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間智能翁嘉頎:人機互動技術探索 | AI 研習社 60 期猿桌會

2020-12-13 雷鋒網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隨著語音識別 ASR 的進步,對話機器人從簡單的指令式的語音助手,進化到關鍵詞交互方式,人們能夠使用較為完整的句子來表達意圖,機器人從中截取關鍵詞判斷用戶意圖。

現階段利用 NLP 、NLU 技術,以及機器學習方式,慢慢脫離關鍵詞的束縛,可以更聰明的去理解用戶意圖以做出正確的回應。再下一步是否能脫離一問一答的回應方式?是否機器人能主動的跟人產生互動?沒有情緒情感的機器人真的算是智慧機器人嗎?情緒情感又有哪些可能的應用?

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竹間智能 CTO 翁嘉頎分享了人機互動技術探索。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87?=aitechtalkwengjiaxin

翁嘉頎 Phantom Weng:竹間智能 CTO,作為 AI 領域的技術專家,他帶領團隊負責竹間在 AI 領域產品研發與技術規劃,領域主要涵蓋對話機器人、計算機視覺、金融科技等領域。此前,翁嘉頎在中國大陸及臺灣的多個科技類創新企業擔任 CTO、首席架構師等職位,帶領團隊進行 AI 及大數據領域的研究開發。他畢業於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此後就讀於紐約州立大學。熟悉算法、程式語言、搜尋引擎、網絡安全以及郵件安全,使用過的語言超過 35 種。

分享主題:人機互動技術探索

分享提綱:情感計算、意圖、主題、上下文、中文 NLP 應用、多輪對話、算法與數據的關係

雷鋒網 AI 研習社將其分享內容整理如下:

今天講的主題是人機互動技術探索,我會著重講這些技術的應用以及怎樣解決當前的問題。

人機互動現狀

先看一下人機互動目前的現況:第一個,雙十一快到了,我在系統推薦了三件 T 恤後,回答「要黑色的」,結果因為不理解上下文,變成在解釋黑色的基本定義。跟各種機器人交互也常常會有類似答非所問的事情發生。

為什麼現況是這樣的?這是因為大部分人機互動都使用關鍵詞匹配和模板的方式,沒有上下文,語料都是從網絡上爬來的——根本無法控制質量,怎麼清洗基本上都沒法使用。

一個理想中的機器人是貼心的,是能夠有情感、有記憶、懂你的,是能夠陪伴你的。機器人應該避免攻擊性的回答。

使用模板的機器人沒有情商,也無法進行多輪對話。Siri 曾在美國做過一個測驗,測驗結果顯示它的智商為 2 歲,其他的機器人也差不多。而對於成年人來說,智商達到 16-18 歲的機器人,才是我們需要的機器人,然而,如何做到這種程度?

公司介紹

在此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竹間智能這家公司。

我們似乎可以發現,目前在人工智慧的文本分析和語義理解領域,很多公司的技術人員都是做搜尋引擎出身的。

我們公司的 EMOTIBOT 是一個情感機器人,光文字情緒就做了 22 種,人臉表情 9 種,語音情緒 4 種,此外,還做了多模態情感識別。

需要的技術

做到較好的人機互動,需要哪些技術呢?

第一個是上下文理解技術,有三種方式:補全、指代消解和對話主題式補全。

第二個是主題、Speech Act &情感以及 Memory 的運用:

一是利用主題做對話控制;人類對話是有固定的主題,有時候會有主題的轉換,但是至少不是東一句「天氣」西一句「體育」,這是無法聊下去的。尤其機器人回答的答案更要跟原本的對話主題相契合,不然就是答非所問文不對題。

除了對話主題以外,句法句式,根據對話中記憶下用戶的屬性,做出好的回答。例如我不喜歡看恐怖片,當問到「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電影」,就不應該出現恐怖片。然後也可以用生成的方式來產生回答,直接生成方式要產生高質量的回答需要大量的數據訓練,所以也可以考慮先生成些細節 (句法、關鍵詞、主題 等等),再用造句的方式生成整個句子。

此外人機互動目前在特定場景內比較能表現好,因此需要針對場景做深,需要場景專家以及現有的場景語料,才能做到準確率超過 95%。

 NLP 重要性

我們再來講 NLP 的重要性,剛剛所提到的技術有一個自然語言處理平臺,能夠提供我需要的線索。而我們底下其實做了大量苦工,做得模塊較多,就有更多機會,讓各個模塊在匹配時能夠 Cover 對方的弱點。

那我們如何利用 NLU 的基礎信息呢?

中控中心

然後講到一個中控中心的問題,這就涉及到剛剛所提到的多輪對話問題。那多輪之間能不能切換?下面是幾個例子:

間智能

經驗分享

最後我分享一下竹間智能的實戰經驗。

一是算法。單一算法在圖像識別上的應用表現可能還好,但在文本和語義理解上基本不可能獲得好的準確率,下面是其無法解決的一些問題:

二是語言學家與數據質量。數據標註上必須非常嚴謹,尤其必須有專業的語言學家加入標準準則的設計,或是標註質量的把控。建議任何一筆數據都有多個標註人員做到交叉審查,當幾個標註人員意見不一致的時候,由語言學家 / 領域專家做最後的判定。不然垃圾的數據只會訓練出垃圾的模型。

未來會不會存在這麼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有一個機器人,機器人會懂你,就像好朋友和閨蜜一樣;每家企業也會有機器人,會幫助員工完成訂餐等事宜。這是一個理想的狀態,雖然現在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也有很大的希望,不過我們只有將技術底層做好,才能一步步走到這個理想狀態。

以上就是本期嘉賓的全部分享內容。更多公開課視頻請到雷鋒網 AI 研習社社區觀看,關注微信公眾號:AI 研習社(okweiwu),可獲取最新公開課直播時間預告。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2018 公開課盤點應用篇:面向 AI 開發者,「猿桌會」帶你看各路大神...
    作為一個針對 AI 開發者的公開課類目,「猿桌會」自去年推出以來廣受各位的喜愛,在今年雷鋒網 AI 研習社依舊以最飽滿的誠意為大家邀請了領域內的各路大神進行分享,具體內容涵蓋深度學習開源框架、神經網絡調參和優化、開發語言使用技巧、開源工具使用心得、人工智慧/數據競賽經驗、 行業最新成果等,持續關注我們公開課的粉絲們想必也從他們身上得到了不少收穫。
  • 對話翁嘉頎:暢聊竹間智能情感計算技術與商業落地
    在自然語言處理專場上,竹間智能CTO翁嘉頎受邀作為「自然語言處理的落地難點及應用未來」圓桌討論嘉賓,分享了自己的觀點。會後,雷鋒網對翁嘉頎進行了一對一的專訪。竹間智能成立於2016年,主要是做文本分析、自然語義理解、情感計算。
  • 對話翁嘉頎:暢聊竹間智能情感計算技術與商業落地 | CCF-GAIR 2018
    目前大多做對話式人工智慧的公司專注於文本,而竹間智能的多模態情感識別則包括了文本、語音、人臉表情等多個模塊。雷鋒網此次採訪翁嘉頎也主要圍繞著情感計算技術和商業化落地兩個方面。雷鋒網:您目前在竹間智能負責哪些工作?加入竹間之前您的工作經歷是怎麼樣的?
  • 原竹間智能CTO翁嘉頎加入來也科技
    2月10日消息,原竹間智能CTO翁嘉頎(Phantom)加入來也科技,任交付賦能中心負責人。據悉,翁嘉頎畢業於臺灣大學計算機工程專業,並獲得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計算機碩士學位,2016年加入AI初創企業竹間智能擔任CTO,全面負責人機互動、Bot Factory的設計開發工作。
  • 原「竹間智能」CTO翁嘉頎加入「來也科技」,任交付賦能中心負責人
    文章透露翁嘉頎此前是「竹間智能」的CTO ,全面負責人機互動、 Bot Factory 的設計開發工作,「Phantom加入來也科技,他說是來也的文化吸引了他」。據悉,翁嘉頎畢業於臺灣大學計算機工程專業,並獲得了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計算機碩士學位,從1990年就開始接觸人工智慧,目前使用過的語言大約在37種;其從業經歷包括Trend Micro RD 經理/高級工程師、Openfind RD 資深副總、2016年加入人工智慧初創企業竹間智能擔任CTO,全面負責人機互動、Bot Factory的設計開發工作。
  • AI金融將成下一個市場風口?
    10月27日上午,由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主辦的「騰訊智能金融高峰論壇」在漕河涇萬麗酒店順利召開,本場活動為2017漕河涇科創嘉年華的活動之一。本次論壇圍繞「智能金融」這一主題,深入探討當前的人工智慧最新技術,並探索對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和推動。
  • 竹間智能王昊:影像智能AI與新零售相輔相成
    來源:億邦動力網【億邦動力訊】6月22日消息,在億邦智能商業大會夏季峰會暨2018全球人工智慧+零售未來發展大會上,竹間智能新零售事業部總經理王昊發表了題為《影像智能+未來零售》的演講。據悉,大會以「智能場景」為主題,由億邦動力、中國商業聯合會智慧商業分會、思爾福·AI零售展、廈門市網絡零售企業協會、海豚社主辦。竹間智能新零售事業部總經理王昊溫馨提示:本文為速記初審稿,保證現場嘉賓原意,未經刪節,或存紕漏,敬請諒解。
  • 尹立博:Python 全局解釋器鎖與並發 | AI 研習社第 59 期猿桌會
    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畢業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尹立博介紹了全局解釋器鎖(GIL)和提升並發性的不同思路。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69?=aitechtalkyinlibo尹立博:畢業於西澳大利亞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 竹間智能連續三年入選Gartner自然語言技術代表企業
    作為NLP頭部企業,Emotibot竹間智能再次強勢入選自然語言技術代表企業,與IBM、微軟等國際巨頭企業同列,自2018年來,竹間智能已連續三年入選該報告。  自然語言技術 (Natural Language Technologies,簡稱NLT) 是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的一個子領域,融合機器學習實現人與系統之間的直接交互,及對各式內容的分析。
  • 卓易科技攜竹間智能科技 開啟AI新紀元
    巨頭戰略合作 情感機器人技術襲京近期,網際網路行業及人工智慧領域又有新動向。行業知情人士透漏:上海卓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與竹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於2016年11月1日,在北京·751藝術園區舉辦「卓易科技&竹間智能科技戰略合作暨產品發布會」。
  • Gartner發布中國AI初創公司報告,竹間智能入選代表性企業
    竹間智能憑藉出色的自然語言處理及情感計算技術,及在金融、零售、物流等行業積累的豐富案例,被評為中國AI初創公司代表性企業。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機器學習目前中國AI初創廠商主要圍繞三類學科: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報告在各個學科內根據應用程式類型,業務領域和行業進行了細分。
  • 「對話AI,認知AI,情感AI」竹間智能產品發布會帶你解鎖新技能
    2020開年的一場疫情,使得人們的溝通不得不從線下轉為線上,人機互動逐漸成為主流;新基建被重新定義後,人工智慧進入應用落地爆發期,NLP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明珠,必將引領新變革;對話AI,認知AI,情感AI,讓人工智慧賦能萬物;竹間智能Bot Factory2020發布會即將開啟;多項技術場景升級 開放平臺重磅發布發布會看點揭秘作為一站式企業級的情感人工智慧平臺,Bot Factory2020提供快速搭建智能對話機器人的能力。
  • 竹間智能CEO簡仁賢:懂語言者得天下
    由於AI要投入全面應用必然需要AI具備語言理解、表達能力,NLP正日益成為填補人類通信與數字數據鴻溝的重要技術。這也是竹間智能專注研究的課題。近日,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組委會宣傳組聯合AI報導採訪了竹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竹間智能)創始人兼CEO簡仁賢,探討新基建建設及企業的智能化轉型。
  • 竹間智能:用AI締造新時代業務模式——專訪竹間智能CEO簡仁賢
    智能化時代又需要跨過弱智能(2018—2020年)和中智能(2020—2030年)兩個階段,最終達到強智能時代(2030年及以後)。在2019年中國保險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創新國際峰會上,《財資中國》專訪竹間智能執行長簡仁賢,一觀人工智慧如何成為保險公司虛擬員工,促進企業發展,推動行業升級。簡仁賢,竹間智能執行長。
  • 【IDCC2020】竹間智能孫彬:人機對話與產業
    在第三篇章「智慧生活與IDC」環節,竹間智能營運長孫彬發表了題為《人機對話與產業》的精彩分享。 竹間智能營運長孫彬孫彬:我們也是IT的老兵,現在在人工智慧賽道裡戰鬥,我分享一下在AI賽道中看到的變化,同時談論一下人機互動與產業,這是一個大話題。
  • 知識圖譜:知識圖譜賦能企業數位化轉型 | AI 研習社職播間第 3 期
    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第 3 期職播間上,北京知識圖譜科技有限公司 CEO 進行了招聘宣講,並分享了如何利用知識圖譜產品賦能企業數位化轉型。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54?
  • 竹間智能蟬聯獵雲網「年度AI商業應用領域最具影響力創新企業」
    近期,獵雲網在「NFS2020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New Force Summit新勢力品牌峰會)」上發布了2020「年度AI商業應用領域最具影響力創新企業TOP10」榜單,竹間智能榮譽登榜,成為唯一一家連續2年入榜企業。
  • 竹間智能獲36氪2019新經濟之王評選「智能語音語義之王」
    作為NLP賽道中的領跑公司,竹間智能憑藉創新性技術優勢、高成長性發展, 從數百家知名參選企業中脫穎而出,獲評「智能語音語義之王」。對於像暴力催收、騷擾電話、無差別電銷這類靠人工作業帶來的問題,在加入竹間AI人機互動的情感語音機器人後,幫助企業實現了情感催收,滿意度回訪及個性化的推廣營銷。讓企業真正達到自主可控,安全,可管。
  • 竹間兩度入選Gartner對話式AI代表供應商
    上海2018年8月30日電 /美通社/ -- 繼今年7月21日入選 Gartner 《Market Guide for Convers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hina》具有技術代表性的供應商後,竹間智能於8月16
  • 推出全雙工全場景AI呼叫中心「竹間智能」完成4500萬美元B+輪融資
    本輪融資後,竹間智能將繼續在NLP、情感計算及多模態人機互動技術領域持續創新突破;同時,研發升級Bot Factory平臺,推廣標準化產品、進行生態落地構建,加速AI解決方案跨行業落地。發展至今,竹間已經成為了華為「1+8+N」生態的重要合作方,並與華為多個業務部門有著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