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27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爛泥灘,如今是繁華的上海外灘
到了上海,怎麼能不去外灘?
說到上海,現在的人可能最多想到的是上海迪士尼,以前的人呢,可能最多想到的是精品購物的南京路,「南京路上好八連」、「霓虹燈下的哨兵」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外灘緊鄰南京路,曾經的十裡洋場,演繹出多少傳奇故事。
◆上海南京路
南京路初名花園弄(又稱派克弄,弄,小巷,胡同),以英商所闢「老花園」而得名。1853年,作為外商馬匹進出跑馬場的通道,故稱「馬路」、「大馬路」或「英大馬路」。1865年英工部局以南京之名作路名。南京路好比北京的王府井,是上海傳統的繁華商貿街。
南京路 上海一百
南京路 永安百貨,曾經的上海四大百貨公司之一
南京路 東亞飯店,臨近外灘的高檔飯店
逛完南京路,來到黃浦江邊,就是外灘了。
上海開埠以前還只是「小蘇州」,外灘原是上海舊城的郊外,是黃浦江泛濫的淤泥地帶。星點茅舍,遍地墳塋,蘆葦叢生,纖道泥濘,俗稱黃浦灘。
如今的外灘
上海外灘情人牆
1842年《南京條約》籤訂以後,上海成為五處通商口岸之一。1843原英軍上尉巴富爾受命擔任英國第一任駐滬領事,他看中了黃浦江畔這塊「外灘」。經與上海道臺宮慕兩年多的死纏硬磨,最終籤訂了《上海土地章程》,劃定江灘內830餘畝作為租借地供英商居留。英國人用這塊地區開闢了碼頭,不久這裡開設了最早的一批洋行,外灘遂成為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
正是因為有了這麼一塊租界地,才有後來無數的探險家、商人紛紛踏上了這塊河灘。1868年外灘有了上海第一個公園(今黃浦公園),「華人與狗不能入內」成為國人的恥辱。
《上海土地章程》曾被侵華洋人視為上海的根本大法。清朝滅亡,但上海租界的法律地位依然有效。中國的土地租借給了外國人,這裡成了中國政府管不到,外國人又沒有能力完全管轄的地塊,於是上海灘演繹出種種故事。
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1941年美、英對日宣戰,中、美、英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因而英美兩國在1942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的國慶日同時宣布,廢除在華不平等條約,隨後其他國家亦放棄了在華治外法權。直到抗戰勝利後,1945年國民政府才正式收回上海租界主權,但,笑到最後的是1949年。
外灘 紀念碑
外灘 雕塑
他是解放後的上海第一任市長
外灘全長1108米,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沿路二十餘座折衷主義風格的古典復興大樓,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經過約一個世紀的營建,這些源於西方的古典建築,有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風格各異,上海成為當時世界建築大師們競相表現自身價值,展示自己不凡身手的大舞臺。
海關大樓
海關大樓幾經翻建改建,1893年改建成哥德式的紅磚教堂式建築。33米高的鐘樓,大鐘仿美國國會大廈的大鐘製造,在美國造好後運抵上海組裝。鐘樓的四面大鐘是亞洲第一大鐘,百年大鐘每天準時鳴響,勾起人們對舊時外灘的情結。
赫德,英國人。1863年,28歲的他作為「中國政府外籍僱員」擔任大清海關總稅務司,掌權近半個世紀。在衰朽的舊帝國制度下,創造出唯一廉潔不貪腐的高效衙門。他還影響著大清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以至文化、教育各個方面。在他去世的1911年,清政府授予他尚書銜太子少保這一崇高的榮譽。海關大樓前塑有他的銅像,後被侵華日軍融毀。
沙遜大廈、中國銀行大樓
和平飯店原名華懋飯店,建於1929年,是外灘最高的建築物。屬芝加哥學派哥德式建築,樓高77米,曾有「遠東第一樓」的美譽。綠色銅護套屋頂為其標誌,以豪華著稱,蔣介石和宋美齡在此訂婚。他的原主人是舊上海的首富猶太人沙遜,所以也稱「沙遜大廈」。
外灘的建築素以歐洲風格見長,而中國銀行大樓是其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樓。建成於1937年,是外灘體量最大的建築,由國民黨中國銀行委託中國建築師陸謙受設計。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為了彰顯自己的經濟實力,決定在沙遜大廈旁建造一幢遠東最高的34層銀行大廈。正當施工時,沙遜卻無理幹涉,說「在英租界建房,高度不得超過我的金字塔塔頂」。據說這樁官司一直打到倫敦,結果判決中國銀行只能造17層,最終比相鄰的沙遜大廈金字塔頂低30釐米。
中國銀行大樓
方形尖頂,樓簷的鬥拱裝飾,簷下的如意雲紋,兩側鏤空的壽字圖案,及欄杆、窗格等處理,都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無不體現出濃濃的「中國味」。
外灘建築除「中國銀行大樓」外,都是外國建築師設計,但大多是華商華人建造,體現了中國建築工匠的高超技藝。
外灘沿線的「萬國建築博覽群」,是上海的一道靚麗風景線,以往普通人只能從外邊觀賞。2018年6月,已經有和平飯店、中國銀行大樓、上海市外灘歷史紀念館等7座建築對公眾免費開放。走進這些有溫度的老建築,去細細體味它的奢華和它背後的故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