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總流通市值是52萬億左右。
這個流通市值,說的是所有可以在股票交易所進行交易的總市值。
但這些市值裡面,其實有很多市值是不會真的進行流通和交易的:因為公司的大股東,得自己長期持有股份,才能保證自己大股東的地位,要是大股東賣掉了股份,那公司也就不是自己的了。
所以,實際上真正參與交易的股份,也就是20萬億。
但現在每天交易就達到1萬億以上。像這周有好幾天,達到1.3萬億、1.5萬億。
那這麼大的交易量,都是誰在做呢?散戶,貢獻了其中大約70%-80%的交易量。
按照現在的日成交量,我們來計算一下,20/1.3=15,也就是說,平均每15天,A股的流通股票就要被散戶交易一遍。
換個角度來說,現在A股的散戶投資者,整體持有股票的平均時間,只有15天。
如果再考慮到,還有一些交易頻率很低的投資者(例如我們,長期持有不做短期交易),那麼意味著交易頻率高的投資者,實際上這段時間平均持有股票的時間,只有幾天。
在2019年,有基金公司做過調研,股票基金的平均投資時間長度,只有幾個月。
而牛市劇烈的漲跌,讓大量的人參與到頻繁買賣交易中,所以到了牛市,這個時間長度又被大幅縮短了。
在牛市裡,投資者平均持有股票的時間,縮短到了幾天。
以天為單位進行交易,最後,大部分投資者是無法賺到收益的,基本都給券商和印花稅做貢獻了。
牛市裡不同品種,並不是同漲同跌的,很多沒有經驗的投資者,就像狗熊掰玉米,遇到波動,就掰一個扔一個,最後啥也沒抓住。
追漲殺跌,頻繁買賣,這就是牛市虧錢的兩大法寶
...
接下來我來給大家總結一下虧在哪裡,既然談到了頻繁買賣,就拿這個來講吧,因為也經常有人討論這個,大白話就是「做短線好還是做長線好?」
尤其是剛進市場頭幾年的人都會琢磨這個,但很多人聊不到本質,瞎交流就是浪費時間。
那麼本質是什麼?交易本質也就是一個熟練工種,刷題刷夠一萬小時(按照交易時間算,差不多十年),你就是熟練工種。
可是,怎麼樣能「進步」快一點?要善於總結,回顧自己沒做好的票,找出問題或找出疑似問題,也就是通過回顧分析交易,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圈,讓自己的優勢突出,同時明白自己的缺陷在什麼範圍。
不一定要去改善。因為交易這事兒,不存在完美,不存在絕對正確。也許變因條件換了,你現在的選擇就可能是另外一個結果。
所以,交易做完了以後,特別是虧損較大的那種,你就要總結分析一下—— 這是不是你「該輸的錢」?如果「是」,那就沒問題。如果「不是」,那就畫上紅線。
交易頻率是由什麼決定的?
交易頻率是你拍腦袋決定的?如果回答「是」,那麼你需要建立一個規則。
如果不建立規則,等於你就把這事兒當成了打遊戲 —— 今天有時間就玩兩把,後天沒時間就不玩。感覺市場好就多玩兩把,感覺市場不好就不玩。
沒有規則的後果就是「你的交易結果」會很隨機,可能好,可能不好,連調整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完全就是撞運氣。
交易頻率高低,可以有很多種規則來確定。
高頻交易摩擦成本高,但控回撤會好很多,交易比較碎,淨值曲線也會平滑些,如果遇到市場走趨勢或勝率偏低的時候會比較麻煩
中低頻交易摩擦成本低,但控回撤主要靠倉位分布散,如果集中度高曲線就陡峭,如果遇到系統性風險或市場波動率高,抖動也會劇烈可是,有規則並不能決定你的最終結果是贏還是輸。
至於一般散戶嘴裡的「中長線投資」,既不屬於高頻也不屬於中低頻,就是找個坑押寶。
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貶義。如果預期回報為負的情況下,賭一把的勝率最接近50%,玩的次數越多綜合勝率越低。
對於沒有投資能力的小白來說,這個遊戲就是預期回報為負。
那麼,乾脆只賭一把反而最可能贏。那麼,作為個體,我怎麼來決定交易頻率高低才是最科學的?(不是「最賺錢」的)有一些基本規律要先了解就算是買賣股票,也分為很多種方法。
有一些方法本身就是低頻、容錯大;
有一些方法則高頻,容錯小。
你要先決定用哪一種方法再來匹配頻率。
比如說,在場外申購50增強基金,這明顯就是低頻,容錯大,一看就知道持倉時間就是往長時間跨度去走,究竟是佔了便宜還是吃虧,恐怕要幾年後才知道
如果你打算有中短頻買賣,顯然直接交易etf更便利,高頻,容錯小簡而言之,方法並無高下之別
所以炒股這個行業,年輕人不要輕易追著風走,不然很容易會摔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