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現場。
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
新華網長沙10月16日電(記者王婧菲)潯龍河村位於長沙縣果園鎮,距離長沙市中心不到40公裡。2009年潯龍河村還是湖南省級貧困村,9年來,潯龍河村不僅脫了貧,還以14700餘畝原生山水資源為基礎,打造成為國內知名的都市近郊型特色小鎮,形成了「美麗鄉村+生態社區+特色產業」的潯龍河經驗。
近日,鄉村振興戰略論壇暨都市近郊型鄉村振興潯龍河案例研究會在長沙舉行,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潯龍河,共同解碼鄉村振興的「潯龍河經驗」,旨在探索適於推廣複製的鄉村振興實踐經驗,並為相關政府部門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資本下鄉 活用企業資源
「潯龍河的一大經驗就是工商資本下鄉。」長沙縣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楊莉介紹道,潯龍河村通過引進工商資本,融合互補農村綜合產業,通過多規合一,建成了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農業部原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傑表示,以工商資本下鄉來推動農村的土地制度改革,可以盤活農村的沉睡資產來發展一二三產業。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教授柯炳生表示,「工商資本下鄉」可以理解為引進好的企業、企業家,此舉不僅能帶來資金,還能帶來優良的管理經驗和人才,把農村好的資源變成村集體好的資產,帶動農村全新發展。
農民返鄉 重用人才資源
企業的進入讓農村有了資金,但沒有人才也只是空架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楊志明表示,鄉村振興中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新亮點,也是生力軍。要用好在城市經過打工磨鍊,有點技術,有點資金,有點營銷渠道,有點辦企業想法,和農村有感情的「五有」農民工。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原副局長葛志榮建議,可以通過農村幹部的培訓基地,在培育新型農民方面多下一些工夫,培養更多農村「三農」工作的帶頭人,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尹成傑還提出,特色小鎮要成為農村一個擴大就業的平臺,發揮帶動作用,讓更多農民受益。
綠滿山鄉 慎用生態資源
長沙縣原本是個工業大縣,按照「南工北農」當時分類指導,用1%的土地發展工業,留下了99%生態環境良好的區域,為鄉村振興留下了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尹成傑表示,特色小鎮的發展要認真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可以從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出發,進行統籌規劃,發揮生態環境的優勢,發展綠色資源產業,這樣就有效加強了城鎮和鄉村的生態環境修復和環境建設。
柯炳生建議打好「生態+建築」牌,可以延伸到文化、旅遊、藝術、康養等多個方面,生態大環境要保護好,局部要做精緻,目光要放長遠。
楊志明則表示,產業發展可以從農村的規模性種養殖業、綠色農業、農副產品加工、小型機械加工、農村電商、旅遊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來逐步延伸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