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見網上很多人在說西遊記,還有的在說野史,都是一些不知道在哪裡搜刮來的資料信息,完全就麼有主心骨,比如,說西遊記,你就說的詳細一點,在原著的第幾頁第幾回發生了什麼,從而斷定孫悟空是政治的犧牲品,什麼都不說,這叫啥文章,就相當於告訴你,孫悟空是身上有毛一樣,等有機會我給大家說一說,這孫悟空為什麼被稱為政治的犧牲品,仙佛魔三界紐帶關係吧,現在不想說這些,我想告訴大家一些有用的東西,這些東西,能夠讓你對古代的文化習俗有一定的了解,對我國文化的傳播也將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才是歷史文章的真正含義。
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逢年過節我們大門口掛著的燈籠,說起來可笑,在古代被稱為藝術品的燈籠,到了現在,就成了一個燈飾了,那就是個燈,不說這麼說也幾乎沒什麼錯了,因為現在家裡掛著的燈籠,藝術價值基本已經消耗殆盡了,也稱不上真正的燈籠了。
燈籠在古代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燈彩,在古代,一些重要的節日裡面就會有鋪天蓋地的燈籠問世,其實就和現在咱們看燈盞似的,他們也是,不過人家那時候的燈籠可是純手工,完全不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燈籠存在,說到這裡,就和我們的今天的燈籠的主題搭上邊了,那就是藝術。
掛燈籠一早是在東漢時期,補充一點,東漢時期可不是東漢末年啊,現在很多人,一聽到東漢兩個字就聯想到三國了,甚至還有人問我,燈籠是不是諸葛亮發明的,很明確的答覆你,不是,那個時候諸葛亮按現在的話來說,還是個卵細胞啊。
東漢明帝劉莊對佛教比較上心,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於是便有了元宵節掛燈籠的習俗,但是,燈籠的起源顯然更早,在西元八世紀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燈籠,具體已經不可查,其實,燈籠是什麼時候發明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包含的藝術價值。
在燈籠的製作中,包含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當然,現在量產的燈籠,還是當成燈泡用吧,尤其古代在燈籠上刻畫著的人物故事,那都是歷史的隗寶,上面還有很多古代失傳了的工藝手法,做燈籠主要是做骨架,裁剪布料,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的每一個小燈籠上都有一幅刺繡,在古代很少有紙做的燈籠,並不是說他們矯情啊,而是當時還有能做到燈籠紙的技術。
說點,網上沒有的,燈籠一開始並不是用來照明的,而是用來護火的,保證火源不被熄滅,後來,就是用來擋風的,其實也是為了火源不被熄滅,最後,為了方便,設計了手提的,於是第一款燈籠就出現了,宮燈和紗燈的都是在這種實用性上增加了一些藝術而已,比較古代玩的是火,而不是手電,就和你用打火機的似得,風大了你也的用手擋一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