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天後,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終於解封,市民們又可以出門吃碗暖暖的熱乾麵了。
在這個人間四月天,皮特我如約而至,通過這個線上微講堂,繼續跟大家聊聊留學文書的那些事。
上次我們聊了聊推薦信寫作《手把手教你寫推薦信》,核心要點之一是:認真對待推薦信寫作從「選好推薦人」和「挖掘好事例」開始。
1 選好推薦人
同學A
「老師,怎麼選推薦人呀?別說兩個了,我一個都選不出來!」
同學B
「老師,我被推薦人『鴿』了,TA說最近太忙沒時間;好不容易說服外教幫忙,結果現在找不到人了!」
關於選擇推薦人,你們是不是也有很多問號?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關於牛推留學圈裡有一種說法叫作「牛推」。什麼意思呢?簡單理解,就是請某個領域/行業的「大牛」給你寫推薦信。
之前有提到過,推薦信實則就是推薦人為申請人進行「背書」。因此,找個「大牛」當推薦人,他們在業內的影響力就能轉移到推薦信上,成為一種附加值或加分項,從而幫助你從眾多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知道你們都想找我當推薦人,不過我去遨遊宇宙了)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現在立馬翻出通訊錄,查查看是否有某個「大牛」的聯繫方式,沒有的話也要想方設法聯繫上,請TA幫忙寫封推薦信呢?
這就牽扯到選推薦人時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熟悉度,換句話說,推薦人對你要有足夠的了解,你們之間彼此有交情,這樣某種程度上也能減少被爽約的可能。
「大牛」們都很看重自己的信譽,不可能為一個素不相識或者知之甚少的人撰寫一封推薦信,甚至捏造一些莫須有的事例。對於絕大多數的申請人來說,還是應該從身邊接觸較多的人中挑選合適的推薦人。
當然,如果你真得和某個「大牛」結識,曾協助TA搞過科研,出過論文等,那就恭喜你,比普通人得到了多一些牛人光環帶來的小小優勢。
下面以挑選一位學術推薦人為例給你們說明,有兩個原則需要考慮:
關於「職稱」選擇學術推薦人時,有一條隱含的「鄙視鏈」,即(學科「大牛」>)教授>副教授>講師。在不認識學科「大牛」的情況下,優先考慮教授,其次副教授,最後講師。
關於「適配度」比方說,小楊想申請數學碩士項目,他確實找了一個教授當推薦人,不過那個教授是教體育的,試問,該教授的推薦信有說服力嗎?
因此,除了職稱因素,選擇推薦人時還要考慮適配度的問題。一般比較推薦專業必修課的老師。
那麼問題又來了,大學四年有好幾門專業必修課,還是由不同的老師進行授課,該如何抉擇呢?
首先,建議從眾多專業必修課中選擇分數高的(至少85分以上)。
當然這個「分數線」也不是絕對的。
比方說同一個老師給小楊上了兩學期的高數課。《高數1》小楊只得了65分,後來他知恥而後勇,發憤圖強,《高數2》考到了95分。
再比方說,《代數幾何》這門課,小楊考神附體也只勉強得了80分,卻仍是全班TOP3的成績。
這兩個事例都可以成為推薦信中的亮點,從側面烘託出小楊優秀的學習能力。
其次,縮小範圍後,根據「職稱」原則挑選合適的推薦人,當然也要事先詢問下潛在推薦人是否願意、近期是否有空幫你寫推薦信。
即使確定下來的推薦人都只是副教授,甚至都只是講師,也不要覺得自己「輸在了起跑線上」,因為——
選好推薦人很重要,挖掘好事例更重要!
2 挖掘好事例
選好推薦人之後,就要開始挖掘事例。這需要你和推薦人共同完成,畢竟推薦人再怎麼跟你熟絡,也不可能對你的各方面都記得一清二楚。而挖掘事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反映你身上所具備的能力素質,所謂沒有任何事例支撐的誇獎都是耍流氓!
通常來說,招生委員會希望未來的學生能具備諸如優秀的學術態度/學習能力、研究/分析技能、團隊領導、人際交往、口頭/筆頭表達等能力素質。
下面具體說說如何挖掘事例,如何挖掘好的事例。
學術態度可能推薦人一上來就會寫,「該生從不遲到早退,上課非常認真聽講、做筆記。」
這能體現申請人學術態度積極端正嗎?當然可以。不過,100個申請人裡可能有99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這樣的事例就不足以展示申請人「有趣的靈魂」。
將這個事例「升華」一下如何?
「該生對XX課充滿熱情,對我介紹的知識點總是能提出獨到的見解。還時常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引發全班同學的熱烈討論。」
兩個事例,孰好孰壞,高下立判。
學習能力學習能夠力除了上面提到的用「考試高分」來進行證明外,其實還可以從很多不同角度切入。
比如,「我在課上提了一個XX問題,難倒了許多學生。該生通過獨立思考,結合理論知識做了完美的解答。」「該生在課後研讀了許多專業書籍和外國文獻,經常在就XX話題與我進行深度交流。」
分析技能比如小楊要做一個關於各國針對新冠疫情出臺的政策的課題研究。
「小楊不僅從經濟、社會、倫理層面對中國的政策做了多方位的解析,還把中國的政策與英國的「群體免疫」政策進行比較分析。他把自己的分析結果整理成一份詳盡的研究報告,並以PPT的形式在全班面前對研究成果進行了說明。」
短短幾句話,不僅突出了小楊的分析技能,同時展現了他口頭/筆頭的表達能力。
所以說,事例和能力點並非一一對應的關係,一個好的事例可以展現申請人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
所謂挖掘好事例,就是要尋找自己的閃光點,突出自己的與眾不同。
同樣是上課做筆記,其他人機械式地記,你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每個知識點,甚至挑戰權威。同樣是做研究,其他人只關注表面,而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標新立異,不走尋常路,這樣才有可能讓招生官在眾多的推薦信中多看你一眼,然後按下offer發送鍵!
所以,千萬別小看一封300-400 word的推薦信,這背後可是要付出不少努力的。還是那句話,認真對待推薦信寫作從「選好推薦人」和「挖掘好事例」開始!
我是彩蛋
1. 推薦人寫自己的聯繫方式時,不要用私人郵箱,儘可能使用帶「edu」的學校郵箱(實習推薦人的話則選擇企業郵箱,如「@tencent.com」);
2. 某些碩士項目對申請人所具備的能力素質有所側重,比如軟體工程強調編程能力,商業分析強調量化能力等,這點需要在推薦信上有所反映;
3. 如果兩個推薦人都寫申請人具備的同種能力(比如出色的數理能力),是否會有衝突?一點也不,只要所舉的事例不同,這反而可以看作是種「雙重認證」;
4. 尋找事例並不一定局限於課堂,課後/平時的交流、實驗室的科研、比賽的輔導、畢業論文的指導等等都可以進行深入的挖掘。
如果你對推薦信寫作還有其他疑問或想與我們交流,歡迎留言。
//////////
如需要了解更多實時資訊或留學建議,可諮詢【君明留學Dreamin】,開啟通往夢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