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科學隊長實驗室"關注公眾號
本文來自公眾號:湖畔問教,ID:Hupanwenjiao
孩子出生時就是一張白紙,父母如何在白紙上塗抹,孩子就會變成一幅怎樣的畫。孩子的性格和成就,更多的是父母的映射。
父母的心胸,決定著孩子看待事物的格局,父母的層次,決定著孩子腳下的路。
湖畔問教,分享8張漫畫,與您共勉,一起做靠譜的高層次的父母!
近些年,「陪伴」成為了親子教育中的熱詞。學校開家長會,有位校長在講座中說到:
「在學校,孩子的成績單發出來,你從後往前看,成績最差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陪伴最少的。」
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不僅是因個人自覺,也因他們的父母對教育付出更多的心力和有意義的陪伴。你對孩子陪伴了多少,孩子身上就會體現多少你教育的成果。
然而,陪伴的真正含義到底是什麼?
有一些家長,工作繁忙,為了能給孩子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為了「學區房」東奔西跑,很少把時間留給家庭和孩子。
有一些家長,全家齊上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天候圍著孩子轉,做飯洗衣接孩子,穿衣餵飯陪寫作業,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也不給孩子獨處的空間。
照顧好自己,經營好家庭,關注到孩子,陪伴不是完全佔據,也不是心不在焉,而要實實在在。
願天下父母能懂:用10%的心思,陪伴10小時,不如用100%的心力,陪伴1小時。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最大的誤區莫過於只看結果,只以成敗論英雄。
有一句很經典的廣告詞,大家一定都聽說過:人生就是一場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對於旅行來說,目的地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只想著目的地,急於早點到達,反而會錯失很多眼前的風景。保持好心情,徐徐觀之,徐徐前行,未嘗不是一種美好。
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也是一樣。如果父母只在乎一場比賽的結果,只在乎成績單上的數字,會錯過孩子的很多成長。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或許孩子沒有能取得理想中的結果,但是在努力的過程中,他收穫了快樂,收穫了美好的品質,收穫了很多比成績、比結果更有意義的東西。
看不到孩子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就做不到全然地接納孩子的身心。學會欣賞孩子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是每個父母必修的功課。
「很多家長會把教育孩子的過錯,怪罪在學校和老師身上,其實最需要反省的是家長自己。」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家長永遠是在第一位的。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和永恆的班主任,這個道理雖然聽起來「俗」,但卻是真理。
孩子就是家庭問題的投射,一旦孩子有什麼問題,必定是家庭的關係出現了問題。老師有教書育人的責任,但是坦白說,老師很難顧得上每一位孩子,尤其是孩子性格和道德品質上的問題。
真正和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影響最深的,是家長。做父母的,在教育的路上,永遠不要完全指望別人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帶著情緒教育孩子,是眾多家長的通病。如果你常常否定孩子,總是對孩子說「你怎麼那麼笨」,你一定要注意,是時候改變自己的態度了。
常常否定孩子,孩子會在「打擊教育」中逐漸失去自信,失去嘗試的勇氣,變得自卑和懦弱,變得懷疑自己。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把父母的評價內化為對自己的評價,認為自己真的很笨,什麼事都做不好。
如果你常常把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緒帶給孩子,高興時誇誇孩子,不高興時對孩子愛理不理或否定打擊,那麼你也要改變自己了。
把自己的情緒帶給孩子,會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乏安全感,不知道什麼時候父母的情緒會落在自己身上。一個低價值感,沒自信的孩子,就是這樣養出來的。
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曾說:
」教育孩子,無非是好好和他說話,不著急不發火,做到這一點,就成功百分之八十了。」
三個媽媽帶三個孩子出門,遇到了同一條路,路面崎嶇不平,還有坑坑窪窪的小水坑。
第一位媽媽說:「這條路太危險了,你不能走,會摔倒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第二位媽媽說:「孩子,這條路不好走,媽媽抱著你走吧。」
第三位媽媽說:「孩子,這條路有點難走,但是我們要去到目的地,必須要走這條路,媽媽牽著你,我們慢慢走過去。」
結果可想而知,第三個孩子在媽媽的指引下順利走過了難走的路,從此他再碰到這樣的路,便不會害怕,不會退縮,能夠獨自走下去。
這條路,是出門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有的路,孩子必須自己走,有些錯,孩子必須自己犯。
在不傷害別人,不觸碰道德底線的前提下,父母要允許孩子有試錯的機會。讓孩子知道,沒有人能永遠不犯錯,重要的是從錯誤中我們學習到修正錯誤,完善自我的方法。
為人父母務必記得,別人家的孩子,從來不是刺激孩子努力向上的標杆。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人家怎麼就能考那麼好?」
「就你還想上XX學校,也不看看自己幾斤幾兩。」
「算了算了,我看你也不行,我們還是放棄吧。」
如果孩子整天把你和別人家的父母作對比,你會開心嗎?一個優秀的孩子,一定不是比出來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突破自己就是一種勝利。為人父母,要鼓勵孩子勇敢做自己,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選擇。
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是否懂得思考,才是孩子能否成才的關鍵。
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能夠在紛擾的社會中保持一顆從容的心,不會隨波逐流,不會中庸,他們清醒自知,能始終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而孩子的好奇心,是啟發思考的第一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好奇心萌發的表現。有的父母會因此暴怒,有的會加以制止,而高層次的父母,懂得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去引發孩子的思考。
父母要讓孩子保持好奇心,引導孩子探索。
很多父母會犯一個同樣的錯誤: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年輕時沒有完成的心願,希望能由孩子來完成。
因此,有些父母為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機會,帶孩子上昂貴的補習班,給孩子買最好的學區房。但是,父母卻不捨得在自己身上投資。殊不知孩子是父母人生的複印件,你現在的人生,就是孩子未來人生的寫照。比如一個家中沒有一本書、父母不看書的家庭,無法養出愛讀書的孩子。
父母經營自己,努力拼搏的背影,就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標杆和榜樣。
世間萬物,做錯的事情可以重來,唯獨孩子的教育不能。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無法再挽回。
願你我都能在這八張漫畫中,看到自己的問題,然後慢慢修正,與孩子同行。
*聲明:本文內容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本文來自公眾號:湖畔問教,ID:Hupanwenjiao
---
推薦閱讀
李開復:我的家庭教育
讓孩子「贏在起點」的思維,或許是他們「輸在終點」的原因?
俞敏洪:家庭教育的本質,在這15句話裡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科學早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