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明 夏金龍
作為湖湘文化的精神聖殿,嶽麓書院穿越千年歷史煙雲,始終秉承成就人才、傳道濟民的教育理想,堅持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和實事求是、學貴力行的治學精神,培養和薰陶了一代又一代經邦濟世之材。從奠定湖湘學派規模的張栻到集理學之大成者王船山,從陶澍、賀長齡、魏源到曾國藩、左宗棠,從郭嵩燾、曾紀澤到譚嗣同、唐才常,從蔡鍔、楊昌濟到毛澤東,嶽麓書院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一脈相承,實事求是的精神內涵在近現代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創新,為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湖湘學派:湖湘經世致用精神之源
經世致用思想主張積極入世、學以致用,強調經邦治國、安民濟世,推動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 經世致用精神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湖湘文化中更有突出的表現。
早在南宋時期,湖湘學派就形成了強調經世致用、知行並重的精神取向。面對當時深刻的民族危機和文化危機,嶽麓諸儒不尚空談,注重將經世致用精神體現在經邦濟世、扶危濟難的社會活動當中,確立了「湖湘學派」重視經世致用和倫理踐履的鮮明特點。他們把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與經邦濟世、挽救民族危機、文化危機的目標緊密結合起來。胡安國以《春秋》為「經世大典」,提出治學的目的是「康濟時艱」;胡宏主張「以仁致用」,進一步強調聖人之道就是要「明體致用」;張栻強調「知行並發」,在《嶽麓書院記》中明確提出嶽麓書院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經世致用、傳道濟民之材。他還主張義利相關、相輔相成,指出「道德性命初不外乎日用之實」,強調關心國計民生的經濟之學。
湖湘學派思想家對 「求仁履實」與「經世濟民」的倡導,深刻地影響了此後湖湘文化的發展方向。歷代湖湘士子多能學以致用,留心「經國濟民」之學,注重社會實踐和治國理政,形成了經世致用的風尚,經世致用成為湖湘士人的精神底色。
王夫之:經世致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反思學者清談誤國的深刻教訓,逐漸發展演變成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曾經就讀於嶽麓書院的大儒王夫之把這種經世致用思潮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王夫之強調學術研究要有現實關懷,理論探討應該致力於社會實際問題的解決,關注國家治理、社會秩序、民生幸福之事。其哲學體系的建構,注重把天、道、心、性奠定於氣、物、欲等感性存在的基礎上,發展出「天下惟器」,「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的唯物自然觀, 強調民生日用之事從而矯正當時學術的的空疏。在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加以批判性總結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個「欲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 的思想體系。他強調「言必徵實、義必切理」,提出了「即事窮理」的命題並加以新解。 雖然王夫之並沒有直接使用「實事求是」的表述,但是他的思想無疑閃耀著實事求是精神的光輝。至清朝道光年間,隨著《船山遺書》的出版,王夫之這種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想得以廣泛傳播,深刻影響著近代湖南文化精神的塑造。
近代湖湘群體:經世致用思想的嬗變
近代中國,內憂外患、危機重重。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以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譚嗣同、陳天華、蔡和森、鄧中夏等為代表的大批湖湘士人秉承經世致用的精神傳統,以天下為己任,承擔起挽救天下興亡的使命。在近現代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伴隨著他們對中西方制度比較與借鑑的思考,湖湘文化中的實事求是精神不斷彰顯,內涵也在不斷豐富與發展。
魏源首開近代風氣,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受湖南經世派代表人物賀長齡之託,主持編撰了以實用、經世為主旨的巨著《皇朝經世文編》。此書刊行後,數十年間風行海內外,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世致用精神推向了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還進一步把經世致用與中國古代「實事求是」的命題相聯繫。「實事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傳》,清人強調實證、鄙薄空疏,在做學問的層面上提倡「實事求是」。曾國藩則進一步把「實事求是」與「即事窮理」的思想結合起來理解並加以發揮,指出:「夫所謂『事』者非『物』乎? 『是』者非『理』乎? 『實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稱『即物窮理』者乎?」在這裡,曾國藩提出「實事求是」就是「即物窮理」、「即事窮理」,即從客觀事物本身出發去探究、窮盡其理,將實事求作為經綸世事、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和途徑,這就以經世致用的精神重塑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得傳統的「實事求是」命題初步具有了經世致用的品格。與此同時,左宗棠也提出類似主張:「多看經世有用之書,求諸事物之理。」 曾國藩長子、近代著名外交家曾紀澤,也明確提出要學習西方「海國人士深思格物、實事求是之學」。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湖南巡撫卞寶弟在為《湖南通志》所作的序言中更提出「實事求是之心不敢不勉」。不難看出,近代湖湘士人已經通過對「即物窮理」「即事窮理」與「實事求是」的溝通和互訓,豐富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在經世致用精神引領下的一種為學路徑、思想方法、處事方式。如果說經世致用主要是一種價值取向、價值立場,那麼實事求是則是一種方法論,是經世致用的理念在方法、路徑、方式層面的進一步落實。
實事求是的創新發展
1916年,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將「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懸掛於嶽麓書院講堂,引導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當時,青年毛澤東曾兩度寓居嶽麓書院,受到了嶽麓書院所承載的湖湘文化的深刻影響。後來,毛澤東對「實事求是」這一傳統命題進行了提升、改造,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毛澤東對「實事求是」做了科學解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明確地將「實事求是」作為指導思想。1943年,毛澤東在延安為中央黨校題寫「實事求是」校訓,後來給《七大紀念冊》的題詞又寫到「實事求是,力戒空談」。「實事求是」逐漸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和精髓。
作為中國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範。當前,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於偉大的新時代,嶽麓書院應當傳承「經世致用」的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始終以回應時代、國家之所需的使命感,創新學術、培育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分別系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教授;湖南大學科研基地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