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末結束的廣州馬拉松上,廣州馬拉松賽宣傳大使、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以3小時34分56秒的成績順利完賽,這也是他的人生首場全馬,此前他一直參加的都是半馬比賽。
施一公院士賽後接受採訪時高興地稱:「今天很高興,終於在廣州完成了人生首馬」,而且時間也提前了兩年,「本來說要55歲跑一個全馬,沒想到53歲就完成了。」
參賽前,施一公只進行了2個多月的備戰,不過因為有多次半馬經驗作為支撐,還有在西湖大學跑團的支持下,最終以3小時34分56秒的成績完賽。能夠在53歲跑出這個成績,足以躋身大眾精英跑者之列,在同齡組中,施一公也已經具備參加世界大滿貫賽事的水平。
他表示:廣州的氣溫有些高,在3公裡時已經汗流浹背,自己訓練的時候雖然跑過30公裡和36公裡,但是跑全馬感覺還是不一樣的,能夠完賽挺不容易。
早在去年的廣州馬拉松,施一公就被聘為賽事宣傳大使,最終他用時1小時39分跑完半馬,平均配速達到442左右,這一成績已經基本達到精英級選手水平。
施一公的馬拉松經歷,也激勵著許許多多的大眾跑者,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能夠在跑道上盡情奔跑,是值得珍藏的年度記憶:
早在上高中時,施一公就練習長跑,從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進入清華後,由於長跑隊只招收專業運動員,他便轉練競走,從5000米到1萬米。他曾在校運動會上創下全校競走項目紀錄。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學畢業5年後,這個紀錄才被打破。
而重新迷上跑步始於2018年,更準確地說是在施一公獲任西湖大學校長的第二天。幾位教職員工因共同愛好「成立跑團」,之後施校長便一發不可收拾。
施一公還通過跑步瘦了10多斤,他的手機跑步軟體顯示,今年上半年以來他就跑了近900公裡,儼然「跑步重度愛好者」。現在的施一公院士身材保持良好,清瘦而肌肉結實,一看就是跑步高手
如今,跑步已成為他最大的業餘愛好,運動鞋成為他身上的「標配」,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裡。跑完心情特別好、精力更加充沛。
對於這位院士來說,跑步早已融入了他的生活方式,在繁重的工作之餘,只要PM2.5讀數小於100,他就在校內跑上幾公裡,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裡。他不僅自己跑,還帶著團隊跑。
談及跑步和科研的聯繫,施一公認為:「全馬畢竟還有終點,科研生涯是沒有終點的,永遠是可以往前走。如果這樣看,全馬不管多累,到終點了還是可以享受一下。」
在施一公看來,跑步不僅是健身,更能讓人思維敏捷、提高效率,長期益處很多,而且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