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海關「挖出」千萬元走私醫療器械案
本報記者 蔡巖紅
心臟支架、冠狀動脈球囊、冠脈導絲、導管鞘……這些價值不菲,且關係人們生命安全的醫療器械如今也被走私分子盯上了。今天,南京海關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關日前查獲一起北京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陳某和譚某某等人相互串通,利用國際快件,先後三百餘次從美國走私進口醫療器械案,其案值高達一千一百餘萬元人民幣。
小包裹存疑巧布網揭密去年的一天,江蘇省鎮江市市民夏某來到南京海關下屬的鎮江海關。
原來,夏某不久前莫名其妙地收到了一個美國寄來的快遞包裹,細心的他找人翻譯了包裹內物品的英文說明,得知這些物品都是一些昂貴的外科醫療器械。美國寄來的包裹、價格昂貴的醫療器械、朋友幫忙收件……當夏某將其疑問向海關緝私警察細說後,敏銳的緝私人員立刻感到其中或有隱情。
我國對醫療器械的進口監管非常嚴格,並且只有具有資質和許可的單位才能進口醫療器械,通過郵寄快遞進境的醫療器械顯然有些蹊蹺。
緝私人員通過調查進一步了解到,這個包裹是一個叫譚某的人以夏某的名義收取的。於是,緝私人員決定以快遞公司及譚某為突破口,展開秘密調查。
緝私人員經過跟蹤調查發現,譚某經常到銀行或者郵政局匯款,並且匯入不同的銀行帳戶;而譚某的妻子是藥品監督管理工作人員,對醫療器械相關規定比較了解,且譚某的哥哥譚某某以前是國內醫院的外科醫生,現在和妻子定居美國。
根據快遞公司人員提供的美國進境包裹單,緝私人員又驚奇地發現,境外寄貨方正是譚某在美國的哥哥和嫂子。而譚某的妻子、表姐以及其他親戚也在幫他收集境外寄來的快遞包裹。
至此,一個由家族成員通過郵寄快遞渠道走私進口醫療器械的鏈條初露端倪。
順藤摸瓜查找釐清走私脈絡哪裡才是這些境外快遞進境包裹的最終目的地?是誰在幕後操縱這些包裹的流向?緝私人員順著譚某銀行帳戶的資金流向,終於牽出另一犯罪嫌疑人、在北京經營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的陳某。
目標鎖定後,緝私人員迅速前往北京進行調查。然而,在北京的調查並不順利。緝私人員發現,陳某早已搬離戶口所在地,註冊公司也是人去樓空,且所有郵政匯款上的地址都是假的。陳某似乎人間蒸發了。通過進一步對所掌握的線索進行梳理,緝私人員在某物業管理公司發現了陳某留下的一個固定電話,經證實,該電話正是陳某的住所電話。至此,陳某的行蹤被牢牢鎖定。
隨後,鎮江海關緝私分局請示上級批准後成立了代號為「84·06」的專案組,展開了對此案的進一步深入調查。
歷時4個多月,緝私人員摸清了整個案件的脈絡和主要涉案人員的身份和動向,並等待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最佳時機。
恰巧,此時專案組得到情報,譚某嫂子饒某於2006年4月4日從美國回國,並於4月11日從上海返美。
機不可失,專案組果斷決策,立刻派辦案人員奔赴北京、上海、南京、鎮江等地,在抓捕饒某的同時,展開對其他涉案人員的抓捕行動。
4月11日下午4點半左右,守候在上海浦東機場的監控人員報告,犯罪嫌疑人饒某已抵達機場。5點20左右,在機場邊防檢查人員的配合下,饒某被守候在機場的辦案人員抓獲。
與此同時,北京、南京、鎮江緝私人員分別展開行動。犯罪嫌疑人陳某、楊某、譚某等一一落網,緝私警同時在上述嫌疑人住所和公司等地搜查到了大量證據資料和尚未拆封的進口醫療器械包裹。
在大量事實和證據面前,原本守口如瓶的譚某、陳某和饒某最終交代了整個作案過程。
小包裹寄來千萬元醫療器械莫小看了「螞蟻搬家」式走私原來,為了逃避海關的檢查,譚某某與陳某合謀,將醫療器械以快件郵寄禮品、樣品等包裹的方法,將醫療器械從美國寄往國內,並向海關低報物品實際價格,偷逃稅款。譚某某擔心郵包頻繁寄給一人會引起海關懷疑,便讓其弟弟譚某在鎮江、上海、杭州等地分別尋找不同的收件人。譚某某從美國將包裹分散寄給這些收件人。包裹寄到了國內後,譚某再分別收集並寄給北京陳某。陳某收到包裹後將貨款匯給譚某。
經調查確認,該團夥先後三百餘次利用快件渠道從美國走私進口心臟支架、冠狀動脈球囊、冠脈導絲、導管鞘等醫療器械,價值人民幣一千一百餘萬元,涉嫌偷逃應繳稅款二百餘萬元。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由於我國科技水平的局限性,部分醫療器械只能依賴進口。據不完全統計,僅2006年,我國進口醫療器械的金額就高達近三百億元,我國已形成巨大的進口醫療器械消費市場。有巨大市場,就有可觀的利潤,一些人便打起了歪主意。
目前,此案已依法移送江蘇省鎮江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本報北京11月1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