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是「節」|割麥|麥子_網易新聞

2020-12-14 網易新聞

(原標題:麥收是「節」)

秦漢時代,有個「伏臘節」,用來慶祝夏糧豐收。今天,這個節日早已湮沒,但在河套平原,七八月收麥子,「節」更融於生活。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對重要商品糧基地的河套平原,麥子熟了可是大事兒。小時候,割麥全靠人工,白居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描述的就是割麥之苦。清早,身上沾滿露水;太陽升起,衣服擰出汗水。鐮刀常常卷刃,隨身得帶磨刀石。餓了,西瓜烙餅補充體力。麥收時節,如果在外打工的孩子或是城裡工作的親人,忽然帶著酒肉出現,不用問,幫手來了。

打麥是個團圓節。此時拿起鐮刀,是最深最親的表現。見到親人,會被問道:「回來 受 來了?」受苦、受難、受煎熬,麥收之苦盡在「受」中。也只有吃下這份苦,才知白面香。涼風徐來,借著豐盛的晚餐,親人們話話家常,得知你我都也安好,這一夜睡得特別安心。也許莊子所說「相忘於江湖」就是這樣的,是豐收了卻牽掛,因為彼此相信:你過得比我好。

在閻連科的小說中讀到一個詞:「熱香」。我想起兒時的打麥場上,脫粒機需要拖拉機帶動,一轉就是幾個小時。太陽暴曬下,拖拉機的油漆味和柴油味,隨機器上熱騰騰的水蒸氣散發開來,混合著麥香、汗味和揚麥子的灰塵鑽進鼻孔。坐在拖拉機遮擋出的小小陰涼下,我聞著「熱香」,吃西瓜只吃西瓜心。父親見我浪費得沒個樣子,打發我回家看羊肉燉熟沒。

打麥是個鄰裡和睦節。麥場上需要十幾個男勞力,鄰居們需要換工,才能讓糧食顆粒歸倉。對來幫忙的人,必須熱情招待:早上肉臊子麵;中午燉肉,羊肉、雞肉、魚肉皆可,沒肉可別怪有人出工不出力,還給你取個英文名「CoCo」;晚上一般是粉湯、油餅、油糕;全天西瓜敞開吃。這半個月裡,男人們大魚大肉大西瓜,孩子們好生羨慕想跟著,得來的往往是厲聲呵斥——這麼忙,少給人家添亂!歷來節儉的主婦們,此時都非常大方,殺雞宰羊、換魚換瓜,同時換來鄰裡間的其樂融融。

麥子進倉,奔上小康,打麥讓辛勞的農民迎來購物節。我們村,打糧不上萬斤,是懶惰的標誌,會被嘲笑。當時麥子還不讓私下交易,「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老觀念讓家家戶戶的糧倉糧滿為患,加上那時經濟作物少,人們手頭閒錢不多,所以麥子成了硬通貨,可以換大米、蔬菜、胡麻油、水果、衣服、化肥,甚至能換自行車、黑白電視機。鎮上吃飯可以給白面,看中商品打個招呼就拿回家吧。十裡八村大家都熟,改天自會有人來你家拉麥子。精明的商家甚至會提前送貨下鄉,然後一起期待豐收。麥收時節,真有點狂歡節的味道呢!

每位作家都會在作品中留下故鄉的印記:沈從文的湘西、陳忠實的白鹿原、莫言的高密,賈平凹的商州,畢飛宇的蘇北、遲子建的北極村……我的河套平原又遜色在哪裡呢?我慶幸生長在這片土地上,並經歷了那個割麥子累得直不起腰、手腕被麥芒扎得生疼、離開打麥場鼻孔都是黑泥的年代。為證明長大搬起一百斤的麥袋,大清早去二十裡外拿黃河鯉魚招待鄰裡……這是我一生的財富和念想。

(原標題:麥收是「節」)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農村人割麥、曬麥必備農具,你認識幾個?
    麥收時節,現在農村收麥子,基本都用聯合收割機了。不過,還是有一些農民自己發明的農具,沿用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現在仍然有很多農民在使用。鐮刀曾經,人們割麥只能用鐮刀,效率很低,一個壯勞力一天最多也就割兩畝地。
  • 麥收時節聊「麥客」,遠去的身影記憶深
    前者是陝、甘、寧一些地區的農民在麥收時節,外出替別人收麥子,俗稱「趕麥場」,猶如民工;後者乃是關中武者替別人看家護院,猶如保鏢。」另有一篇文章介紹說「麥客起源於哪朝哪代,無法考證。但至少在明清時,中國史料就有記載。」我的家鄉在陝西寶雞市,古稱「陳倉」。一說到這個地名,就會讓許多人產生聯想。
  • 麥子黃了,不同歷史階段麥收展示·詩歌四首
    麥子黃了,不同歷史階段麥收展示·詩歌四首 憶拔麥子 文/王進學
  • 記憶中的麥收時節如此難忘
    今晚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麥收時節》。麥收時節望著藍天白雲下金黃的麥浪,聞聞漫山遍野沁人心脾的麥香,總會想起彎腰割麥的時光。我的故鄉沂蒙山區,山多嶺多地薄雨少,小麥熟得快。清晨沉甸甸的麥穗還泛著嫩杏黃,西南風一吹,中午麥芒就炸開了,風一刮,麥穗麥粒容易掉地上。真是「麥熟一晌」,虎口奪糧。
  • 我的童年記憶之90年代收麥子
    麥浪滾滾香氣襲人,站在一望無垠的麥田裡,記憶仿佛又將自己拉回到兒時麥收歲月。過去農村每到收麥的時節,小學是要給學生們放假的,被稱為「麥假」。雖假期很短,但學生們依舊很開心,畢竟又可以逃離煩悶的課堂和家人一起揮舞著鐮刀去重溫那一年一度隆重而又充實的麥收大戲。
  • 八十年代出生的農民,你是否記得麥子黃時冰棒的味道?
    八十年代出生的農民,如今也都接近四十歲了,記得小時候,每年麥收的季節,田間地頭就會有人騎著高架自行車,馱著一個木箱子,大聲的吆喝『冰棒、冰棒』,我就會支起身子,朝著賣冰棒的方向望去,有時大人們會丟下手裡的鐮刀,夾著草帽,與孩子們一起買上幾支冰棒,五分錢一支,稍微化點的三分錢一支,年紀尚小的我生怕毒辣辣的太陽曬化了
  • 內黃老家往事——割麥子
    那時候,一提起割麥,總是心有餘悸,渾身上下都感到很不舒服。儘管小小的孩兒沒有大人說的那種腰,但眼看著一天天麥天到了,腰背就覺得酸痛。麥天收麥對父母來說,就像是一種儀式。儘管他們臉上沒有像過年、過八月節(中秋節)那樣洋溢著歡笑,但是那種虔誠至今讓我難以忘卻。據說,每年收麥的前一天,父親都要燒香敬神,但我們兄弟幾個誰都沒有見過。父親掰著手指算著時間,一有空就到地裡轉悠,回來就開始磨鐮刀、修鐵叉,整日不說一句話。我知道,準是地裡的麥子長得不好,將直接影響收成,直接影響全家的口糧。父親的心事,完全是在盤算如何安排全家人的生計。
  • 麥收都實現機械化了,以前麥收時候的9種舊農具,你還認識幾個?
    北方的農村土地上,大範圍的麥收已經接近尾聲。現在的麥收和常年相比,已經有太多的不同之處了。以前的麥收人們齊上陣,連婦女和孩子都衝上了第一線,都在地裡各自忙活著。時過境遷,現在的麥忙時節,已經看不到農民頭頂烈日,彎腰勞作的場景了。
  • 《麥收時節·雙行線》第一篇《最後的麥客》
    央廣網鞏義6月16日消息(記者白傑戈)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農業部最新消息顯示,全國麥收已過八成,金色的麥田裡正在堆積豐收的喜悅。千百年來,麥收早已超越單純的時令概念,連接著國與家,更迭著新與舊,醞釀著聚合與分離,仿佛雙行線,交織著,纏繞著,前行著,勾勒出時代與國家的輪廓。
  • 我請假一周回家農忙:割的是麥子,收穫的是鄉親鄉情…
    少了許多的勞力,但是麥子從田間到家中的運送、翻曬、揚淨、灌袋、入倉…對於年近70的父母來說,這些也是很繁重的工作量。屈指算來,已經有近10年,都沒有回家親自感受割麥子的滋味了。今年,我特意請假一周,決定和父母一起收麥子。
  • 我家的麥子熟了……
    文:華德陽大概是五歲吧,我拿起了鐮刀,跟著大人開始割麥。我割一壟,姐大我兩歲,割兩壟;哥大姐三歲,割三壟。爺爺七十多歲了,也摸起鐮刀。那是割完了麥子,在芋頭地裡除草,我跟著玩。玩著玩著,見爺爺蹲下揉眼睛,我不解地問:「爺爺,你咋哭了?」爺爺故作輕鬆地說:「沒哭,一個蒙蟲子進眼裡了。」然後便起身幹活,我也信了,又玩開了。
  • 豐縣歡口鎮張廟村:麥收過後人更忙,盼著金秋稻穀香
    布穀鳥一來,人們就知道麥收就要來了,準備割麥種禾。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寫道,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復隴黃。現在的農民,彎腰割麥早已成為往事,在收割機轟隆聲中收穫小麥,人們早已體味到農村機械化帶來的便利。
  • 「奶牛的麵包」每噸600元 山東麥客說麥收
    麥客不只是割麥縣道西側的麥田裡,立平農機合作社的農機手們正駕機馳騁。天空湛藍,麥浪金黃,遠處一排綠色的樹影分開天空與麥浪。只幾分鐘,三畝地收割完,麥田裡只留下十幾釐米高的麥茬和躺倒的麥稈。「如果說料理麥地是夏收的上半場,老周這裡的業務就是麥收的下半場。」肖丙虎打趣道。「你看,根據麥稈的顏色、溼度、發黴程度、含土量,我們會對麥稈包進行分級。」
  • 兒時的記憶――拾麥子
    記得小時候每年夏天收麥的時候學校總會放幾天假,一周到十天不等,我們鳳翔老家叫「忙假」,一般都是全鄉統一放假,但是不會全縣統一放,因為每個鄉鎮由於地理位置,水土等原因,麥子黃的時間不等,所以每個學校放忙假的時間也不統一。
  • 魯西南記憶——割麥子
    那時候沒有割麥機,更沒有大聯合,鐮刀是割麥子的唯一家什。「麥熟一晌,虎口奪糧」,早上看著還發青的麥穗,西南風一刮,烈日一曬,下午就熟透了,如果麥子熟透時再收割就會掉麥粒,所以又有「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的說法。一般天剛蒙蒙亮,大人們就開始下地割麥了。
  • 生產隊大集體時期,麥收時的軼聞趣事
    但是,夾雜在麥收過程中的軼聞趣事,我們又怎麼能忘懷呢?一、生產隊長催工的吆喝聲東邊的天際還未露出魚肚白,勞累一天的大人、小孩還在熟睡中,生產隊長從鐵皮喇叭筒子裡傳出的吆喝聲首先打破晨空:「都趕快起來了,勞力、婦聯、鐵姑娘隊,都到東湖大塊地去割麥!
  • 為什麼布穀鳥唱「割麥種穀」就要收麥了?
    每年初夏季節,當唱著「割麥種穀」的布穀鳥在天空飛過時,心裡便想起「又該收麥子了」!圖:大杜鵑(布穀鳥)杜鵑分為大杜鵑、三聲杜鵑、四聲杜鵑,大杜鵑叫聲似「布穀、布穀」,因此又被稱為布穀鳥,四聲杜鵑其聲為「割麥插谷」,鳴叫是雄性杜鵑發出的求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