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歷經秋霜、寒冬、春風的生長,在4月至5月完成抽穗、揚花、灌漿、成熟,結成一粒粒金黃麥粒。每年初夏季節,當唱著「割麥種穀」的布穀鳥在天空飛過時,心裡便想起「又該收麥子了」!
杜鵑分為大杜鵑、三聲杜鵑、四聲杜鵑,大杜鵑叫聲似「布穀、布穀」,因此又被稱為布穀鳥,四聲杜鵑其聲為「割麥插谷」,鳴叫是雄性杜鵑發出的求偶信息。杜鵑是生活在熱帶的一種鳥類,每年都會從南至北遷移,秋季回遷,形成年復一年春來秋去的習性。各地始聞布穀鳥的鳴叫時期有所不同,雲南、廣東在4月初便可聞其聲,如廣西柳州在4月上中旬即可聽到,4月底達到長江中下遊地區,據江蘇以布穀鳥和四聲杜鵑研究物候,平均始鳴期在5月初,北京5月中下旬是布穀鳥鳴叫比較活躍的時期(求偶期)。
在「穀雨」氣候中重要物候之一便是「布穀鳥」,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有鳥名獲谷,其名自呼。農人候此鳥,則犁耙上岸。」有農諺認為,「穀雨到,布穀叫;前三天叫幹,後三天叫淹」。因此在南方地區,在穀雨時節正值插秧季節,也將布穀鳥的鳴叫「布穀、布穀」,當地農民將其隱喻為「阿公阿婆,栽秧插禾」。
小麥至5月份,已經開始灌漿,逐漸成熟,至5月中下旬6月初便能收割。所以,當聽到布穀鳥或四聲杜鵑的「布穀、布穀」「割麥種穀」時,離割麥插禾已不遠矣!
據有人統計,求偶期的雄性大杜鵑(布穀鳥)每分鐘可鳴叫20-26次,能連續鳴叫半個小時,稍作休息又繼續鳴叫,雌鳥會尋聲而來,古人用「杜鵑啼血」形容這種痴情與瘋狂。關於產卵,有一成語叫「鳩佔鵲巢」,指大杜鵑有卵寄生的繁殖特性,將蛋產於小型雀形目鳥的巢中,由其代為孵化哺育,而為了保證杜鵑雛鳥得到小型雀形目鳥的全心餵養,雌杜鵑以及它的後代會將小型雀形目鳥的親生子女扼殺於巢中。過了繁殖季節,大杜鵑會極為「低調」,尋得僻靜處休息,至秋季往南回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