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1月10日電(記者吳帥帥 魏一駿)從「買買買」到「剁手黨」;從「敗家」到「秒殺」;從「拼團」到「提鵝」,「雙十一」因為每年層出不窮的熱詞平添了不少文化符號,加之自帶網際網路傳播特點,這些熱詞也在一個側面記錄了10年「雙十一」的轉變。
「買」永遠是電商購物節的主題,但怎麼買、買什麼卻在「雙十一」發展的進程中發生了悄然轉變。
淘寶資深買家劉先生表示,「買買買」大概代表了一種「衝動」的購物心態。「那時候『雙十一』都會買一些打折的『爆款』,我記得在2012年,曾經一下子買了一箱暖寶寶,結果到了大學畢業還沒有用完。」
不少淘寶老用戶表示,初識「雙十一」大多有衝動的「買買買」經歷,才讓他們發下「再買剁手」的「毒誓」,「剁手黨」由此出現。
如果說「剁手」折射的是一種衝動消費後的懊悔, 2015年前後出現的另一個詞——「吃土」則反映了集中消費後的一種窘境。來自福州的淘寶達人「單純天才」參與8年「雙十一」,消費超過3萬元,大數據顯示超過了99%以上用戶。「吃土倒是沒有,靠吃買來的零食度日倒是成了有幾年12月裡經常發生的事。」
還有大量的熱詞與「雙十一」的玩法有關。比如2012年前後出現的「秒殺」。阿里方面表示,起初的「秒殺」基本都是單一商家的促銷行為,原本也就是針對幾件商品的限時促銷。但隨著商品品類和用戶數量的大幅提升,「秒殺」背後考驗的是運算能力。
數據顯示,2017年「雙十一」,支付峰值突破25萬筆每秒。支付寶方面預計隨著掃指紋、刷臉等生物識別技術運用比例提升,「秒殺」將會變得越來越快。
津貼、紅包、積分、能量……這些名詞也相伴或相繼出現在10年來的「雙十一」中,簡單的減價打折被這些高頻詞「演繹」得格外複雜。
此前曾有報導,阿里巴巴基礎科學研究機構達摩院今年發起的線上數學競賽中,其中一道題便是如何最為有效地發放「雙十一」購物節的優惠券。難怪不少「銀髮族」感嘆,雖然學會了網購想在「雙十一」淘一些寶貝,卻發現越來越跟不上複雜的「玩法」。
根據淘寶大數據分析,今年「雙十一」消費主力人群仍是80、90後,從2015年之後,90後消費人群開始超過80後。網際網路一代成為消費主力讓大量網際網路熱詞由此派生。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語言學博士徐毅發表示,如果沒有「雙十一」,或者網購還未如此發達之時,也許我們關於「購物」使用的詞彙會非常單一,但伴隨電商發展而來「買買買」這樣的詞語都比原來的購買有了更多情感,承載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消費特徵。
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同勝認為,網絡熱詞都是基於現實生活應運而生,一方面,這些新產生的熱詞因其內涵和外延的變化豐富了現代漢語;同時,由於其天然的網際網路屬性,結合表情包、社交軟體的傳播方式,成了一定時段內記錄電商購物節發展的文化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