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鄉村教書育人二十載

2020-09-10 二三裡資訊合肥

「咱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教師孫浩和鍾南山、張伯禮教授一同獲獎。真是了不起!」連日來,一條喜訊傳遍了宿州市埇橋區。9月4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全國12位教師入選,孫浩名列其中。

得知獲獎消息後,孫浩很平靜,他照常備課、上課,課後和孩子們熱烈交流,晚上依然是鑽研教改。20年來,他紮根農村,默默守望鄉村教育,不知放棄過多少進城的機會,不知謝絕了多少名校的邀請,一心牽掛的是鄉村裡那一雙雙渴盼知識的眼睛。

陪伴孩子成長的「哥哥」

9月8日下午,記者走進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孫浩老師剛下課,只見學生們圍著他有說有笑。在這些農村娃的眼中,他是可敬的好老師,更是可親的大哥哥。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知道農村孩子求學的艱辛。」2000年,孫浩和妻子張傳芬從師範學校畢業後,沒有選擇進城,而是自願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小學時的母校——汴河鎮後屯小學,希望用知識改變農村娃的命運。

剛回母校,呈現在孫浩眼前的是這番景象:一排低矮的瓦房,很多窗戶沒了玻璃,黑板斑斑駁駁,課桌椅坑坑窪窪,學校比他上學時顯得更加破舊。看到這一切,孫浩心裡很不是滋味。

第一天上課,儘管孫浩極力啟發學生,但沒有一個人舉手。孩子們的學習狀態不好,課堂紀律差,和他實習時帶的城裡孩子截然不同。他決定先培養和孩子們的感情。他拉著學校裡的老風琴,教學生們合唱;他還帶著學生們一起在野外奔跑,躺在雜草叢中看天空。心與心的距離近了,再傳授知識,孩子們就願意接受了。

「上孫老師的課,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呀!」學生李天妮感嘆,40分鐘一堂課,感覺像只過了幾分鐘。李天妮是一名轉校生,過去成績很差,最不喜歡的就是數學課。自從進了孫老師的班,她每節課都會積極發言,上數學課更是頻頻舉手,各科成績穩步上升,性格也變得開朗活潑起來。「過去不願舉手,是因為害羞,後來愛舉手,是因為我知道,我即便答錯了,孫老師也會誇獎我。」李天妮告訴記者。

孫浩班上的留守兒童很多,他們因父母外出打工,只能常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一次,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突然哭了起來,原來是想爸爸媽媽了。對於這些孩子,孫老師特別心疼,他暗下決心:「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我要成為他們的依靠。」

孫老師下課很少回辦公室,總是和孩子們一起遊戲、聊天。為了緩解孩子們對父母的思念,他在教室的一面牆上精心設計了一個欄目,張貼孩子們的全家福照片,很多孩子的「全家福」是用幾張小照片拼剪在一起的。孫浩有個小本子,上面記著每位家長的聯繫方式,並經常和他們約好通話時間,讓孩子們聽到父母的聲音。孫老師的手機號成了「親情號碼」。

「孫老師呵護著我們,我們也非常愛他,哪怕分別時間很短都覺得很漫長。」留守兒童王偉彤說。他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孫老師需要到外地參加教研活動,告訴孩子們第三天下午能趕回來。第三天下午最後一節課鈴響後,孩子們都不願離開教室。當門外傳來熟悉的腳步聲,全班學生都興奮地喊著:「孫老師回來啦!」孫浩本可以直接回家,但時間再晚,他也要兌現和學生們的約定。

用活新式教具的的「達人」

最近,孫浩搬家整理舊物時,意外發現了一套多年前自製的教學設備——教學掛圖。2000年剛教書時,學校連基本的教學設備都不具備,老師上課的教具就是「一隻粉筆一張嘴」。孫浩開動腦筋,自製了許多「教具」,這套用大白紙和鋼筆繪製的教學掛圖就是其中之一,教學效果特別好。

「過去,鄉村小學條件差,但是不具備條件也要儘可能創造條件,要讓孩子們接受好的教育。」孫浩告訴記者。

「讓農村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用知識改變他們命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這是我的初心和使命。」孫老師說,他心裡有一個堅定的念頭:扎紮實實研究教學方法,認認真真上好每堂課。為此,他刻苦鑽研,通過書籍資料和網絡去感受教育新動向,觸碰教改最前沿。他的包裡始終放著教研書籍,哪怕坐在公交車上,也會爭分奪秒地閱讀。

2007年以前,孫浩從未接觸過電腦,在全省「教學大練兵」活動中,他利用業餘時間積極學習計算機知識,短時間內就熟練掌握電腦操作技術和多種教學軟體運用。在隨後的安徽省「教壇新星」評比中,他以最年輕的教師身份入選省「教壇新星」行列。

在全省數學教研員會議上,他出色地完成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展示課,受到一致好評。他製作的微課、課件在全國和省級評選中獲獎十多項。「他的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平臺。經過不斷學習實踐,孫浩在數學教學中形成了質樸自然的教學風格。」一些評委這樣點評孫浩。

「接觸新媒體之後,發現它的優點很多,也很能吸引孩子,對教育和教學的確有很大的幫助,我要儘快地學習和適應,並且好好利用。」孫浩利用暑假把自己「關」在家裡,不到一個月就能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他將信息技術同數學學科有效融合,獲得了埇橋區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學應用新星」。

「這幾年,村小的條件大大改善了,有了各種先進的教具,特別是新媒體設備,讓學生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最新的知識。今年疫情期間,孩子們不能到校學習,我還錄製了近400個視頻給孩子們答疑解惑。」孫浩說。

2014年,孫浩榮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2016年被評為安徽省特級教師,成為宿州市最年輕的特級教師。孫老師還多次應邀參與省教科院組織編寫修訂《基礎訓練》《寒暑假作業》,供全省小學生使用。

傳授教學藝術的「老師」

「農村和偏遠地區缺少穩定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我希望盡我所能,為這些地方培養教育人才。」這是孫老師深埋心底的一個心願。

陳同鋒是埇橋區大營鎮陳李小學數學老師,他一直對如何教好數學有困惑。2016年,孫老師到他所在小學義務上了一堂示範課,讓他豁然開朗。

「面對完全陌生的班級,孫老師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他高超的教學藝術讓我終生受益。」此後,孫老師和陳同鋒結成幫扶對子,為他制定成長計劃,全面提升班級管理、教育教學水平。

2009年起,孫老師被選定為市、區「送培送教」首席專家,每年進行講座20多場,與數百名鄉村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感悟。他還與多位鄉村老師結成幫扶對子,手把手進行指導。在他的鼓勵帶動下,埇橋區符離鎮一位鄉村老師於2018年成為安徽省特級教師,夾溝鎮、蘆嶺鎮2位鄉村老師先後榮獲安徽省優質課一、二等獎,多位鄉村教師在市、區優質課評選中獲獎。這些鄉村老師常說,他們從孫浩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是教育教學方法,還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這些年來,國家對農村教育不斷加大投入,鄉村老師各方面待遇都有所提高,這些都是對鄉村老師的鼓勵和肯定。我真心希望不斷有新鮮血液補充到鄉村教育中來。」孫浩告訴記者。

為支援邊疆教育,2012年,孫老師遠赴新疆皮山縣。他強忍著身體的嚴重不適,每天堅持上4節課。課餘時間,他和學生一起散步、聊天,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和孩子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至今,這些孩子們依然與孫老師保持著聯繫。

為提升當地老師教學水平,孫老師白天教他們製作課件,並開展「師徒同備一節課、同上一節課」活動,在實踐對比中讓當地老師得到歷練;晚上則精心準備示範課,幫助老師修改教案、課件。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皮山縣的許多老師都成為教學骨幹,他幫扶的一名老師還榮獲了當地優質課大獎賽一等獎。

然而,遠在千裡之外的家人卻付出了太多。孫浩每次和家裡通電話,妻子張傳芬總說一切都好。其實,孫浩走後,張傳芬動過手術;最疼愛孫浩的爺爺也病重在床。爺爺彌留之際還念叨著孫浩的小名。援疆任務完成之前,孫浩才得知爺爺去世的消息,他默默地面朝東方長跪,任憑淚水流淌。

直到今天,每提起爺爺的離去,孫老師都滿含悲傷。他深情地說:「當年,爺爺最支持我留在農村教書,他要是今天還在世,知道我獲得了這麼多榮譽,一定會十分欣慰。我一定不辜負爺爺的期待,一定不辜負國家的重託,努力為鄉村教育播種希望。」(記者 何雪峰)

來源:人民網安徽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教師風採|紮根鄉村30載 三尺講臺育桃李--任新偉
    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為充分展示我縣教育工作者立德樹人、愛崗敬業的優秀事跡,在全縣倡導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進一步增強全縣教職工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引導廣大教職工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立德。「清清盧氏」對「2020年最美教師」事跡予以展播。
  • 紮根基層四十三載 浙報點讚嘉善姚莊這位鄉村教師
    12月11日,《浙江日報》刊發《用恆心堅守初心 嘉善姚莊鄉村教師紮根基層四十三載》一文,全文如下:近日,在嘉善縣姚莊鎮的丁柵中心學校樓道裡,剛剛上完兩節科學課的潘建彪校務和教學兩手抓,這是一位堅守農村教育一線四十三載教育工作者的常態。他說:「當鄉村教師是我從小的夢想,在村裡教書我踏實。」今年59歲的潘建彪,長在農村,也深知農村教育的難處。讀書時,他便立下志願,要紮根鄉村,反哺家鄉。從業43年來,潘建彪經歷見證了幾輪教育改革,從農村複式班至今,他一直堅持用恆心堅守初心。
  • 用恆心堅守初心 嘉善姚莊鄉村教師紮根基層四十三載
    校務和教學兩手抓,這是一位堅守農村教育一線四十三載教育工作者的常態。他說:「當鄉村教師是我從小的夢想,在村裡教書我踏實。」  今年59歲的潘建彪,長在農村,也深知農村教育的難處。讀書時,他便立下志願,要紮根鄉村,反哺家鄉。從業43年來,潘建彪經歷見證了幾輪教育改革,從農村複式班至今,他一直堅持用恆心堅守初心。
  •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 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已紮根中國二十載。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12月15日電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作者:趙曉 李欣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雖然已在中國學習生活了20年,卻依然是校園「紅人」。
  • 河北省教書育人楷模王金湖:紮根鄉村教育的「紅荊條」
    紮根鄉村教育的「紅荊條」——記2020年度河北省教書育人楷模、黃驊市南排河鎮中心學校校長王金湖在大辛堡幼兒園,王金湖與幼兒互動。有一個人卻在這裡紮根33年,定要「把教育做成名片,讓校園成為最美的風景」,他就是2020年度河北省教書育人楷模、南排河鎮中心學校校長王金湖。「我是漁民的兒子,就是要讓教育惠及漁村的每一個孩子。」今年52歲的王金湖個頭不高,皮膚黝黑,像個老漁民,記者採訪過程中,每每講到他的學生、學校,他堅毅的眼神中都會透出溫柔。
  • 紮根鄉村20年 安徽教師孫浩當選「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9 月4 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 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今年全國共有12 位教師入選。紮根鄉村,助力數百孩子走出村莊宿州市埇橋區汴河鎮位於皖北農村,這裡是孫浩的家鄉。
  • 肇源縣頭臺鎮王冬花:紮根鄉村教育二十載  踐行人民教師初心
    從教二十年來,王冬花先後被大慶市教育局授予2017—2019年度大慶市班主任標兵榮譽稱號我覺得這是一名教師特有的幸福,為了這份幸福,我將繼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為鄉村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不忘初心,紮根鄉村,甘為鄉村孩子成長進步
  • 父子接力 紮根鄉村教育42載
    從此在大山裡紮根,一守就是42年。民辦教師當時一個月只有5元的補助,教學工分要到年底才統一發,適逢國家改革開放,身邊的同學、同事紛紛轉行,王錄科憑著心裡那股「不能半路當逃兵」的韌勁,硬是堅持了下來。「越是窮,教育越不能缺席。」當時農村普遍不重視教育,趕上農忙時孩子們被家裡叫去幹活,王錄科除了上課就去幫學生家裡一起幹活,「早把活幹完,娃娃就能早點回學校上課了。」
  • 郭勝利:紮根鄉村20載 三尺講臺鑄華年
    郭勝利是河渠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二十二年來,他從教育工作「新手」,再到教育行業「標兵」,紮根一線教育事業,書寫著人民教師的責任與擔當。「今天我們複習第一單元時、分、秒的練習,好,大家看黑板。」初次見到郭老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彬彬有禮,內向樸實。專注、耐心的他,生怕學生聽不懂或者理解不了,每一道題都認真的講解,直到學生們完全掌握。
  • 王克華紮根鄉村用愛與責任鑄師魂
    從教的時間愈久,愈讓我真切地感受到鄉村教師的那份責任與使命。」不久前,鐵嶺市阿吉鎮中心小學教師王克華在全省教育系統表彰大會上的發言,道出了她紮根鄉村教育二十載的無悔心聲。因為熱愛,所以選擇。2000年7月,從師範院校畢業的王克華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為一名人民教師。起初,她被分配到阿吉鎮勝利小學。這雖是一所村小,卻是她夢想開始的地方。
  • 紮根鄉村教育 譜寫奉獻人生—桃源鄉張坊小學 陳光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他把全部心血傾注於山區教育,用生命踐行著「教書育人四十多年來,陳光明一直紮根最邊遠山區學校任教,擔任三十多年畢業班的班主任及教學工作,全心全意做好教書育人工作,送出了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
  • 三十載紮根鄉村育桃李——記省優秀教師林義青
    莆田第十一中學位於秀嶼區埭頭鎮,地處沿海鄉村。1991年畢業後,林義青回到家鄉埭頭,成為一名鄉村教書匠。三十年如一日紮根鄉村教育,前不久,他獲評省優秀教師。「我是一名農家子弟,從小在農村長大,深知這裡的學生需要什麼。」林義青說,作為一名老教師,他始終堅信讀書改變命運。能幫助更多的鄉村孩子通過讀書圓夢,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這也是他當年考取福建師範大學的初心所在。
  • 「優秀教師專欄」吳晶珍:教書育人,紮根鄉村三十餘載
    教書育人,紮根鄉村三十餘載三十餘年來,我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己任。關愛學生,團結同志,在教育教學 和承擔學校分配的各項工作中取得可嘉的成績。 堅定理想信念,做師德表率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花的事業是甜美的,果的事業是尊重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遜地專心的垂著綠蔭。」
  • 五峰「深山紅燭」向宏佳紮根深山24年
    他叫向宏佳,紮根深山教書育人24載,幫助500名山裡娃走出了大山,用執著和堅守書寫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情懷。他先後獲得全國德育先進教師、全國百佳鄉村英語教師、湖北省農村優秀教師、宜昌楷模等30多項榮譽,近日獲評2月至10月「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出來了,點讚上榜的安徽80後鄉村小夥
    今天(9月4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今年全國共有12位教師入選,比往年多出兩人,這是因為考慮到抗疫特殊情況,增加了2個高校附屬醫院優秀教師名額。春風化雨,滋潤農村娃的心田而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卻是這樣一位年輕的80後鄉村教師,他默默無聞,甘願為農村教育奉獻,甘願為農村留守兒童帶來教育。他是孫浩。
  • 寧陽縣鄉村女教師史巖的27載教學之路,努力終成碩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宋鑫茹通訊員景婧27年堅守鄉村教育事業,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目光支撐她紮根鄉村教育沃土,懷揣著對教育的無限熱愛,她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她就是獲評國家優秀教師、山東省教書育人楷模的史巖,寧陽縣堽城鎮福和希望小學的一名普通女教師。
  • 張興亮:紮根鄉村35年教書育人愛洒家鄉熱土
    記者 徐有定 鄭吉喜 饒兵35年,他想得最多的事是不能耽擱學生;35年,他始終堅定一個目標就是教好孩子、教好每一個孩子;35年,他感到當老師是無比的光榮和自豪……35年的時間紮根深山,詮釋著一位鄉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
  • 楊芙蓉:紮根鄉村教育,詮釋師者初心
    高坪區會龍第二小學教師楊芙蓉,憑著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愛,紮根鄉村教育22年,播撒無盡的愛與希望,用汗水書寫教書育人的青春答卷 楊芙蓉坦言,教師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更多的是成為孩子們最值得信任、最親近的人,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陪伴。
  • 宣城:紮根鄉村三十餘載 他是走在泥巴坑裡的赤腳醫生
    原標題:黃希松:紮根鄉村三十餘載 醫者仁心情系民生三面環山的黃村鎮,生活條件艱苦,黃希松三十餘年來譜寫了一段充滿醫者仁心的不平凡故事。在黃村鎮衛生院,四處可見來自國內各地患者送來的感謝錦旗,書寫了黃希松懸壺濟世的醫德和醫術。他還是一名扶危濟困的愛心人士,經常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棉被、大米等生活必需品,還為他們免費義診。
  • 澄邁「80後」優秀教師王和:紮根鄉村小學13載 為留守兒童傳播知識
    自2007年起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她,13年來一心紮根鄉鎮,傳播知識,曾多次獲得澄邁縣、鄉、校「先進個人」「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等稱號。王和帶過的班級,留守兒童佔了大半。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往往性格較為怯懦,課堂上也不願意舉手或討論問題,容易變成「問題學生」。師者父母心。了解情況後,王和把學生當成自家孩子看待,既關心他們的學習、健康,又對他們的生活盡心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