏,在做學問的層面上提倡「實事求是」。曾國藩則進一步把「實事求是」與「即事窮理」的思想結合起來理解並加以發揮,指出:「夫所謂『事』者非『物』乎? 『是』者非『理』乎? 『實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稱『即物窮理』者乎?」在這裡,曾國藩提出「實事求是」就是「即物窮理」、「即事窮理」,即從客觀事物本身出發去探究、窮盡其理,將實事求作為經綸世事、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和途徑,這就以經世致用的精神重塑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得傳統的「實事求是」命題初步具有了經世致用的品格。與此同時,左宗棠也提出類似主張:「多看經世有用之書,求諸事物之理。」 曾國藩長子、近代著名外交家曾紀澤,也明確提出要學習西方「海國人士深思格物、實事求是之學」。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湖南巡撫卞寶弟在為《湖南通志》所作的序言中更提出「實事求是之心不敢不勉」。不難看出,近代湖湘士人已經通過對「即物窮理」「即事窮理」與「實事求是」的溝通和互訓,豐富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在經世致用精神引領下的一種為學路徑、思想方法、處事方式。如果說經世致用主要是一種價值取向、價值立場,那麼實事求是則是一種方法論,是經世致用的理念在方法、路徑、方式層面的進一步落實。

實事求是的創新發展

1916年,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將「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懸掛於嶽麓書院講堂,引導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當時,青年毛澤東曾兩度寓居嶽麓書院,受到了嶽麓書院所承載的湖湘文化的深刻影響。後來,毛澤東對「實事求是」這一傳統命題進行了提升、改造,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毛澤東對「實事求是」做了科學解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明確地將「實事求是」作為指導思想。1943年,毛澤東在延安為中央黨校題寫「實事求是」校訓,後來給《七大紀念冊》的題詞又寫到「實事求是,力戒空談」。「實事求是」逐漸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和精髓。

作為中國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範。當前,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於偉大的新時代,嶽麓書院應當傳承「經世致用」的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始終以回應時代、國家之所需的使命感,創新學術、培育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分別系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教授;湖南大學科研基地辦主任)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
    湘伴導讀說到嶽麓書院,你會想到的什麼?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文脈 ,是「實事求是」的學風,還是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作為中國辦學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的千年歷史,既是一部燦若星辰的人才培養史,也是一部弦歌不絕的文化傳承史。
  • 「走進嶽麓書院」108字學規與它背後的山長們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擦亮嶽麓書院這一湖湘文化名片,本報今日起,推出《走進嶽麓書院》專欄,連續刊發5篇稿件,從歷史脈絡、文化傳承、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教書育人、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等方面,講述嶽麓書院故事。敬請關注。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易禹琳納於大麓,藏之名山。
  • 「走進嶽麓書院」會講,新世紀的文化復興
    11月22日,嶽麓書院院長肖永明如是說。距朱張會講過去832年,1999年的7月11日,嶽麓書院發生一起引起轟動的大事。在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清代國學大師王先謙登壇講學的地方,嶽麓書院設立「千年論壇」,著名學者餘秋雨登上講壇。湖南衛視和湖南經視實況直播了他的演講《走向21世紀的中國文人》。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康熙題的「學達性天」、乾隆題的「道南正脈」  影響都不及這四個字  講堂是嶽麓書院的主體建築,是書院山長集合生徒講學授課的地方。講堂內共有三塊匾,分別是「學達性天」「道南正脈」以及「實事求是」。  前兩塊匾分別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御賜之物。但是,我們這裡著重介紹的是另一塊,堪稱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實事求是」牌匾。
  • 時刻知道|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宋真宗賜御書「嶽麓書院」匾額。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在周式執掌下,嶽麓書院的從學人數和院舍規模都有很大發展,遂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崇道祠內的「朱張會講」塑像。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康熙題的「學達性天」、乾隆題的「道南正脈」 影響都不及這四個字 講堂是嶽麓書院的主體建築,是書院山長集合生徒講學授課的地方。講堂內共有三塊匾,分別是「學達性天」「道南正脈」以及「實事求是」。 嶽麓書院「實事求是」匾。 前兩塊匾分別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御賜之物。但是,我們這裡著重介紹的是另一塊,堪稱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實事求是」牌匾。
  • 嶽麓文藝 || 蔣集政:嶽麓書院與瀟湘人物
    因為種種原因,多少次參觀遊覽過嶽麓書院,躑躅徜徉在嶽麓書院的角角落落。或許是所見所聞多了,便想為嶽麓書院寫點什麼。但每當我想產生此想時,總感覺與嶽麓書院之間缺少一點什麼,就像一對妙齡男女,仿佛缺少一根情線相牽,雖然時時邂逅相逢,卻往往擦肩而過。
  • 成都爺爺嶽麓書院相遇中學生
    我們正走進書院講堂,第一個進入眼帘的是「整齊嚴肅」四個大字,講堂的兩壁及堂中的對聯,更顯出了嶽麓書院高雅濃鬱的學術氣氛。我們面對這一切,更覺得粟字與慄字的錯位玷汙了書院的聲譽,在講堂內來回地邊走邊看,心情沒了悠然自得,腳下亦舉步不定。「爺爺,您願意聽我們給你講一講嶽麓書院嗎?」聲音似曾相識。這,不就是我們想找的同學嗎?太巧了。「願意。願意。」
  • 長沙嶽麓書院參觀門票價格
    嶽麓書院倚山麓而建,其勢儒雅而雄偉,佔地2.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0.75萬平方米。布局對稱,中軸線上排列著院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兩側則是教學齋、半學齋、湘水校經常、百泉軒、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杉庵、濂溪祠、四箴亭等。此外,左邊有文廟,右邊有花草園林。還有二亭(風雩亭、吹香亭)、二池(飲馬池、門池)等建築。
  • 走進嶽麓書院丨交流與互鑑,千年書院的「中國樣本」
    兩年前的秋天,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中國歷史研究學者包弼德受邀開講「嶽麓書院講壇」時,在主講人留言簿上寫道。嶽麓書院海外學術交流中心主任、80後青年教師戰蓓蓓,將它翻譯成這樣一首「小詩」。 此時,初冬已至,銀杏尚黃。眼前的嶽麓書院,正是當時包弼德所見的景象。
  • 亞坤夜讀丨嶽麓書院的荷花(有聲)
    以湖湘文化學術基地著稱於世的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學脈綿延千年,弦歌不絕,書香傳承,是文明傳播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嶽麓書院不但以文化地位得以揚名,其建築藝術、園林風格也都蘊藏著東方智慧與樸素道理。
  • 嶽麓書院旅遊景點介紹及參觀門票價格
    嶽麓書院的院門為單簷硬山式三間大門,懸「千年學府」四字匾額,入院門可見高臺,此即赫曦臺,臺左壁有一福字,右壁有一壽字,為清朝時書院院長書寫。過赫曦臺正中即為大門,單簷硬山頂、五間,門額懸宋真宗御筆親題「嶽麓書院」四字,門兩側懸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 解剖嶽麓書院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在嶽麓書院,能看到最久遠的歷史是唐朝,早於嶽麓書院數百年。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著名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辭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有大唐之風。如果說,嶽麓書院訴說著書院、儒生的千年往事,那麼這塊如今矗立於書院的麓山寺碑,則講述著更久遠的嶽麓山歷史。
  • 讓嶽麓書院精神在育新人中大放光彩
    作為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和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走過風風雨雨千餘年,直到今天的湖南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孕育培養了一大批傳道濟民、經世致用之才。嶽麓書院不僅是湖南的,更是中國的和世界的;嶽麓書院優秀文化傳統亦即嶽麓書院精神不僅是湖南大學的,更是全社會可以借鑑化用的。充分發揮嶽麓書院精神的當代育人價值,對於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散發著濃鬱的書香氣息
    嶽麓書院坐落在風景勝地嶽麓山清風峽口,在嶽麓書院的前門上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為什麼說嶽麓書院是「千年學府」呢?因為嶽麓書院由潭州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1027年了,它歷經千載,辦學不已,所以有「千年學府」的美稱。
  • 朱熹與嶽麓書院
    去長沙的目的就是了卻多年心願,拜訪嶽麓書院。在中國書院史上,嶽麓書院聲名顯赫。它與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河南商丘睢陽書院(即應天府書院),以及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並稱中國四大書院。而嶽麓書院是四大書院之首,它在中國所有書院中,可稱領袖群倫。唐人劉禹錫,曾於此結廬讀書;南宋朱熹和張拭在此交流學術。明清以來講學或就讀於此的有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譚嗣同、梁啓超、黃興、蔡和森等。
  • 自卑亭與「自卑」精神——嶽麓書院的一部分
    嶽麓書院第十三位山長,清代書法家、詩人,廣為流傳的少兒啟蒙讀物《聲律啟蒙》即由他所著。大丈夫立德、立功、立言,雖久不朽,必不可缺這種孜孜以求的自卑精神。反觀時下,一些人往往自稱作家、書法家、藝術家……招搖過市。殊不知,個人修為的高下必賴他人認可,真正的作家、書法家、藝術家,絕不會自稱為作家、書法家、藝術家!自卑亭是嶽麓山和嶽麓書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嶽麓書院:千年弦歌不絕
    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把嶽麓山上智璇等兩位僧人興辦的一所學校雛形,擴建為書院,嶽麓書院由此誕生。    古代書院的院長被稱為「山長」,這個名稱也源於唐末五代,因為書院聘請的掌教之人,多是品學兼優、居山林而不做官的學人,加上書院也多依山而建,故名。嶽麓書院見諸史料記載的第一位山長名叫周式,是一位著名學者,於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正式上任。
  • 嶽麓書院正門對聯的由來
    著名的嶽麓書院是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市郊的嶽麓山。與應天書院,白鹿書院,嵩陽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嶽麓書院歷史悠久。始建於五代時期。宋代的朱熹,張栻等著名的思想家,曾經在此講學。明代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也曾在這裡講學。近代也有很多思想家,政治家與嶽麓書院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走進嶽麓書院丨一名本科生與她的5位導師
    11月20日,眾多遊客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遊覽參觀。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易禹琳 11月20日,嶽麓書院。2017級歷史系本科生薑煜穎自信從容地穿行在千年學府裡。她已被保送至北京大學讀研,再也不是3年前那個一臉迷茫的大學新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