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分論壇【第一場】
《「溝」的走勢:岷江上遊羌區的地勢生境與家園重建》
張原(西南民族大學研究員)
人類學博士,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研究員,牛津大學人類學與博物館民族志學院訪問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國家民委「首屆民族問題優秀中青年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2019•4•12│10: 00│聯興樓多功能廳
報告摘要:
經過10年的災後重建,汶川5.12震後羌區所發生的最突出的變化莫過於「地勢生境」的改變,這既是一種山川形勝的地景變遷,也為一種政治經濟的地位轉變,其總體性地展現了在當代極為複雜的行動網絡格局中地方世界的地勢政治的演化路徑和地方生境的生成過程。通過對汶川龍溪溝的「地勢民族志」考察,本報告試圖以棲居視界和徹底解釋的進路來對「溝」這一交互共生的存在模式展開分析,並就災後重建中家園營造的在地原則展開探討。
《西藏的知識社會考察》
陳乃華(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副教授 )
臺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士,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碩士,北京大學人類學博士,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後,主要研究興趣為:西藏藝術,藏學人類學,物質文化研究與知識社會學。目前以安多知識分子,藝人群體與影視人類學實踐為核心,近期拓展喜瑪拉雅印藏藝術比較研究。專著:《無名的造神者:熱貢唐卡藝人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3年。
2019•4•12│14: 00│南光樓301-1會議室
報告摘要:
嘗試對西藏的知識型態進行「知識考古學」的分析,考察近一百年來的西藏知識分子系譜,可以看見藏族知識分子心態歷程,從觀察它的政治-宗教之整體結構,面對世界的其他走向,對於知識型態的不同選擇。即意在梳理從傳統到近當代知識分子的轉換,也是近百年劇烈的歷程。研究基本內容是基於知識社會學的背景與旨趣,對宗教人士人生史的考察,並建立關於近代藏族知識分子的研究譜系。以此展開對所謂「邊緣知識分子」與「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的關注,對於另一種世界觀與價值判斷的重新理解;也是通過實地調查與文獻田野回顧事件,通過梳理西藏知識分子和在近現代近程的作用,以觀察近百年藏人群體的「心態史」研究。
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分論壇【第三場】
《婚姻與愛情的統一?奕車人的親屬關係與婚姻制度》
瀾清(昆明學院社會管理學院講師 )
北京大學人類學博士,法蘭西學院人類學博士後,先後就職於華中科技大學、昆明學院。主要研究領域:親屬關係人類學與宗教人類學。代表性研究成果:《豐饒:哈尼族奕車人的親屬關係》,「Does ritual exist? Defining and classifying ritual based on belief theory」等。
2019•4•12│16: 20│南光樓301-1會議室
報告摘要:
生活在雲南省紅河縣的奕車人是一個父系族群。奕車人實行「買賣」婚,男方父母付給女方父母聘金為兒子娶第一任妻子。婚後妻子仍然居住在自身父母家中,直至分娩。夫妻雙方在這段時間內,都享有自由的性生活權力。妻子所生孩子,無論其生物父親為誰,均為丈夫的社會子女。離婚的條件是有男性願意付一筆能夠讓女性的丈夫滿意的賠償金。通過分析,我們發現看似不合理的高額聘金買賣婚等一整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自由戀愛與性生活,加強第二次婚姻穩定性的作用。
小夏編輯:王平
特此說明:
整理與編輯過程中難免錯誤和疏漏,歡迎讀者指正。
本平臺推薦文章或著作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原發單位、原發表期刊、出版社及原發公眾號所有,如需學術引用請查閱原文發表期刊或著作。
如果您對我們發布的內容有異議,或認為發文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和原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刪除。
本平臺轉發文章和推薦的著作只供大家參考閱讀和思考,並不代表本平臺的立場和觀點。
【人類學與民族學之夏】人類學與民族學之夏是一個以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人類學與民族學教學科研為主,兼有跨學科交流互動功能的平臺。希望通過這一公益平臺,探索和實踐人類學與民族學教學與科研之間,以及人類學與民族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有效互動。為人類學與民族學的教學、科研和應用實踐以及跨學科互動交流服務,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學與民族學,為跨學科交流互動盡一點我們小小的奉獻。
知識的傳播與分享是實現知識價值的有效途徑,也是知識時代的一種有效的社會行為。小夏努力使人類學與民族學以及相關學科知識、教學科研成果及相關信息得以傳播。
人類學與民族學之夏(rlxymzxzx)
郵箱:yyrlx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