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範老師:鄉村教師堅守與離開,黑白畫裡的夢想

2020-12-10 師者談教育

國慶假期即將結束,沉寂了大半年的影院因《我和我的家鄉》上映火起來了。雖然票房不是唯一的依據,但的確也能說明一些問題,當然還有社會輿論的各種討論。

五個單元,五個團隊,講述了東西南北中五個感人至深的脫貧攻堅故事。

其中評價最高的、最感人的《最後一課》雖然是一個老套的故事,但因為情節的巧妙安排,再加上範偉影帝式的演技,讓大家收穫了歡笑,體會了感動,貢獻了淚水。

大概故事是一個遠在異國他鄉瑞士的曾經的支教老師,因得了老年痴呆症,記憶留在了年輕下鄉支教的1992年。

範老師的子女聯繫了當年支教的望溪村小學,希望可以帶範老師回到當年的小學,嘗試喚起丟失的記憶。

範老師是當年唯一一個願意來貧窮的望溪村支教的老師,看到這群貧窮可愛的孩子,主動承擔起了責任,無私奉獻,一直堅持了十幾年。

全村人得知情況後,迅速拆牆補瓦,把現代化小村房,恢復到92年範老師最後一堂課的樣子,找來了娃娃們飾演當年的自己,甚至還準備了水龍頭模擬當年最後一天那場傾盆大雨。

但百密一疏,最終因為一張黑白畫的事情,讓假戲不能成真。

記憶斷斷續續的範老師衝出了教室,跟隨著記憶的腳步走在瞭望溪村的大街小巷。

故事最感人的是範老師發自肺腑地告訴孩子們,想吃白面就得努力學習,考好學校,還拿出本本,一條一條地讀著自己給每個孩子的囑咐!

還有當年的範老師,衝進瓢潑大雨裡回宿舍給學生取顏料,跑著去跑著回,在快到達教室的時候,腳底一滑,重重摔倒在大雨中,顏料染紅了雨水,流向了遠方。

一代一代的支教老師,一代一代的鄉村教師,承受了太多,付出了太多,但得到的太少。

鄉村教師的堅守還是離開一直是個沉重的話題。

就離最感人的範老師,不也是最後離開了村莊,離開了孩子們,去了國外。

而範老師再次回到當年支教的望溪村小學,是在得了老年痴呆症之後,治病來了。

我們要振興鄉村,首先要振興鄉村教育,現在鄉村在空心化、鄉村教育在空心化,鄉村教師是振興鄉村教育,進而振興鄉村的中堅力量。

顯然一個範老師不夠,我們要抓的是一支隊伍,一支優秀的鄉村教師隊伍。

要建設這支隊伍,必須要提高他們的地位,保障他們的待遇。

沒有待遇的提高,地位談不到,一個窮困潦倒、溫飽都不能解決的老師怎麼在學生、家長和社會面前抬起頭?怎麼集中精力搞好教書育人的任務。

鄉村教師也是人,也需要養家餬口,也需要吃喝拉撒,鄉村教師不想榮華富貴,但也要保障基本生活,不能把老師逼到種地、送外賣的絕境當中。

當然只有待遇也不行,還要在評職稱、評優評獎、職務晉升等方面給予大力傾斜,讓鄉村教師流汗不流淚,工作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

鄉村教師紮根最基層,需要克服和家人聚少離多、老人子女照顧不周、交通不便、環境氣候惡劣等重重困難,如果不去調研、不去座談,這些困難是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

馬雲說,我現在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鄉村教師代言人。

鄉村教師憑藉自己微弱的力量,竭盡全力點燃孩子對知識和未來的渴望。範老師輾轉瑞士多年,離開望溪村很遠,可是他的心,卻從未離開過這個貧困小山村。

鄉村教師的堅守與離開,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鄉村教師織出了黑白畫裡孩子的夢想,可是誰來關注、關心鄉村教師呢?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家鄉》支教老師老範原型: 杭州鄉村女教師方平爾
    孩子們口中的「大方老師」就是方平爾,一位紮根山區「支教」近40年的鄉村教師,也是正在影院熱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第三個故事《最後一課》中,範偉演的鄉村支教老師的原型。《我和我的家鄉》劇組從淳安縣有關部門了解到方老師的支教故事後,先後兩次找到方老師進行採訪。我想像中的方老師形象就是範偉那樣的,沒想到,現實中的方老師是女老師。
  • 《我和我的家鄉》中《最後一課》為什麼最打動人心?
    看《我和我的家鄉》,裡面五個片段反映五個不同的主題,緊扣社會熱點,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國家巨大的發展變化,讓人心生驕傲。哪怕是現在,農村教育還是缺少優秀的教師。範教授當年能在一個落後偏僻的村子裡支教,一教就是十幾年,真心不容易。如果沒有奉獻精神,沒有對教育的熱愛之情,對孩子的關愛之心,他是堅持不下去的。
  • 心安之處是吾鄉——觀《我和我的家鄉》有感
    《最後一課》——老範的鄉村支教 故事講述了曾經的學生們,為幫助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範老師找回失落的記憶,復原1992年的「最後一課」……三尺講堂,一站十年——像範老師這樣的鄉村教師,猶如照亮貧困地區學生前行之路的一盞盞明燈;而曾經的學生們,在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後,接力踐行著「範老師」的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 《我和我的家鄉》裡最後一課,範偉調色盤為什麼被打翻了?
    #我和我的家鄉# #最後一課我和我的家鄉由5個精彩的故事構成,今天薯片和大家分享下其中《最後一課》的精彩故事。海外從教的老範,腦梗後痴呆,對時間的認知變得模糊混亂,一下子回到了在望溪村擔任小學教師的這個年代。1992年,那是一個風雲激蕩的歲月,鄧小平南巡結束,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70周年,中國建立的外交國在不斷增加……同時,教育資源的緊張和匱乏的重擔,壓在了那個年代的青年肩頭。
  • 《我和我的家鄉》一部歲月留下痕跡的喜劇電影
    家鄉是最近也是最遠的地方。長大後我們離開家鄉奔向他鄉。漸漸地,遠方成了我們的家鄉,而家鄉成了我們的遠方。今年10月1日《我和我的家鄉》正式高調上映,中國式的《最後一課》以全新的篇章和主題改寫了曾經法式屈辱滄桑的經典。正在外國講課範老師(範偉)又暈倒在課堂上, 在醫院醒來後,竟然認不出家人,嘴裡卻不停地嘮叨「顏料,打傘,嘟嘟嘟下課,姜大雷」。
  • 《我和我的家鄉》之《最後一課》
    小範帶著範老師終於回到了他記憶中的校園,範老師看著熟悉的破舊校園,熟練的走進自己破舊的宿舍洗去一臉風塵,好像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範老師嫻熟的走進教室,上課起立,看著一張張再熟悉不過的小臉,傾盆大雨從教室屋頂的破洞裡澆灌進來,可是,這一切的困難,都擋不住範老師教學的熱情。
  • 《我和我的家鄉》,還記得家鄉最初的樣子嗎
    十月一日那天,《我和我的家鄉》伴隨著國慶和中秋的雙節上映,這部大製作大導演的電影,真的沒有讓我們失望,淚點笑點都有,邊哭邊笑,心中還存著一點空隙就這回憶、想念我的家鄉。它不僅將祖國的美好感情映照在屏幕上,同時呼應了中秋節的主題,闔家團圓。
  • 天山下的鄉村女教師:這是我的家鄉,我喜歡這裡的孩子
    天山腳下教書人:這是我的家鄉 我喜歡這裡的孩子在烏魯木齊永豐中學八年級3班,教師鍾長萍在為學生們講課(9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新學期,開學啦天山腳下的烏魯木齊永豐中學傳來琅琅讀書聲50歲的鄉村教師鍾長萍又拿起三角尺來給同學們教授幾何知識30多年如一日鍾長萍堅守講臺為一屆又一屆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點亮鄉村孩子的希望與未來在烏魯木齊永豐中學八年級3班,教師鍾長萍在為學生們講課
  • 我和我的家鄉:你感受到每個故事背後的善意了嗎?
    一路尋找,就為了給學生去找顏料,讓學生的世界裡有色彩,好不容易找到了,卻不小心把顏料盒掉進了河裡,顏色都被河水衝刷沒了..那一刻,範老師崩潰了。所以,我想這個片段傳達出來的善意是:只要你心心念念的事情,所有人都會齊心協力助力你完成。但劇情的反轉來自於校慶上一男孩的發言,他心目中的偶像:一位沒見過面,卻一直致力於家鄉發展,希望能夠改善家鄉情況的喬樹林。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的「網信」元素,你注意到了嗎?
    「對你來說,家鄉的味道是什麼?」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單元轉場中,來自天南地北的千百張面孔,面對眼前的手機屏幕,談論著各自的家鄉,如同一場大型「全民直播」。範老師站在泥瓦房教室裡,看著課桌上出現的智慧型手機,突然間慌了神。這是《最後一課》單元中的情節,主角範老師是一名美術教師。年輕時,他放棄城裡的工作機會,來到浙江千島湖的「望溪村」做鄉村教師。步入晚年,他在瑞士生活優渥,卻因腦梗塞誘發阿爾茲海默症,記憶停留在了支教生涯的「最後一課」上。
  • 《我和我的家鄉》觀後感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伴隨著電影片尾曲《我的祖國》音樂聲的響起,我坐在影院座位上久久不願離席。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家鄉。我的家鄉是湖北省鄂州市,它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遊南岸,古代三國時期孫權曾經在這裡建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 讀後感範文:觀《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3篇
    中國人素有家鄉情結和歸根觀念,「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樣的說辭必然出自一個對家鄉眷愛的人之口,飽含了祝福和良願。如果,這還不夠表達對家鄉的深情,那麼「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撫平創傷」,定然走進每一個人的共鳴裡,仿佛依偎在家鄉的懷抱,感受溫暖流淌。
  • 鄉村振興,承載著我的夢想
    來源:孝感網夢,承載著生命之樹的熱情和奔放。學校就是放飛夢想與熱情的地方。 曾經因家庭貧寒而放棄了上學,原本以為我再也不會踏入校園。然而,「一村多名中職生計劃」的出現,讓我重返了我的校園——孝感工業學校。 第一天上課,我記憶猶新。學校的老師如此親切,他們為人師表的力量,再一次感染到我。我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 快樂鄉村故事——《我和我的家鄉》觀後
    看完《我和我的家鄉》,「快樂鄉村故事」這幾個字就從我腦子裡蹦出來了。這部電影通過5個不同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快樂鄉村的故事,就是現在的農村通過合種努力建設和不同的契機最後都變成了年輕農民紛紛回家建設故鄉,把鄉村變成了宜居、富裕、美麗家鄉。
  • 項城:「80後」鄉村女教師的20年堅守
    教書育人是人民教師的天職。20年來,項城市官會鎮第四初級中學80後女教師馬俊英將她全部的知識與愛都灑在了鄉村教育這片沃土上。在教學過程中,她既為人母,更為人師,她用辛勤的汗水和愛心培育出了滿園桃李,她在貧困的鄉鎮,在偏僻的鄉間,默默地守候著那份簡單而執著的人生信念。她20年堅守如初,用青春譜寫鄉村教師的讚歌。
  • 《我和我的家鄉》公映後持續被熱捧!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於10月1日正式在全國公映,人們紛紛走進影院一睹銀幕上的「家鄉」,感受家鄉的發展成就和變化。其中,影片在貓影購票評分中評分高達9.2分,首日票房突破2億元,影片持續被熱捧。國慶加中秋,時光剛好,去影院看一場《我和我的家鄉》,感受青山綠水裡的鄉愁,體驗「雙節」裡的笑與淚,一睹家鄉的變化,不負時光不負節。《我和我的家鄉》讓觀眾笑淚齊飛,收穫了久違的歡樂與感動。
  • 微靖江:她是孤山中心小學一名教師!堅守鄉村,託起農村孩子的未來!
    管老師說,「老師這個身份,讓我變得更勇敢和自信。」原本性格內向的她,因為要適應必須走到許多學生面前講話的老師身份,所以在大學時積極參加活動和演講鍛鍊自己。她很感動地說,這裡的小孩沒有條件去學畫畫這種才藝,沒有城裡孩子畫得那麼好,但她還是儘可能畫了幅最好看的畫給我。很多老師其實不需要什麼大禮,收到這種心意就很高興了。
  • 為孩子們堅守在鄉村講臺
    由於學校地處農村,班級裡的留守兒童比較多,孩子們的監管和學習最讓徐志蘭擔心了,所以每天早晨、中午,她都見縫插針地輔導幾個學生。輔導結束後,張明拿出一張畫,「徐老師,教師節要到了,我沒有什麼好東西送您,就畫了一張畫,祝您節日快樂,身體健康!」1998年8月,徐志蘭師範畢業後,懷著教育初心和為家鄉孩子服務的本真之心,自告奮勇來到母校許莊小學擔任語文教師。
  • 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 特崗教師的奉獻與堅守
    通過「特崗計劃」直接或間接補充的教師,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數量最多、學歷最高、待遇保障最為齊全的新一代鄉村教師。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簡稱「特崗計劃」)始於2006年,每年公開招考選聘數萬名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貧困縣農村學校任教。近百萬特崗教師同廣大鄉村教師一起,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
  • 張興亮:紮根鄉村35年教書育人愛洒家鄉熱土
    日前,記者走進新田小學採訪了這位老師在教師崗位默默奉獻的感人事跡。堅守鄉村1985年3月,高中畢業的張興亮得知家鄉學校在招聘代課教師,但他因左手殘疾怕會對教學有影響不敢報名,在當地領導的關心鼓勵下,21歲的張興亮成為了新田小學的代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