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自由」殉道,不被政治收買

2020-12-19 青年參考

疑兇現身奧地利,至今逍遙30餘載

流亡作家馬爾科夫:
寧為「自由」殉道,不被政治收買

○本報特約撰稿 章魯生 《 青年參考 》( 2013年04月17日   22 版)

    1975年7月,馬爾科夫和妻子安娜貝爾在倫敦。

    對保加利亞當局的「不敬」言論,為該國流亡作家馬爾科夫招來殺身之禍。儘管這起事件被後人廣為銘記,實施刺殺行動的兇手卻逍遙法外至今。

    1979年9月7日,流亡英國的保加利亞作家格奧爾基·馬爾科夫,在倫敦街頭被神秘刺客用「雨傘槍」擊中。被子彈中的毒素折磨3天後,時年50歲的馬爾科夫不治身亡。

    蘇東國家的異見人士在光天化日下遇害,一時間成為極具轟動效應的新聞,「雨傘謀殺」的情節也被日後的許多西方文藝作品採用。前不久,涉嫌殺害馬爾科夫的兇手——一名曾為該國情報機構服務的保加利亞前特工現身奧地利,重新喚起了外界對這樁歷史懸案的關注。

    光天化日下的政治謀殺

    1979年9月7日晨,倫敦市中心的滑鐵盧橋上,格奧爾基·馬爾科夫行色匆匆。這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橋因好萊塢電影《魂斷藍橋》聞名遐邇,但馬爾科夫無心觀賞兩岸的秀麗風光——他急著搭乘公交車,去英國廣播公司(BBC)總部上班。

    不滿作品遭保加利亞當局「封殺」而流亡英國後,馬爾科夫在BBC找到了一份工作,負責報導保加利亞事務。

    上班高峰期的人流熙熙攘攘。突然,馬爾科夫感到大腿後部一陣劇痛,他條件反射般轉身,看到地上扔著一把黑色長柄尖頭雨傘,一名身材高大的年輕男子彎腰把傘撿起,用帶有濃重外國口音的英語嘟噥了一句「對不起」,便飛快地消失在人海當中。

    馬爾科夫以為這不過是一次意外,起初沒有在意。然而,到達辦公室後,他感到被刺部位的疼痛明顯加劇,捲起褲管一看,剛才被雨傘尖「扎」到的地方有一個詭異的紅點。他隱約覺得情況不對勁,便把在滑鐵盧橋上「遇襲」的前後經過詳細地告訴了同事。

    當夜,馬爾科夫發起了高燒,體溫達40攝氏度。他隨即被緊急送往醫院,醫護人員費盡力氣,卻查不出確切病因。3天後的9月11日,這位正值壯年的作家便撒手人寰。

    考慮到馬爾科夫身份特殊,英國警方對遺體進行了詳細檢查,吃驚地發現:在被雨傘扎傷的部位,肌肉裡有一粒針頭大小的金屬小球,直徑僅1.52毫米,成分為90%的鉑和10%的銥,球上還有兩個直徑0.35毫米的小孔。警方認為,小球可能是由「特種槍械」發射的。

    進一步的化驗顯示,小球內含有高純度的蓖麻毒素。這種毒素能凝集和溶解紅細胞,麻痺心血管和呼吸中樞,0.2毫克即可致人於死命,而且沒有特效解藥。換言之,即便馬爾科夫在第一時間被查出中了毒,也很難逃脫死神之手;他的遇刺,絕非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

    「政治正確」逐漸成為文壇紅星自由創作的障礙

    格奧爾基·馬爾科夫1929年3月1日出生於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大學畢業後,他先是在一所技校擔任化學老師,後來患上結核病,被迫在不同的醫院之間奔波,其間開始嘗試用寫作打發時間,沒想到從此一發而不可收:1957年,他發表了處女作《攝氏度之夜》;1962年,他的小說《男人》獲得保加利亞作協年度大獎。

    冷戰時期,在處處「拷貝」蘇聯體制的東歐諸國,由於肩負「規範意識形態」的使命,作協的地位在文化界無可匹敵。一旦被吸收進這個圈子,就等於成為社會精英,可保豐衣足食。

    馬爾科夫加盟作協後,進入一家待遇不錯的出版社工作,分到了房子和小轎車,有了在特供商店購物的權利,還可時常出國旅遊。只要遞交一份寫作提綱,他就能領到特別資金與補貼……與其他國家相比,保加利亞作協尤其慷慨,作家與當局的關係也很「和睦」。

    不必為生計操心的馬爾科夫,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20世紀60年代,他幾乎每隔兩三年便可完成一部為人稱道的作品,如1966年發表的《我的雙重肖像》、1968年的《華沙女人》等,還撰寫了許多劇本,其中一些被拍成電視劇,收視率不錯。

    一時間,馬爾科夫被譽為「保加利亞最有前途的新生代作家」,風光無限。

    接受了作協提供的豐厚待遇,就得專心生產「政治正確」的文學作品——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馬爾科夫發現,這條規矩逐漸成為自由創作的障礙。他的許多心血之作,因觸犯政治禁忌而無法出版,新作《天花板》更是因「含有貶低列寧的內容」,而在印刷中途被叫停。

    對「以物質換自由」說不

    現實帶來的挫敗感,令馬爾科夫的思想發生了變化。重新審視自己這些年走過的路,他意識到,在一個政治權力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的體制下,作家不得不遵從當局的意願,「報喜不報憂」,歌功頌德;長此以往,個人的思想無法得到釋放,創造力也會萎縮。

    作為思想活躍的群體,東歐諸國作家的意識形態轉變,也與時代大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53年3月史達林去世後,蘇聯卵翼下的東歐各國紛紛湧現政治浪潮。6月17日,東柏林40萬工人走上街頭示威,緊接著,保加利亞的工人也行動起來……1956年和1968年,又發生了「波匈事件」和「布拉格之春」,釀成流血衝突,對蘇東陣營造成巨大衝擊。

    祭出武力手段平息事態的同時,蘇聯及東歐各國政府調整策略,在經濟建設上「討好」百姓,適當壓縮重工業的比例,同時擴大消費品生產,使商品供應豐富起來。到20世紀70年代,蘇東諸國的民眾生活水平得到比較明顯的提高,汽車、電視機等高檔消費品呈現穩定增長。在保加利亞,職工工齡積累到一定程度,還可以得到國家轉讓的住宅產權。

    可是,在提供更多福利的同時,東歐諸國的體制日趨僵化,對莫斯科的「旨意」唯唯諾諾,政治改革自然無從談起。由於社會流動性低下,「單位」不僅是工作場所,還扮演著約束、限制個體自由發展的工具的角色。馬爾科夫所屬的保加利亞作協,便通過充裕的政府撥款,令每個想過舒服日子的作家必須牢牢依附於它,在創作方向上接受「統一差遣」。

    對於當局「以物質換自由」的政策,蘇東各國知識階層率先站到了其對立面上。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文化界人士掀起了「持不同政見者運動」,並於隨後數年間波及東歐各國,使大批知識分子受到「新思潮」洗禮,其中也包括馬爾科夫。

    「危險言論」招來殺身之禍

    1969年,屢遭「封殺」而心灰意冷的馬爾科夫,以探親為名離開保加利亞,前往兄長定居的義大利。他本打算等政府將自己的作品解禁再回國,但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改變了主意。尤其是在1971年9月,保當局拒絕延長其護照期限後,馬爾科夫決定留在西方。

    這樣的選擇很快招來了嚴厲的打壓。1972年,馬爾科夫被保加利亞作協除名,隨後又以「叛國」罪名,受到保司法機構的缺席審判,被判處監禁六年零六個月。同年晚些時候,有家不能歸的作家移居英國,隨即被BBC召入麾下。

    主持廣播節目之餘,馬爾科夫繼續撰寫小說和劇本,在歐美的知名度與日俱增。隨後幾年間,他在反對保加利亞當局的道路上漸行漸遠。1975年起,馬爾科夫開始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出資創辦的「自由歐洲電臺」頻頻出場,評論保加利亞的文化和政治現象。

    在一欄名為《失神的報告》的專題節目中,他對保加利亞政權及保共第一書記(後改稱「總書記」)託多爾·日夫科夫進行了猛烈抨擊,稱日氏「在蘇聯操縱下獨斷專行,黨同伐異,且生活腐化奢侈,到處修建別墅,大肆任人唯親」。

    「出位」的言論,讓馬爾科夫獲得了「保加利亞的索忍尼辛」之稱,保加利亞當局則怒火漸起——他的名字無法出現在報刊雜誌上,他的作品從公共圖書館和書店裡消失……而在該國情報機構的秘密紀錄中,他被冠以「流亡者」稱號,成為當權派的眼中釘。

    馬爾科夫的親朋好友通過各方面渠道得知,他已被保加利亞強力部門列為「最危險的國家公敵之一」。大家不斷提醒他:為了自身的安危,不要繼續「針砭時弊」;對此,他予以部分接受——拋頭露面少了,批評的聲調卻未見有絲毫減弱。

    馬爾科夫的堅持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去世時,他的小女兒只有3歲。在眾多異見人士看來,馬爾科夫是不屈的「殉道者」,他的墓碑上也銘刻上了「為了自由」的字樣。

    兇嫌為何至今無法歸案?

    東歐流亡作家在倫敦街頭遇刺的消息,當時被西方媒體連篇累牘地報導。人們普遍相信,保加利亞情報機構是幕後主謀——神秘刺客有濃重的口音,而且,事發的9月7日正是保領導人日夫科夫的生日,在這一天將討厭的批評者除掉,對他而言似乎是極佳的「禮物」。

    然而許多年過去,兇手的確切身份始終無法被核實。直到蘇東劇變後,保加利亞記者赫裡斯託·赫裡斯託夫通過長期努力,獲得了與馬爾科夫有關的97份解密檔案,並在2009年9月7日馬爾科夫遇刺30周年紀念日那天,向世人公布了部分調查結論。

    赫裡斯託夫指出,從1975年開始,保加利亞當局就打算「徹底解決」馬爾科夫,先後兩次試圖毒死他,均未成功。後來,保情報機構派員前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克格勃「取經」,並獲得了後者提供的尖端刺殺工具。經過周密準備,生於義大利的丹麥人弗朗切斯科·古利諾(代號「皮卡迪利」)攜帶精心偽裝的「雨傘槍」,飛赴倫敦執行「清除」任務。得手後,古利諾被授予兩枚獎章,並在保情報機構服務至80年代末,此後便不知所蹤。

    事實證明,這起懸案並未被人遺忘。英國《每日郵報》根據新近掌握的線索稱,弗朗切斯科·古利諾眼下住在奧地利小城維爾斯,現年66歲的他,對外以古董商人自稱。

    接受採訪時,古利諾承認,馬爾科夫遇刺時,他確實在倫敦,但絕口不提更多細節。此外,儘管大量證據顯示他曾為保加利亞情報機構服務,古利諾堅決否認自己當過特工。

    同赫裡斯託夫一樣,保加利亞記者安東尼·喬格裡佛也對馬爾科夫案進行了長期追蹤。古利諾的逍遙法外,讓他對英國政府頗有微詞:「(英國當局)放任一名流亡者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被謀害,嫌犯至今逍遙法外。我想,這說明他們根本不願去緝捕兇手。」

    對保加利亞當局的「不敬」言論,為該國流亡作家馬爾科夫招來殺身之禍。儘管這起事件被後人廣為銘記,實施刺殺行動的兇手卻逍遙法外至今。

    1979年9月7日,流亡英國的保加利亞作家格奧爾基·馬爾科夫,在倫敦街頭被神秘刺客用「雨傘槍」擊中。被子彈中的毒素折磨3天後,時年50歲的馬爾科夫不治身亡。

    蘇東國家的異見人士在光天化日下遇害,一時間成為極具轟動效應的新聞,「雨傘謀殺」的情節也被日後的許多西方文藝作品採用。前不久,涉嫌殺害馬爾科夫的兇手——一名曾為該國情報機構服務的保加利亞前特工現身奧地利,重新喚起了外界對這樁歷史懸案的關注。

    光天化日下的政治謀殺

    1979年9月7日晨,倫敦市中心的滑鐵盧橋上,格奧爾基·馬爾科夫行色匆匆。這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橋因好萊塢電影《魂斷藍橋》聞名遐邇,但馬爾科夫無心觀賞兩岸的秀麗風光——他急著搭乘公交車,去英國廣播公司(BBC)總部上班。

    不滿作品遭保加利亞當局「封殺」而流亡英國後,馬爾科夫在BBC找到了一份工作,負責報導保加利亞事務。

    上班高峰期的人流熙熙攘攘。突然,馬爾科夫感到大腿後部一陣劇痛,他條件反射般轉身,看到地上扔著一把黑色長柄尖頭雨傘,一名身材高大的年輕男子彎腰把傘撿起,用帶有濃重外國口音的英語嘟噥了一句「對不起」,便飛快地消失在人海當中。

    馬爾科夫以為這不過是一次意外,起初沒有在意。然而,到達辦公室後,他感到被刺部位的疼痛明顯加劇,捲起褲管一看,剛才被雨傘尖「扎」到的地方有一個詭異的紅點。他隱約覺得情況不對勁,便把在滑鐵盧橋上「遇襲」的前後經過詳細地告訴了同事。

    當夜,馬爾科夫發起了高燒,體溫達40攝氏度。他隨即被緊急送往醫院,醫護人員費盡力氣,卻查不出確切病因。3天後的9月11日,這位正值壯年的作家便撒手人寰。

    考慮到馬爾科夫身份特殊,英國警方對遺體進行了詳細檢查,吃驚地發現:在被雨傘扎傷的部位,肌肉裡有一粒針頭大小的金屬小球,直徑僅1.52毫米,成分為90%的鉑和10%的銥,球上還有兩個直徑0.35毫米的小孔。警方認為,小球可能是由「特種槍械」發射的。

    進一步的化驗顯示,小球內含有高純度的蓖麻毒素。這種毒素能凝集和溶解紅細胞,麻痺心血管和呼吸中樞,0.2毫克即可致人於死命,而且沒有特效解藥。換言之,即便馬爾科夫在第一時間被查出中了毒,也很難逃脫死神之手;他的遇刺,絕非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

    「政治正確」逐漸成為文壇紅星自由創作的障礙

    格奧爾基·馬爾科夫1929年3月1日出生於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大學畢業後,他先是在一所技校擔任化學老師,後來患上結核病,被迫在不同的醫院之間奔波,其間開始嘗試用寫作打發時間,沒想到從此一發而不可收:1957年,他發表了處女作《攝氏度之夜》;1962年,他的小說《男人》獲得保加利亞作協年度大獎。

    冷戰時期,在處處「拷貝」蘇聯體制的東歐諸國,由於肩負「規範意識形態」的使命,作協的地位在文化界無可匹敵。一旦被吸收進這個圈子,就等於成為社會精英,可保豐衣足食。

    馬爾科夫加盟作協後,進入一家待遇不錯的出版社工作,分到了房子和小轎車,有了在特供商店購物的權利,還可時常出國旅遊。只要遞交一份寫作提綱,他就能領到特別資金與補貼……與其他國家相比,保加利亞作協尤其慷慨,作家與當局的關係也很「和睦」。

    不必為生計操心的馬爾科夫,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20世紀60年代,他幾乎每隔兩三年便可完成一部為人稱道的作品,如1966年發表的《我的雙重肖像》、1968年的《華沙女人》等,還撰寫了許多劇本,其中一些被拍成電視劇,收視率不錯。

    一時間,馬爾科夫被譽為「保加利亞最有前途的新生代作家」,風光無限。

    接受了作協提供的豐厚待遇,就得專心生產「政治正確」的文學作品——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馬爾科夫發現,這條規矩逐漸成為自由創作的障礙。他的許多心血之作,因觸犯政治禁忌而無法出版,新作《天花板》更是因「含有貶低列寧的內容」,而在印刷中途被叫停。

    對「以物質換自由」說不

    現實帶來的挫敗感,令馬爾科夫的思想發生了變化。重新審視自己這些年走過的路,他意識到,在一個政治權力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的體制下,作家不得不遵從當局的意願,「報喜不報憂」,歌功頌德;長此以往,個人的思想無法得到釋放,創造力也會萎縮。

    作為思想活躍的群體,東歐諸國作家的意識形態轉變,也與時代大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53年3月史達林去世後,蘇聯卵翼下的東歐各國紛紛湧現政治浪潮。6月17日,東柏林40萬工人走上街頭示威,緊接著,保加利亞的工人也行動起來……1956年和1968年,又發生了「波匈事件」和「布拉格之春」,釀成流血衝突,對蘇東陣營造成巨大衝擊。

    祭出武力手段平息事態的同時,蘇聯及東歐各國政府調整策略,在經濟建設上「討好」百姓,適當壓縮重工業的比例,同時擴大消費品生產,使商品供應豐富起來。到20世紀70年代,蘇東諸國的民眾生活水平得到比較明顯的提高,汽車、電視機等高檔消費品呈現穩定增長。在保加利亞,職工工齡積累到一定程度,還可以得到國家轉讓的住宅產權。

    可是,在提供更多福利的同時,東歐諸國的體制日趨僵化,對莫斯科的「旨意」唯唯諾諾,政治改革自然無從談起。由於社會流動性低下,「單位」不僅是工作場所,還扮演著約束、限制個體自由發展的工具的角色。馬爾科夫所屬的保加利亞作協,便通過充裕的政府撥款,令每個想過舒服日子的作家必須牢牢依附於它,在創作方向上接受「統一差遣」。

    對於當局「以物質換自由」的政策,蘇東各國知識階層率先站到了其對立面上。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文化界人士掀起了「持不同政見者運動」,並於隨後數年間波及東歐各國,使大批知識分子受到「新思潮」洗禮,其中也包括馬爾科夫。

    「危險言論」招來殺身之禍

    1969年,屢遭「封殺」而心灰意冷的馬爾科夫,以探親為名離開保加利亞,前往兄長定居的義大利。他本打算等政府將自己的作品解禁再回國,但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改變了主意。尤其是在1971年9月,保當局拒絕延長其護照期限後,馬爾科夫決定留在西方。

    這樣的選擇很快招來了嚴厲的打壓。1972年,馬爾科夫被保加利亞作協除名,隨後又以「叛國」罪名,受到保司法機構的缺席審判,被判處監禁六年零六個月。同年晚些時候,有家不能歸的作家移居英國,隨即被BBC召入麾下。

    主持廣播節目之餘,馬爾科夫繼續撰寫小說和劇本,在歐美的知名度與日俱增。隨後幾年間,他在反對保加利亞當局的道路上漸行漸遠。1975年起,馬爾科夫開始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出資創辦的「自由歐洲電臺」頻頻出場,評論保加利亞的文化和政治現象。

    在一欄名為《失神的報告》的專題節目中,他對保加利亞政權及保共第一書記(後改稱「總書記」)託多爾·日夫科夫進行了猛烈抨擊,稱日氏「在蘇聯操縱下獨斷專行,黨同伐異,且生活腐化奢侈,到處修建別墅,大肆任人唯親」。

    「出位」的言論,讓馬爾科夫獲得了「保加利亞的索忍尼辛」之稱,保加利亞當局則怒火漸起——他的名字無法出現在報刊雜誌上,他的作品從公共圖書館和書店裡消失……而在該國情報機構的秘密紀錄中,他被冠以「流亡者」稱號,成為當權派的眼中釘。

    馬爾科夫的親朋好友通過各方面渠道得知,他已被保加利亞強力部門列為「最危險的國家公敵之一」。大家不斷提醒他:為了自身的安危,不要繼續「針砭時弊」;對此,他予以部分接受——拋頭露面少了,批評的聲調卻未見有絲毫減弱。

    馬爾科夫的堅持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去世時,他的小女兒只有3歲。在眾多異見人士看來,馬爾科夫是不屈的「殉道者」,他的墓碑上也銘刻上了「為了自由」的字樣。

    兇嫌為何至今無法歸案?

    東歐流亡作家在倫敦街頭遇刺的消息,當時被西方媒體連篇累牘地報導。人們普遍相信,保加利亞情報機構是幕後主謀——神秘刺客有濃重的口音,而且,事發的9月7日正是保領導人日夫科夫的生日,在這一天將討厭的批評者除掉,對他而言似乎是極佳的「禮物」。

    然而許多年過去,兇手的確切身份始終無法被核實。直到蘇東劇變後,保加利亞記者赫裡斯託·赫裡斯託夫通過長期努力,獲得了與馬爾科夫有關的97份解密檔案,並在2009年9月7日馬爾科夫遇刺30周年紀念日那天,向世人公布了部分調查結論。

    赫裡斯託夫指出,從1975年開始,保加利亞當局就打算「徹底解決」馬爾科夫,先後兩次試圖毒死他,均未成功。後來,保情報機構派員前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克格勃「取經」,並獲得了後者提供的尖端刺殺工具。經過周密準備,生於義大利的丹麥人弗朗切斯科·古利諾(代號「皮卡迪利」)攜帶精心偽裝的「雨傘槍」,飛赴倫敦執行「清除」任務。得手後,古利諾被授予兩枚獎章,並在保情報機構服務至80年代末,此後便不知所蹤。

    事實證明,這起懸案並未被人遺忘。英國《每日郵報》根據新近掌握的線索稱,弗朗切斯科·古利諾眼下住在奧地利小城維爾斯,現年66歲的他,對外以古董商人自稱。

    接受採訪時,古利諾承認,馬爾科夫遇刺時,他確實在倫敦,但絕口不提更多細節。此外,儘管大量證據顯示他曾為保加利亞情報機構服務,古利諾堅決否認自己當過特工。

    同赫裡斯託夫一樣,保加利亞記者安東尼·喬格裡佛也對馬爾科夫案進行了長期追蹤。古利諾的逍遙法外,讓他對英國政府頗有微詞:「(英國當局)放任一名流亡者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被謀害,嫌犯至今逍遙法外。我想,這說明他們根本不願去緝捕兇手。」

相關焦點

  • 阿根廷四位殉道者被冊封為真福
    阿根廷四位殉道者被冊封為真福阿根廷四位殉道者榮列真福品。他們是拉裡奧哈教區的主教及其三位合作者,在該國軍政獨裁期間被殺害。他們為弱小者發聲,敢於譴責不義。(梵蒂岡新聞網)聖座封聖部部長貝丘樞機4月27日以教宗名義在阿根廷拉裡奧哈(El Chamical)教區將這四位殉道者冊封為真福。
  • [轉載]【博文】為了忘卻的紀念:殉道主教師恩祥
    太久太久的時間,他被很多中國信友們忘卻了,真的太久了。很多人只知道師恩祥的名字,網上能找到的只是一些片段的記憶。  他被控什麼罪名,不知道。  他被監禁在什麼地方,不知道。  他究竟被監禁了多久,不知道。  他在獄中受了多少磨難,不知道。  他怎麼去世的,不知道。  他什麼時候去世,不知道。
  • 領導收買人心時用得最多的3句話,你被收買過嗎?
    懂得收買人心的領導,會在管理上做到遊刃有餘。先不說工作能力如何,但肯定會有個好人氣,就是因為他懂得如何收買人心。而領導在收買人心時,最經常說的話我們做了一個總結,發現他們說的最多的三句話是以下三句,來看一看,在你的職業生涯中,有沒有聽到領導這麼對你說過吧!
  • 張良驊:蔡當局訂定「言論自由日」的政治意圖
    作者 張良驊    12月22日,臺「行政院」宣布,為追思《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先生,於1989年4月7日為爭取臺灣的言論自由而自焚殉道,「行政院」已核定臺「內政部」提報,訂定每年4月7日為「言論自由日」,期盼藉此讓人了解言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並指示相關部門明年規劃舉辦相關活動。
  • 孔子:春秋的殉道者
    他們窮盡一生都在為自己尋求知己和知音。在這一點上孔子似乎還要好一些,因為他畢竟沒有像耶穌一樣被弟子出賣。孔子的一生更像是被判處了無期徒刑。他只能在列王前遊走,雖然有無數追隨者和仰慕者,但是沒有君王能夠真正實踐他的理念。在《論語》有這樣一篇記載。
  • 一生不羈愛自由:讀關愚謙《浪:一個為自由而浪跡天涯者的自述》
    這個人就是漢堡大學教授關愚謙,他在自傳《浪:一個為自由而浪跡天涯者的自述》中回顧了自己那傳奇的前半生。關愚謙生於1931年的廣州,父親關錫斌早年即參加革命,曾在解放區任職;母親言忠芸為中國第一代女大學生。關愚謙幼時在教會學校讀書,後來畢業於北京外語學院。因為是學習俄語出身,他就被分配到財政部,給蘇聯專家做翻譯。
  • 胡適丨「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九百年前範仲淹爭自由的名言
    昨天(2020年3月28日),在「跟史金霞老師從小學讀到大學」第七期第五講《「放心逍遙,任委來往」》中,史老師帶領孩子們研讀了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並為孩子們詳細講解了範仲淹的生平思想與功績貢獻,比如其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來歷。同時,與孩子們分享了胡適先生的讀書筆記《「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九百年前範仲淹爭自由的名言》一文,今天,我們把胡適先生這篇讀書筆記全文精校刊出。
  • 列寧 | 關於「出版自由」
    在全世界,凡是有資本家的地方,所謂出版自由,就是收買報紙、收買作家的自由,就是買通、收買和炮製「輿論」幫助資產階級的自由。  這是事實。  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推翻不了。  而在我國呢?誰能否認資產階級已被擊潰但還沒有被消滅呢?誰能否認它已隱藏起來呢?這是無法否認的。
  • 20世紀世界十大殉道者中唯一來自中國的牧師:王志明
    1998年7月9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宣布20世紀世界十大殉道者,並將他們的塑像雕在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上供人瞻仰。苗族牧師王志明與馬丁•路德•金、朋霍費爾、俄國伊莉莎白公主等人名列其中,成為唯一來自中國的殉道者。王志明於1907年出生在雲南武定縣。
  • 異議股東的股份收買請求權怎樣行使?有什麼程序?
    異議股東的股份收買請求權怎樣行使?有什麼程序?張三在公司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對公司合併重大事項進行表決前和表決時,明確表示了反對意見,但是該事項獲得決議通過,根據法律規定張三有權要求公司以公平價格收買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那麼張三該如何行使自己的股份收買請求權呢?
  • 「收買」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收買,其正確的英文表達是: grease one's palm 收買If you want to get something done around here
  • 半百老漢為生兒子,收買被拐賣智障女獲刑
    法制周報訊(法制周報·新湖南記者 曾雨田 通訊員 朱鋒雲 曾雅靜)年過半百的老漢為生兒子,不惜鋌而走險,竟然收買年僅27歲的智障女為他「代孕生子」。近日,郴州市北湖區人民法院判決了這樣一起收買被拐賣婦女案。
  • 唯一兒子遇難,半百老漢收買被拐賣痴呆女,為自己生子
    年過半百的老漢為生兒子,不惜鋌而走險,竟然想起了「代孕生子」,為防止自己被騙,人財兩空,他寧願「聰明的不要」於是乎,收買了年僅27歲的智障女。近日,郴州市北湖區人民法院,判決了這樣一起收買被拐賣婦女案。
  • 庫斯圖裡卡:在自由可以被金錢收買的時代
    在去年的上海電影節,中國導演寧浩和庫斯圖裡卡還共同宣布將攜手合作拍攝一部以中國為背景的新片。在餘華看來,庫斯圖裡卡的小說如他的思維一樣跳躍,像他的電影一樣自由。「是否合理對他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感受到了講故事的自由」,「他的思維不需要籤證可以前往任何地方。」在2017年《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首映的北京電影節上,庫斯圖裡卡接受了《婚姻中的陌生人》中文版編輯李燦的採訪。
  • 國人眼中的自由、民主和平等:以金觀濤《觀念史》政治術語彙編為文本
    自由在傳統用法上意為「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約束」。(按:「由自己作主」和「不受限制與約束」語義並不一致)1830年到1895年,自由的意思仍以傳統用法為主,但變化是「自由」逐步作為政治理念並被使用,例如「民權自由之說」「自由黨」「自由自主之道」等稱呼出現。1895年到1915年,國人對自由理解日趨深化。嚴復、譚嗣同用「自由」來描述「當時外國的政治和政黨情況」。
  • 北朝鮮基督徒為在西方受誘惑的信徒禱告 錢和自由不能帶來根本幸福
    韓國「靈魂殉道者之聲」表示,北朝鮮的基督徒並非是為了自由禱告,而是為了在西方受物質錢財誘惑的弟兄姐妹而祈禱。
  • 漢字拼音發明者逝世 周有光:「知識分子沒有被收買」
    國民黨還是有言論自由的,它後來和共產黨鬥爭,有一定的限制,但限制對普通人沒有什麼影響的,不是普遍地反對知識。當時知識分子向左轉,也不完全是因為受到了宣傳的影響,國民黨確實是專制,但國民黨是部分專制,後來共產黨是「全面專政」。「全面專政」更有強迫性,不是願意不願意的事情,必須接受,不接受你就死定了。至於歷史教訓,不是知識分子有思想問題。
  • 《蒙馬特遺書》:倫理問題的政治註解
    若將此種激情與九十年代初臺灣社會中的同志欲望聯繫在一起,則能讀出強烈的政治意味。一般而言,現代中國和臺灣社會對同性戀的寬容僅僅建立在同志「不現身」的前提之下。正如學者劉人鵬和丁乃非所言,「恐同的力量並非像西方那樣以暴力和直接的形式運作,而是為了保全他人的面子(那些循規蹈矩之人的面子)。」《蒙馬特遺書》可以被視作是影射此種社會政治形勢的寓言。
  • 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怎麼處罰?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是否犯罪?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條,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如有拐賣婦女、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姦淫被拐賣的婦女;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等情節出現,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