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語言形象的現狀
形象是社會活動主體作用於人們感官並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關於該認識對象的總體評價和印象,是一切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本質特徵。
形象塑造是作為社會存在的個人或組織按照自我發展目標所進行的對自身的一種改造活動,是人類有意識的、自覺的實踐行為和與生俱來的秉性。當人類社會步入現代文明階段,形象塑造已成為維繫個體、組織生存發展的一種基本手段,形象的觸角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類社會已進入一個形象制勝的時代。良好的社會形象不僅能充分展示自我,彰顯自我社會價值,而且還有利於為自身發展營造更為寬鬆的社會環境,獲取更多的有利於自我完善的社會資源。現代大學是人類社會的文明使者,其發展中從來就面臨激烈的挑戰。從一定程度上說,高校的形象決定其社會地位的高低、擁有社會資源的多少及其在激烈的競爭中的興衰成敗。因此,加強形象塑造應成為現代大學的自覺行為。
古人說「胸有詩書氣自軒」。良好的禮儀形象,是以廣博的文化知識為基礎的。一個人的形象,從根本上說,取決於文化素養。一個胸無點墨、不學無術的人,任憑他天生麗質,貌若天仙,只會一張口一個笑話,一舉手一個彆扭,更說不上有良好的氣質、優雅的風度了。因為那種舉止大方、談吐不俗、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風度,絕不是裝模作樣所能及的,它必須以良好的個人修養為基礎。
所以,大學生想要擁有良好的氣質和形象,就必須首先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掌握寬厚而紮實的科學知識。一個人文化素養高了,反映在個人形象上必然會文明、規範、富有時代氣息。
同任何事物一樣,美也是形式與內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辯證統一的有機體。沒有形體美、行為美、風度美等形象直觀的美,內在的美無法展現出來,或許根本就沒有內在美乃至人性美。既要充實美的內在精神,又要重視美的外在表現,努力達到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這應該成為一個當代大學生個人形象的最高境界。
所以,大學生在塑造個人形象時要「內外兼修」,把外在的形象和內在的學識修養統一起來,以良好的個人形象展現高尚的道德品質,以當代大學生自尊自愛、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個人品質,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大學生形象。
大學生語言形象的不足
近幾年,有人曾對高校中文系現代漢語專業以及文、理科學生分別進行了語言表達能力現狀的點差,中文專業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主要在規範使用語言的意識淡薄、語言基礎知識不夠紮實。語言表達能力差等三個方面。另外還有主旨表達不清晰、文句不夠通順、用語囉嗦等問題。
文、理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表現的差強人意,文科學生明顯高於理科學生,文理兩科學生心理素質與語言表達能力狀況成正比,都明顯不夠理想。
針對當今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現狀,相關專家指出:「在高校不管大學生還是研究生,所寫的東西詞彙頻發,用詞不當,文氣不順,語句不通,前言不搭後語,把握不住先說什麼,後說什麼,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綜合當前大學生語言學習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現狀,當代大學生的語言修養普遍偏低,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當前大學生校園裡語言學習的熱點集中在外語方面,存在著輕漢語重外語現象。其次,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整體上來說呈現出下滑的趨勢,而理工科學生尤為明顯。最後,語言表達不精確,容易產生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