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收完麥子之後,布穀鳥就不在了,它們飛去了哪裡?
布穀鳥即大杜鵑,為杜鵑屬鳥類,又名郭公、布穀、鳩、喀咕。基本上全國都有分布。大型杜鵑花棲息在森林中的山區、丘陵和平原地帶,有時也出現在農田和居民點附近的樹木上。大型杜鵑花性孤寂,通常獨自活動。繁殖期喜歡鳴叫,常站在樹梢上。有時候在夜晚還能聽到鳴叫。
四到五月份,正是杜鵑從冬日裡飛來的時候,這時杜鵑的叫聲很響,人們聽到杜鵑的叫聲就知道它又回來了。事實上,此時杜鵑的鳴叫是為了吸引異性。
但是,在麥收之後,人們並沒有聽到杜鵑的鳴叫,反而誤以為杜鵑飛走了。事實上,這時的杜鵑已經進入了繁殖期,它們悄悄地把卵產到別的鳥巢裡,從而達到繁殖的目的。由於沒有聽到它的鳴叫,人們以為它已經飛走了,其實它還在。直到深秋,杜鵑才飛到東南亞、西亞等地過冬。
當提到杜鵑鳥時,杜鵑鳥的性情是最糟糕的,因為杜鵑鳥從不養家,無論是雌杜鵑鳥還是雄杜鵑鳥,都不築巢,也不尋找固定的伴侶,一旦有機會,就會搶佔其他鳥類的巢穴。他們也不自己孵蛋,在繁殖季節隨便找個伴侶交配,然後把自己的卵產到別的鳥兒的巢裡,讓別人來為自己孵蛋和養大幼鳥。然而有一句話說一句,杜鵑雖然身上有著很多缺點,但它們也確實屬於一種益鳥。由於杜鵑主要的食物來源是各種害蟲,除了保護農作物外,它們還能消滅無數種森林害蟲。在布穀鳥普遍活躍的地區,對植物生長十分有利。杜鵑在維護生態環境方面,的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還有一些朋友分享他們的觀點:
每一年小麥收割後,杜鵑都會離開,它們一般會飛到比較偏遠的地方休息,然後準備南遷。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小時候,一般在四月、五月就能見到布穀鳥,它們從南方回來,一般在麥子快成熟時,滿山都能聽到它們的歌聲,而且麥子快熟時,總會發出咕咕的聲音,我們收割麥子後,這些布穀鳥就消失了。事實上,它們都是要去偏僻的地方修整的,畢竟南遷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此時應該要休養長途跋涉。實際上杜鵑鳥是很不正經的,接下來就把杜鵑鳥的一些不正經的事情講給大家好好聽。
收割小麥時能聽到杜鵑的鳴叫,正是因為它們現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尋找伴侶。杜鵑尋找伴侶的方法,主要是叫它們不停地鳴叫,發出不咕不咕的聲音,然後才能吸引另一半,儘管杜鵑是一種益鳥,也就是幫助老農吃害蟲。但他們的名聲卻一點也不好,因為當杜鵑交配後,它們就會出生在另一個巢穴裡,讓另一隻杜鵑為它們孵蛋。並且等這些杜鵑長大成人後,還會把其他的鳥的蛋啄破來獲得能量。
當我們收穫小麥後,杜鵑就消失了,其實它們繁殖後要找個地方休息,然後南遷。因為我們收割小麥後已經是秋季了,它們需要有足夠的體力才能在這個時候長途跋涉,所以在麥季過後,基本不會見到這樣的鳥。
也有朋友分享他們的觀點:
杜鵑在我國北方麥區廣泛分布。這一科的學名叫杜鵑花,每年四五月份由南向北飛。喊出「麥稍打垛,麥稍打垛…」。讓農民們想起,辛苦一年的麥子都快熟了。快做好收割準備,把小麥收回家。用麥秸堆成垛,用作柴草做飯。陰曆四五月份的時候,曠野上到處都能聽到布穀烏的叫聲,白天晚上都能聽到。在麥收完後的六月份,就再也沒有聽到布穀烏的叫聲。
小孩很喜歡杜鵑的叫聲,隨著它的叫聲,端午節就快到了。收割完麥子的農家孩子也能吃上幾天的白面了。由於喜歡,經常問鄉下有學問的老爺爺。老人告訴我們布穀鳥的學名叫杜鵑。這隻鳥飛得太遠了。這隻鳥體型龐大,懶惰,常常把蛋生在別處的鳥巢裡,把蛋扔出去。但它又吃了許多害蟲,那是一隻益鳥。
杜鵑只在它的發情期發出叫聲,用來向異性杜鵑打招呼。這正是麥子快熟的時節。等七月份後,它就不叫了。直到十月,它才飛回遙遠的南方。
杜鵑的鳴叫給世世代代鄉下人,留下了親切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