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女兒上小學五年級,要到城北小學去上學。從家裡到學校有一段距離,因此送女兒上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上我騎著電動自行車,載著女兒去學校。夏季,道路兩旁的小麥像變魔術一樣一天一個顏色。女兒坐在車後經常問:「媽媽,為什麼小麥地中間黃得慢,兩邊黃得快」?「媽媽,為什麼麥地中間有許多長得高的東西」?有時候問得我不知如何作答。有天早上,上學時看到有人在地裡割小麥,女兒驚奇的說:「人工收小麥原來是這樣啊!」看著女兒興奮的樣子,我想起了我小時候收割小麥的情景。
記得小時候,農忙的時候也是我們孩子們最快樂的時間。在整理好的麥場上,有高高的麥捆垛子,還有像房子一樣的麥草垛子。我們在麥場裡捉迷藏、做遊戲,盡情的玩耍。在過去夏收主要靠人力,人們先要把小麥割下捆成麥捆,再用架子車把麥捆拉到麥場,堆成麥垛。天氣很熱,人們幹得汗流浹背,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互相談論著今年的收成。稍微大點的孩子就跟著大人們幹活了,有的在地裡撿麥穗,有的幫大人推架子車,忙的也不亦樂乎。
最熱鬧的還是碾麥子了。清晨,大人小孩早早的起床,在麥場上攤場,也就是把麥捆解開,平整地鋪在地上,麥穗要朝一個方向,大多數人把麥捆鋪成圓形或橢圓形。這時候鄰居們還會互相幫忙,很快就把場攤好了。等到中午太陽把麥子曬的發熱時,就要請專門碾場的人來碾場了,因為這時候麥粒容易脫落下來。大多數時候是用四輪託拉機帶個碌碡去碾場,碾場就是在鋪好的麥場上反覆轉圈,碾壓。碾半個小時左右,人們再把麥草翻一遍,把麥粒留在下面,麥草放在上面,讓太陽再曬半個小時左右,再接著碾。然後再翻場,再曬、再碾,這樣的工序一般要進行三次。最後再把麥草整理成麥草垛子,把剩下的麥粒等物堆起來,要等到晚上有風的時候,需要進行最後一道工序,俗稱揚場,這還是有技術的活,就是用木鐵鍬把麥粒和其他雜物分開,再把小麥粒裝好。剩下就是曬麥了,曬乾後就可以收起來,夏收才算結束。過去夏收持續的時間很長,要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結束。
時代在變化,科技在發展,現在收麥子都用上了聯合收割機,一畝麥子一會兒就收割完了,人們只要帶著口袋去地頭裝麥粒就行了,將麥粒拉回家晾曬一下,夏收就結束了。省去了割麥、碾場等繁重體力勞動,科技讓生活變得更省力、更美好。看著車後唱著歌,滿臉幸福的女兒,我仿佛又回到了過去,聞到了那熟悉的小麥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