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簡直操碎了心。真的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對待孩子那是真的做到了耳聽八方,眼觀六路,生怕自己一個粗心就傷害到寶寶。
前不久英國《太陽日報》報導出巴西一名六個月大的嬰兒因護士疏忽而嚴重導致寶寶燙傷。
(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事情是這樣的,一名護士正在給六個月大的寶寶洗澡。
因為放洗澡水的時候分了心,加多了熱水,導致水溫高達50攝氏度,遠遠高於寶寶身體適宜的溫度。
這導致寶寶的腿、腹股溝、臀部、私密部位以及胃部分被燙傷。
現在只好裹了一層又一層的繃帶,看起來實在令人心疼。
所以,洗澡的時候,寶媽儘可能的把寶寶所需要的所有東西都帶放在身邊。
在浴室時,寶寶最好不要離開寶媽的視線。
(圖片來源:網絡)
1 、奶後和飯後
吃奶和飯後是不應該直接洗澡的。
因為洗澡會促使四肢皮膚血管擴張,血液匯集身體表面,使胃腸血流量減少,消化液分泌減少。
這樣不僅會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還很容易引起寶寶嘔吐。
如果經常飯後洗澡,會引起胃腸疾病,給寶寶的健康帶來危害。
所以飯後1~3個小時洗澡比較適宜。
2、 打過預防針的時候
因為,在打完預防針後的針眼在24小時內,沒有完全癒合的時候,洗澡後是很容易出現傷口的紅腫感染。
這樣的情況是需要嚴格的觀察,所以寶媽們儘量第二天再給寶寶洗澡。
3 、發燒或剛退燒後
有些寶媽在寶寶感冒的時候,想著給寶寶洗澡,認為洗澡可以幫助寶寶物理降溫。
但其實這樣寶寶最容易受寒,因為一洗澡,寶寶身上的毛孔容易張開,會更容易加重寶寶發燒。
剛退完燒也要再等等,因為寶寶剛剛退燒,洗澡容易發生寒戰。
加上寶寶抵抗力會比平時差很多,這時候洗澡很容易再次受涼發燒。
帶娃其實也是一門學問,既要懂得科學帶娃,但也要懂得變通,不要太一板一眼的遵循。
也要根據寶寶的身體狀況和當下環境去適當的進行科學帶娃。千萬不要讓寶寶為我們的粗心大意買單!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