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長放心安心的學前教育,治本之道是切切實實提高幼兒園教師的地位和待遇;「數量不足」、「素質不高」、「待遇偏低」已成為阻礙學前教育發展的因果循環鏈
前一階段發生的一系列虐童事件,讓學前教育問題在全國「兩會」上引起熱議。虐童問題關乎幼師素質,也暴露優質資源的匱乏。有代表委員在兩會期間發聲,認為提升幼師待遇才是破解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核心。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在3月6日的政協小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劉焱表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學前教育,真正讓家長放心安心,最根本的是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善保教的教師隊伍。」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運用網際網路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兒童託幼全過程監管,一定要讓家長放心安心。」
所謂「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在劉焱看來,主要需要解決的正是學前教育資源、尤其是普惠性教育資源的嚴重不足。
中國幼師的嚴重短缺不可忽視。據2016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在園兒童(包括附設班)4413.86萬人,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共249.88萬人。
按學前教育師幼比1:15(15個幼兒1個教師)計算,根據目前的在園兒童規模,中國需要294.2萬幼師,缺口達到45萬左右。「在發達國家,師幼比基本為1:6到1:9。」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公開撰文指出。
針對學前教育的資源供給,多位代表委員給出了具體的建議。劉焱分析,幼師待遇偏低和公辦幼兒園教師編制數量嚴重不足是阻礙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北海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柳茹看來,編制和經費確是當前普惠性民辦園發展的兩大難題。此外她建議應將民辦園納入政府監管、督導體系,讓不同類型的幼兒園都有出路。
對於政府工作報告以信息化託幼監管為重點的實施走向,將對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影響幾何?又該如何具體推進?
劉焱認為,要辦讓家長放心安心的學前教育,治本之道不是去安裝攝像頭,而是切切實實提高幼兒園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讓他們擁有職業的尊嚴和自豪感,珍惜自己的崗位和工作;增強幼教行業的社會吸引力,能夠讓更多願意從事教育工作的優秀學生投身幼教事業。
談到中國幼師隊伍的發展現狀,劉焱以「數量不足」、「素質不高」、「待遇偏低」來描述。她指出,這三個特徵多年來相互作用,已經成為環環相扣的因果循環鏈,並且成為當前制約中國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的瓶頸問題。只有尊重和認同幼兒教師工作的專業性,切實提高幼兒教師待遇,才能打破這個循環鏈的癥結。
「長期以來,幼兒園教師往往被看作帶孩子的保姆。入職門檻低、工作的專業性沒有得到社會的尊重與認同、待遇普遍偏低、教師隊伍流動性大, 一些幼兒園為了最大限度獲得利潤,壓縮辦園成本,往往用極低的工資聘用完全沒有受過專業教育、或者僅僅受過非常有限的專業訓練、剛步入社會的學生。導致整個行業的專業化水平得不到提升。」劉焱說。
據劉焱了解,現在只有少數公辦幼兒園在編教師的待遇基本上能與當地小學教師持平,包括公辦幼兒園非在編教師和民辦幼兒園教師的大部分教師待遇很低。她舉例,在北京,幼師薪酬的普遍水平大約是3000至4000元,越往下走越低,到鄉鎮,基本就是1000至1500元,很多還沒有任何保險。
與此同時,劉焱並不否認信息化託幼監管的作用,但她認為這只是保障幼兒權益的輔助手段,不能作為學前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重點應該是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多途徑提高和監管幼兒園教育質量,讓「幼兒園教師」與中小學教師一樣,也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繼「全面二孩」政策於2016年實施後,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問題愈發不可小覷。根據教育部等四部門2017年4月發布的「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2020年中國計劃實現學前三年毛入園率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80%左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