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結束的廣州馬拉松完賽者中,有一個身影格外引人關注,那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
53歲的他,以3小時34分56秒的成績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第一個全馬,賽後他笑言,「本來打算55歲前跑一個全馬,沒想到53歲就完成了。」
事實上,跑步一直以來都是施一公的愛好,雖然挑戰全馬是第一次,但此前他已經多次完成過半馬比賽,成績也堪稱精英跑友。
在施一公看來,跑步以及體育運動的好處,不僅在於鍛鍊身體更好地工作,更在於磨練心智,「體育鍛鍊是一種自強的精神,是一種受益終生的生活方式。」
施一公在廣馬完成人生首個全馬。
從青少年時就開始愛上跑步在科研道路上,施一公的成就已經有目共睹,他的學業之路從清華大學走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經過多年的努力付出,成為了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並且成為了中國和美國科學院「雙料」院士。
2008年,施一公回到中國受聘為清華大學終身教授,後任清華大學副校長,隨後又上任西湖大學校長,在步履不停的科研與教育道路上,跑步是他一直沒有放下的愛好。
此前接受《廣州日報》採訪時,施一公透露過自己和跑步結緣的來由——讀初三那年,他意外報名參加了校運會1500米長跑的比賽,結果跑了倒數第一,但施一公沒有因此討厭跑步,反而開始努力練習跑步,經過一年多的鍛鍊後提升很大,「當時800米可以跑進2分20秒以內。」除此之外,他也練習過1500米和3000米跑。
進入清華大學以後,他又在競走項目上展現了自己的能力,「記得在清華大學新生運動會上,我報了3000米競走,一不小心拿了第一名。」據報導,施一公還曾在校運動會上創下過競走項目的紀錄。
「這個過程中,我悟出一些道理,身體好,自然有利於學習成績提高,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施一公說。
施一公
跑步伴隨他的科研生涯很多人在畢業開始工作之後,就會因為沒時間等等原因逐漸放棄體育鍛鍊,但科研工作繁忙的施一公,卻從來都不會忘記給跑步留出時間。
2018年成為西湖大學校長後,他就成立了西湖大學跑團,甚至在2018年8月,西湖大學的開學典禮當天清晨5點,他還和同事一起去西湖完成了11公裡的環湖跑,隨後他在開學典禮上邀請學生們加入:「我期待我們的西湖長跑隊伍日益壯大,並肩前行!」
今年4月份,在面向浙江省中小學生的「開學第一課」公開視頻中,施一公還特意著重強調了體育鍛鍊的重要性,「再給同學們叮囑幾句:緊張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鍛鍊身體。兩天之前,我在杭州西湖邊,跑完了半程馬拉松,用時1小時38分。我相信同學們可以比我跑得更快!愛體育,愛科學,愛鍛鍊,愛學習;教室一去如故,操場常來常新,學習鍛鍊兩不誤,健康學習工作50年。」
這一次參加廣馬全馬,施一公就是和西湖大學跑團的跑友一起參加的,「以前訓練跑過30公裡,36公裡,但是42.195公裡全程跑完還是第一次。」跑完下來,施一公也出現了腿部肌肉痙攣的現象。
「跑了三公裡就汗流浹背,跑下來挺不容易,多虧了我的隊友,如果不是三名西湖大學跑團隊友的幫助,我很難完賽。」
施一公已經參加過多場半馬賽事。
體育鍛鍊磨練身體更磨練意志中國能夠在今年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逐漸放開馬拉松等大型賽事,讓施一公感到非常自豪,同時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明年全世界都能控制好,全世界的秩序都能恢復正常,都能享受到正常的生活。」
而提到馬拉松對於自己工作的幫助和啟發,他也坦言,「全馬就像是科研生涯,不過全馬有終點,而科研沒有終點,全馬不管多累,到了終點還可以享受一下,而科研則是永遠可以往前走。」
對於施一公來說,跑步不僅能夠鍛鍊身體,保證有充沛的體能投入到工作中,同時也是對於意志力的鍛鍊。在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時,他就經常給學生分享自己從體育鍛鍊經歷中得到的收穫。
「跑步讓人有更充沛的體力,有的人以為,花了很多時間(鍛鍊)學習效率會降低,實際上,如果跑步方法得當,能調整你的能量級別,心臟機能和肺活量增強,供血充足、思維敏捷。」
「體育鍛鍊是一種自強的精神,是一種受益終生的生活方式。」施一公的感悟,無疑值得更多人去學習和體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