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有定 鄭吉喜 饒兵
35年,他想得最多的事是不能耽擱學生;35年,他始終堅定一個目標就是教好孩子、教好每一個孩子;35年,他感到當老師是無比的光榮和自豪……
35年的時間紮根深山,詮釋著一位鄉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他就是巧家縣小河鎮新田小學校長張興亮。日前,記者走進新田小學採訪了這位老師在教師崗位默默奉獻的感人事跡。
堅守鄉村
1985年3月,高中畢業的張興亮得知家鄉學校在招聘代課教師,但他因左手殘疾怕會對教學有影響不敢報名,在當地領導的關心鼓勵下,21歲的張興亮成為了新田小學的代課教師。後來,通過他自己的努力1989在昭通地區師範學校進修後轉為正式教師。
「初上講臺,看到一雙雙渴望求知的眼睛,想到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當好這個教師,讓家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改變他們的命運。」當初的這句話成為他從教的誓言,他一幹就是35年,35年的時間裡,擔任過35年的任課教師,13年的班主任,22年的村校長。
張興亮說,雖然很累,但過得很充實。
新田小學當時不通電、不通水也不通公路,教室和教師宿舍就是幾間簡陋的瓦房,一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教室裡下小雨,操場也沒有硬化,風吹過,黃沙四起,漫天飛舞,下雨則滿地泥濘,有時連教室都沒有落腳的地方。山區學校基礎設施不完善,教室簡陋,經費有限,張興亮就帶著老師將自家的瓦片背來學校修補漏雨的屋頂,帶著老師動手維修已損壞的課桌椅。
在這艱苦的環境裡,張興亮選擇了堅守從教。
他站在講臺上,看著下面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那麼可愛的孩子讓他堅定著自己的選擇。「當時,學校有5個班,語文、數學和其它學科都交。」張興亮說,剛到學校的他幾乎天天呆在學校裡,離家近但回家的時間少之又少。高興的是2005年在香港苗圃的資助下修起了新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教師宿舍。同時,學校的電通了,水通了,硬化公路也修到了學校,新校園成為當地最好的建築群,師生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愛的澆灌
在學校裡,張興亮勇挑重擔,常常一個人包班,既代語文又代數學。他常常翻山越嶺到學生家中了解情況,與學生家長進行深入交流。課下,他對學生更是關懷備至。
「在學生管理上,我始終堅信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不能讓一名學生掉隊,只要對問題學生有愛心、耐心、恆心,就沒有問題。」張興亮說,由於是農村小學,班上有多名留守兒童,他們思想消極,學習成績差,生活艱苦。對這樣的學生他總是給以更多的關心,及時了解他們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讓他們感到了家長一樣的溫暖,讓這些孩子在性格、學習等方面得到逐漸改善。
新田小學老師胡傳熒說:「張老師真的是以校為家,早晨最早一個就是他來開校門,晚上他把住校的學生安撫好之後最後一個關校門離開,假期天他也經常在學校裡邊,管理學校的花花草草和打掃學校的衛生。他對學生也是特別的關心,許多同學在學校生病了都是他帶去治療,家長給他醫藥費他也沒有要,這樣的事很多。」
楊秀婷是新田小學6年級的學生,家裡比較困難,冬天沒有添置棉衣,張興亮看到她穿得單薄便給她買來了新的棉衣。「還有一次張老師早上到班級裡檢查,看到我的鋼筆刮本子,下午就給我買了新的鋼筆,張老師真的很關心我。」楊秀婷感動的說到。
在張興亮的呵護下,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走出了大山。
點亮希望
「小河鎮新田小學在張興亮校長的帶領下管理規範,從一到六年級每一個學科,都在我們轄區名列前茅,他帶領的新田小學在我們村級完小中起到了示範引領的作用。」小河鎮中心學校校長蘭從剛說到,他也是56歲的人了,每天都窩在學校裡,既要照顧學生的學習,還要照顧學生的生活。
張興亮笑著說:「這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的根在這裡。!」
在張興亮的眼裡,堅守家鄉教學點是他的責任。
「張老師就像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他除了要求我們認真學習,還教我們為人處世。他一直都在跟我們說,我們都是農村的孩子,只有努力學習靠知識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出大山。」羅龍兵曾是張興亮的學生,現在在小河鎮中心學校教書。他告訴記者,大學畢業以後,他也牢牢的記住了張老師當初的話,選擇回到了鄉村任教,用自己的知識來改變家鄉孩子的命運。
2020年9月9日,張興亮在昆明市參加了雲南省慶祝2020年教師節暨優秀鄉村教師獎勵活動,他與其他優秀鄉村教師一起接受了表彰,省政府還將為他發放十萬元獎金,這是對他35年紮根基層默默奉獻的認可,更是對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堅守的褒獎,正因為有了他們,大山深處、偏僻鄉村的孩子才有希望,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家鄉的脫貧致富才有希望。
35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大山,到外面去學習和工作,去實現他們心中的夢想,今天,張興亮仍堅守深山,點亮家鄉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