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當今社會下,網際網路已經是離不開我們的生活了。人們要想訪問網際網路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數據流量,還有一種是WiFi。但是數據流量需要用運營商的流量套餐,而且很容易超額。於是一些家庭都會選擇WiFi,WiFi需要安裝寬帶才能使用。在使用WIFI的時候我們都是隨心所欲敞開了玩,「吃雞、煲劇、刷抖音」從來都是高枕無憂的,但是在數據場景下往往就不敢這麼任性了。所以很多人也有一個疑問:為啥寬帶可以「不限流量」,手機套餐咋就不好使呢?
網絡數據運營成本飆升,賠本的買賣誰幹?
早在幾年前,運營商確實推出過「不限量套餐」,可就在去年開始基礎運營商相繼停止了對「不限流量套餐」的銷售,即便現在市面上依然有新的普通版暢享套餐和暢爽冰激凌放心用版套餐,雖然打著不限量套餐的旗號,但超出部分要麼進行類似階梯式的計價方式,要麼就是達量限速:當月國內高速流量使用完畢後,國內上網速率將降至不高於1Mbps,並可免費使用,次月初自動恢復速率,也就是說,雖然超出的流量不加錢,但也會很慢,如果想提速,還是得加錢。如果不加錢,那網速可能會慢到你刷微博都費勁。運營商為啥會給我們限速呢?究其緣由還是成本太高。在移動數據方面,畢竟一個基站能接入多少終端,能承載的吞吐量,就那麼多,如果人人都放開了用,運營商自然是頂不住的。再者基站運營維護成本上去了,而利潤收入卻不增加,這筆賠本的買賣運營商妥妥的也是不會幹的!
寬帶價格不貴,就算連軸轉都用不完,敞開了用又何妨?
移動網是使用無線頻譜傳輸,可使用的頻譜帶寬是有限的,比如4G一個載波的頻譜只有20M,5G也只有100M,所以一個基站可提供的流量是有限的,比如4G只有150M,5G也只有1000M,如果用戶都包年使用,大家都無限制地使用,網絡就會擁塞,每個人的速率感知就非常慢、非常差。
而有線寬帶就不一樣了。首先寬帶畢竟載體是光纖/網線,成本比4G低,承載能力也更強。每個人的光纖都是獨立的,互相不佔用,就不存在同時使用搶佔帶寬的問題,也就是說寬帶與移動數據相比要便宜,承載能力強,吞吐量大。另外,大部分寬帶的帶寬對於多數用戶來說,是絕對過剩的。500M的帶寬,有多少人可以充分利用起來,不說別的,就算連續跑滿4小時充其量也最多只能跑個一半多。假如用戶是中老年人,他們平時還使用寬帶就是刷刷手機,看個愛奇藝,給他們500M你說會用完嗎?所以我們在平時用寬帶的根本不需要擔心用完的問題。
正因為此,寬帶可以做到「不限流量」,但是手機流量套餐卻不行,並且在國內,三大基礎運營商在通信市場的壟斷地位,也決定了這一點,對此大家有何看法?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