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楝,拉丁名是Chukrasia tabularis A Juss,別名陰麻樹、白皮香椿,屬於雙子葉植物綱、芸香目、芸香亞目、楝科、桃花心木亞科、麻楝屬的一種植物,命名者及年代是A Juss,1830。
麻楝,喬木,高達25米;老莖樹皮縱裂,幼枝赤褐色,無毛,具蒼白色的皮孔。葉通常為偶數羽狀複葉,長30-50釐米,無毛,小葉10-16枚;葉柄圓形柱形,長4.5-7釐米;小葉互生,紙質,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7-12釐米,寬3-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偏形,偏斜,下側常短於上側,兩面均無毛或近無毛,側脈每邊10-15條,至邊緣處分叉,背面側脈稍明顯突起;小葉柄長4-8毫米。圓錐花序頂生,長約為葉的一半,疏散,具短的總花梗,分枝無毛或近無毛;苞片線形,早落;花長約1.2-1.5釐米,有香味;花梗短,具節;萼淺杯狀,高約2毫米,裂齒短而鈍,外面被極短的微柔毛;花瓣黃色或略帶紫色,長圓形,長1.2-1.5釐米,外面中部以上被稀疏的短柔毛;雄蕊管圓筒形,無毛,頂端近截平,花葯10,橢圓形,著生於管的近頂部;子房具柄,略被緊貼的短硬毛,花柱圓柱形,被毛,柱頭頭狀,約與花葯等高。蒴果灰黃色或褐色,近球形或橢圓形,長4.5釐米,寬3.5-4釐米,頂端有小凸尖,無毛,表面粗糙而有淡褐色的小疣點;種子扁平,橢圓形,直徑5毫米,有膜質的翅,連翅長1.2-2釐米。花期4-5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
其產廣東、廣西、雲南和西藏;生於海拔380-1530米的山地雜木林或疏林中。分布於尼泊爾、印度、斯裡蘭卡、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等。
毛麻楝圖版11:7-9。本變種與原變種之主要區別在於葉軸、葉柄、小葉背面及花序軸均密被黃色絨毛。產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等省區;分布於印度、錫金、斯裡蘭卡。
它是一種終年具有綠葉的喬木,這種喬木的葉壽命是兩三年或更長,並且每年都有新葉長出,在新葉長出的時候也有部分舊葉的 常綠喬木脫落,由於是陸續更新,所以終年都能保持常綠,如樟樹、紫檀、馬尾松、柚木等。這種喬木由於其有四季長青常的特性,因此常被用來作為綠化的首選植物,由於它們常年保持綠色,其美化和觀賞價值更高。馬尾松便是人們最為常見的一種綠化樹木,常常會在公園、庭院、公司和學校等地方見到它。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