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即將結束,沉寂了大半年的影院因《我和我的家鄉》上映火起來了。雖然票房不是唯一的依據,但的確也能說明一些問題,當然還有社會輿論的各種討論。
五個單元,五個團隊,講述了東西南北中五個感人至深的脫貧攻堅故事。
其中評價最高的、最感人的《最後一課》雖然是一個老套的故事,但因為情節的巧妙安排,再加上範偉影帝式的演技,讓大家收穫了歡笑,體會了感動,貢獻了淚水。
大概故事是一個遠在異國他鄉瑞士的曾經的支教老師,因得了老年痴呆症,記憶留在了年輕下鄉支教的1992年。
範老師的子女聯繫了當年支教的望溪村小學,希望可以帶範老師回到當年的小學,嘗試喚起丟失的記憶。
範老師是當年唯一一個願意來貧窮的望溪村支教的老師,看到這群貧窮可愛的孩子,主動承擔起了責任,無私奉獻,一直堅持了十幾年。
全村人得知情況後,迅速拆牆補瓦,把現代化小村房,恢復到92年範老師最後一堂課的樣子,找來了娃娃們飾演當年的自己,甚至還準備了水龍頭模擬當年最後一天那場傾盆大雨。
但百密一疏,最終因為一張黑白畫的事情,讓假戲不能成真。
記憶斷斷續續的範老師衝出了教室,跟隨著記憶的腳步走在瞭望溪村的大街小巷。
故事最感人的是範老師發自肺腑地告訴孩子們,想吃白面就得努力學習,考好學校,還拿出本本,一條一條地讀著自己給每個孩子的囑咐!
還有當年的範老師,衝進瓢潑大雨裡回宿舍給學生取顏料,跑著去跑著回,在快到達教室的時候,腳底一滑,重重摔倒在大雨中,顏料染紅了雨水,流向了遠方。
一代一代的支教老師,一代一代的鄉村教師,承受了太多,付出了太多,但得到的太少。
鄉村教師的堅守還是離開一直是個沉重的話題。
就離最感人的範老師,不也是最後離開了村莊,離開了孩子們,去了國外。
而範老師再次回到當年支教的望溪村小學,是在得了老年痴呆症之後,治病來了。
我們要振興鄉村,首先要振興鄉村教育,現在鄉村在空心化、鄉村教育在空心化,鄉村教師是振興鄉村教育,進而振興鄉村的中堅力量。
顯然一個範老師不夠,我們要抓的是一支隊伍,一支優秀的鄉村教師隊伍。
要建設這支隊伍,必須要提高他們的地位,保障他們的待遇。
沒有待遇的提高,地位談不到,一個窮困潦倒、溫飽都不能解決的老師怎麼在學生、家長和社會面前抬起頭?怎麼集中精力搞好教書育人的任務。
鄉村教師也是人,也需要養家餬口,也需要吃喝拉撒,鄉村教師不想榮華富貴,但也要保障基本生活,不能把老師逼到種地、送外賣的絕境當中。
當然只有待遇也不行,還要在評職稱、評優評獎、職務晉升等方面給予大力傾斜,讓鄉村教師流汗不流淚,工作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
鄉村教師紮根最基層,需要克服和家人聚少離多、老人子女照顧不周、交通不便、環境氣候惡劣等重重困難,如果不去調研、不去座談,這些困難是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
馬雲說,我現在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鄉村教師代言人。
鄉村教師憑藉自己微弱的力量,竭盡全力點燃孩子對知識和未來的渴望。範老師輾轉瑞士多年,離開望溪村很遠,可是他的心,卻從未離開過這個貧困小山村。
鄉村教師的堅守與離開,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鄉村教師織出了黑白畫裡孩子的夢想,可是誰來關注、關心鄉村教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