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不會說話,每次哭鬧都牽動著父母的心。嬰兒哭鬧常見原因很多,有一種疾病——肛周膿腫常常會引起寶貝哭鬧,早期卻不易被家長發現。小兒肛周膿腫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寶寶屁屁鼓了膿包,難受的是寶貝,心疼的是父母,這常常困擾著很多家長。
肛周膿腫是發生在肛門直腸周圍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它的感染來源於一個叫肛竇的組織,感染菌主要是糞便中的大腸桿菌。它不同於身體其它部位的感染,其特殊性在於一旦發生,就基本沒有自愈的可能。
肛周膿腫好發於男性小兒、新生兒,3個月以內的嬰兒尤為多見。肛周膿腫病原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處理不當容易形成肛瘻。可見護理好寶寶的屁屁還是很重要的。
嬰兒和新生兒肛管皮膚黏膜嬌嫩,免疫機能低下,機體抵抗力差,性激素水平較高,皮脂腺、肛腺相對分泌旺盛。
如糞便壓迫,小兒骶骨彎曲尚未形成,直腸與肛管呈垂直狀態,糞便直接壓迫肛管齒狀線肛竇處,易造成肛竇損傷發炎;
嬰幼兒排便次數多使肛門外翻,容易被尿布或便紙擦傷黏膜,引起隱窩底部肛腺感染及隱窩炎。炎症向肛管周圍擴散,穿透括約肌到達皮下形成肛周膿腫。
1.嬰幼兒肛周膿腫多在出生後1-2個月內發病,男嬰多見,發病前常有腹瀉或便秘史。
2.發病初期在肛門兩側的皮下組織內出現豌豆大或蠶豆大硬結,紅腫、觸痛、排便時疼痛加劇。紅腫範圍逐漸擴大形成膿腫。
3.嬰兒不明原因的哭鬧不安,有時伴有發熱。
4.因膿腫刺激常排稀便,2~3天後局部出現波動感,不及時治療往往自行破潰,排出膿液和血水。膿液排出後,炎症漸消退,閉合創口結痂,家長誤以為膿腫已愈。數日或數周后,局部又發紅腫,不日破潰流膿又閉合。如此反覆發作易形成肛瘻。
小兒患上肛周膿腫要積極治療,少數肛周膿腫早期使用抗生素、溫鹽水或高錳酸鉀溶液坐浴以及局部理療等可消散,一旦伴有膿腫形成者多需要小兒外科就診,積極切開排膿手術治療。並在術後積極局部護理及抗炎處理。
如果反覆感染形成肛瘻的患兒,宜先行保守療法,若無發熱等全身症狀,不需口服或靜脈應用抗生素,可用溫水或中藥坐浴,然後用棉花或柔軟的紗布輕輕擦乾,局部莫匹羅星軟膏或魚石脂軟膏、四黃膏等中藥消腫止痛軟膏外塗即可。
另外,要保持大便通暢和局部乾燥清潔,尿布應柔軟、透氣性好,勤洗勤換。部分表淺的肛瘻可逐漸吸收或處於靜息狀態,無炎症表現,可暫不手術,做好護理即可。
如果急性炎症期過後3-6個月形成慢性瘻管,局部反覆紅腫,間歇流膿時則需手術治療。
肛瘻手術需選擇患兒年齡及身體條件合適時進行,新生兒及小嬰兒括約肌薄弱、瘻管尚未形成僅做排膿即可,不宜行肛瘻手術。
尤其要提醒家長們的是,千萬不要自行將膿腫刺破或擠膿,以免造成感染等意外。
1.使用透氣的尿不溼;
2.寶寶排洩大小便後及時清理和更換;
3.每次清理排洩物後用溫水清洗乾淨,並用軟布印幹皮膚;
4.待肛周皮膚乾爽後再穿上尿不溼;
5.若肛周皮膚持續發紅,注意待皮膚乾爽後再塗上潤膚軟膏。
6.調整飲食習慣,可添加酸奶,多攝入有益菌,保證寶寶進水量,尤其奶粉餵養的寶寶,以防止便秘;不要頻繁換奶粉,注意寶寶腹部及腳心保暖,以防止腹瀉。
7.多給小屁屁透透氣,曬曬太陽,讓屁屁保持乾爽;
8.平時在家中應通風良好,空氣清新,寶寶的床單、被罩、枕套、衣服等要經常更換,以保證清潔。
楊大夫提醒:
建議家長每日便後給嬰兒清洗肛門時仔細觀察肛門情況,嬰兒出現排便時哭鬧要想到此病可能,一旦出現肛周膿腫的症狀,請及時至正規醫院進行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頭條小助手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有問題可留言,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