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眼中的自由、民主和平等:以金觀濤《觀念史》政治術語彙編為文本

2021-03-05 今汝話

自由、平等、民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內容,也是近世以來引領世界潮流走向的核心理念。要之,追求什麼自由,嚮往怎樣平等,又需要何種民主是擺在世人面前有待思量的問題。有人曾發掘中國古代文化資源,認為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古已有之。可問題是,顯而易見,自由、平等、民主諸理念語義開放性較強,與文化背景、時代處境息息相關。這就造成了理解的歧義乃至混亂。經常情況下,人們觀念意識中的自由、平等與民主模糊不明,朦朦朧朧;人與人之間在進行相關的對話討論時,也總充斥著各種個性化的理解。

故此,對自由、平等、民主的語義內涵進行梳理總是有必要的。金觀濤先生的《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政治術語的形成》即是一部研究觀念流變的力作。該書在附錄部分彙編了92個中國近現代政治術語的傳統用法和近現代用法。這裡,我們主要以該書提供的文本為考察對象,試著澄清國人對自由、平等與民主的某些理解。

先說自由。

自由在傳統用法上意為「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約束」。(按:「由自己作主」和「不受限制與約束」語義並不一致)1830年到1895年,自由的意思仍以傳統用法為主,但變化是「自由」逐步作為政治理念並被使用,例如「民權自由之說」「自由黨」「自由自主之道」等稱呼出現。1895年到1915年,國人對自由理解日趨深化。嚴復、譚嗣同用「自由」來描述「當時外國的政治和政黨情況」。他們已經明確意識到,中國文化對「自由」有天然而自覺的牴觸。自由為「中國曆古聖賢之所深畏,而從未嘗立以為教者」。譚嗣同援引《莊子》中的「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認為「在宥」正是「自由」的轉音,倡導疏離國治的無政府主義。值得一提的是,嚴復已經深諳西式自由對於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意味,他批評到,「其殺人傷人及盜蝕人財物,皆侵人自由之極致也」。他還把「自由」翻譯為「自繇」,後者有「放誕、恣睢、無忌憚諸劣義」。對此,嚴復正名自繇之劣義乃「後起附屬之詁」,「與初義無涉」。在他看來,正如剛剛提到的,自由表達為權利,尤其是不受非法不當約束奴役的權利,故而「與Slavery奴隸、Subjection臣服、Bondage約束、Necessity必須等字為對義」。他坦言,Libertas乃「自由之神號」。康有為將自由理解為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認為「不欲人加,自由也;吾不加人,不侵犯人之自由也。」可以看出,嚴復、康有為者對自由的理解基於「權利」,又近乎是以賽亞·柏林提到的消極自由,即不受外在力量幹涉正當合法權益的自由。

以消極自由理解自由符合當時人們乃至今人的觀念水平。事實上,對自由之理解更具洞見性的是「權利」從「自由」內涵中突破出來。正如梁啓超說到的,「自由者,權利之表徵也。」在當時(1900年後),自由之權利集中於維護和發展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以歷史的角度看,用「權利」來解釋「自由」是時代高呼民權、力爭解放的結果。而從思想上看,以「權利」來詮釋「自由」的意義在於為積極自由開出了一片天地。人可以不受什麼約束重要,人可以自主去做什麼、追求什麼更重要。然而,更有價值的事物總潛含著某種不和諧或風險。例如,在對自由理念不能做精當圓融之把握的時候,對自由的高歌和持有極可能讓自由走向自己的反面。在當時,人們對「個人自由」已經充滿警惕,認為自由「決非一私人之放恣桀驁者所可託藏身也」,決非「取便私圖,破壞公德,自返於野蠻之野蠻」,也絕不應是「專制黨之口實」。再往後(1915年後),自由理念下沉到生活。例如,「自由戀愛」的使用次數增多。這可以對應為積極自由的一種表達方式。然而,如前所述,自由給人們帶來利好的同時,總引起一些人的警惕。陳獨秀站在「嚴格主義的革命黨」的立場就認為,「自由」是一种放縱的生活態度。自由在民間的大行其道必然招來國家層面或有影響力政黨的態度。書中提到,1920年後,自由主義成為了資產階級的一種意識形態。此時,自由成了資本家謀取私人利益的權利。

再說平等。

平等,出自《漢語大詞典》的傳統用法有三種:「(1)佛教名詞,意謂無差別。指一切現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識性、心真如性等上沒有差別;(2)相等。多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具有平等的地位,享有相等待遇;(3)平常,一般。」

1830年到1895年,平等在「平行」之外,還有兩種主要用法:一是沒有等級差別,如「該國無爵,民齊平等」,「君民相視平等」;二是等級相同,如「兩國平等官員照相併之禮」。1895年到1915年,「平等」的用法主要與「三綱」對舉。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則如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嚴復)「三綱之說之中於人心也,已至於不可救藥。以君為臣綱,則奴隸箸於政治。以父為子綱,則奴隸見於家庭。以夫為婦綱,則奴隸伏於床笫。」三綱之君臣、父子、夫婦以等級調節相互關係,又是日常倫理政治生活中較為常見的關係。平等之理念就是要打破這樣的「奴隸」關係。但是,打破之後又要如何呢?異見者尖銳指出,如若「人人平等、權權平等」,那結果可能是「故等不平則已,平則一切倒行逆施」。

與「三綱」對舉外,還出現了「貧富平等」「社會平等」的用法(1903年後),但比較少見。1907年後,無政府主義者使用「平等」次數逐漸增多,認為「平等者,權利義務無復差別之謂也;……獨立自由二權,以個人為本位,而平等之權必合人類全體而後見,故為人類全體謀幸福,當以平等之權為尤重。」在這裡,平等凸顯了重要的社會政治意義,成為調節全人類關係、謀求全人類幸福的必要理念。因時代關係,1915年後,平等主要用於討論不平等條約、男女平等、階級平等等問題。

最後說民主。

民主的傳統解釋是「民之主宰者」。1830年到1895年期間,「民主」使用次數較少。其內涵主要有四種,一是指傳統用法,指君主;二是指與世襲君主制相反的政治制度,如以「民主」翻譯西方republic、democracy;三是指以民為主或者人民統治的國家制度,例如美國;四是指民選的政治領袖。

1895年後,「民主」使用次數增多,直至1897年形成使用「民主」的高峰,以民主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目標之一。例如,譚嗣同「倡民主」,就是要「反授君主以莫大無限之權,使得挾持一孔教以制天下!」1902年,梁啓超將Polity of Democracy翻譯為「民主政體」,用來區別亞里斯多德提到的另外兩種政體:君主政體和貴族政體。1906年後,「民主」內涵發生比較重要的轉變。過往可能民主集中於抗拒作為反面存在的「世襲君主制」,而現在民主被賦予了「人民統治」「大眾參與」的內涵。例如,誇讚英國是「民權發達之國」,「能行議院政黨之實者也」。更進一步,如何讓大眾參與、大眾參與的結果是什麼又成了問題。「且研究民主政體者,首須區別其為民主專制政體,抑為民主立憲政體。」「委一人為大統領」,是一種民主;「以議會代表國民主權之主要機關」,也是一種民主。

百餘年光陰逝去,在今天,我們可以認為,書中收錄的文本依然代表了當今不少人的觀念看法。或者,也總有更好的看法未被說出;即便說出,也消解在洶湧的時代浪潮中。

相關焦點

  • 五四時期民主觀念的演變路徑
    ●五四之初中國人的民主觀念,是在英國式民主觀念的基礎上展開的,對英國式民主的接受和倡導是五四時期民主觀念激進化演變的邏輯起點。  ●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接受英國自由主義民主觀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法國激進主義民主思想的影響,而且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推進,後者呈現出日益加強的趨勢。
  • 唐士其 | 政治中的差異與平等
    在一個自然社會, 人們恐怕不會像盧梭想像的那樣, 真正體會到人的平等與自由。 (3) 唯一能夠讓人們真切感受到的, 可能只有死亡面前的平等, 即無論人與人之間存在多麼巨大的差別, 但終究不免一死。這種感受, 既為各類宗教意義上的平等觀念也為那些非宗教的、反世俗的平等思想 (比如中國的道家思想、特別是莊子的「齊物論」) 提供了心理乃至倫理的基礎。
  • 顧肅:論公正平等自由的價值理念
    顧肅從古希臘的民主參與制度切入,論述了自由主義、福利主義以及何謂平等,何謂自由等問題。       以下是澎湃記者整理的演講摘錄:       政治哲學就是要研究一些公共事物,幾乎所有的公民教育都講政治哲學,涉及到我們基本的政治體制的比較,還有公民的基本權利,為什麼捍衛這些權利。
  • 唐士其丨政治中的差異與平等
    而且,儘管權利擴展的進程體現了平等向社會領域外溢、國家與社會的邊界向外推移,從而大大超出了早期自由-平等主義者的預期,但也並不意味著自由-平等主義的基本邏輯有所改變,因為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為止,在平等外溢的同時,國家與社會的邊界依然清晰,人與人之間自然和社會的差異也並沒有內滲到政治領域。
  • 西方虛偽的民主與自由
    問題來了,美國那麼做的目的是什麼,真的只是要輸出他的民主自由意識形態嗎?還是真心想為烏克蘭人民帶去更幸福的生活體驗?這些想法都單純的令人可笑,從美國統治全球的地緣政治體系來看,烏克蘭只不過是他們制衡俄羅斯的一顆棋子而已。就像前段時間美國在香港搞顏色革命一樣,目的只是為了制衡中國大陸,跟民主自由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 陳哲夫:漫談民主政治
    陳先生是著名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專家,為北京大學政治學科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陳先生以教書育人為天職,一生信仰民主和科學,追求人格獨立和思想自由。陳先生著有《陳哲夫文集——專制主義批判及其他》和《我在北大六十年》等專著,主編或參與編著《現代中國政治思想流派》《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監察與監督》等著作。他始終不渝地批判專制獨裁,弘揚自由民主,是北大政治學人的傑出代表。
  • 向鴻波 ▎歷史分期觀念與「中國近世史」的生成
    江戶時代蘭學的陶冶和明治維新後西學的引入,有利於日本學者對歷史分期觀念的接受和使用。其次,日本學者在撰述實踐中所採用的分期觀念源自歐洲,但對應術語卻借用中國古代典籍。日本學者嘗試對歐洲思想進行轉化創造,以期符合東亞實際,並在著述模式上突破了皇朝斷代或通史延續的傳統,勾勒出以中國為主體的東洋(支那)史的階段性的線性演進歷程。
  • 民主的兩幅面孔:託克維爾對美國和法國的觀察
    在許多人對民主政治感到疑懼時,貴族出身的託克維爾卻在親身考察美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狀況之後,著書為民主政治辯護。出生於極端保王派家族的他,本來有充分的理由反對民主政治。在倪玉珍看來,託克維爾考察民主時比較不偏不倚的態度和他敏銳的洞察力,成就了兩部經典之作:他可以在動蕩的時代超脫出個人的恩怨和黨派的偏見,觀察並分析事實,進而預見未來的發展趨勢。
  • 【學堂裡】語文題庫—論述類文本專題選彙編:論述類文本閱讀專題 - 副本
    「五四」以科學與民主為其核心觀念,傳統儒學的核心觀念則表現為仁與禮,二者呈現相分而又相融的關係。在政治的視域中,建立政治秩序,實現社會有效合理的運行,這是五四時期的民主觀念和儒學的「禮」的觀念都追求的目標,但是在建立什麼樣的政治秩序、以什麼方式進行政治治理這一問題上,五四時期所接受的民主觀念和儒學所肯定的禮制卻呈現了重要的差異。按照苟子的闡釋,社會政治秩序的建立乃是基於「度量分界」。
  • 託克維爾時刻和民主的危機
    (DA,II,282.)託克維爾在宣告了平等的必然性的同時指出平等既可能與自由結合又可能成為通往奴役之路,二戰後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對峙儼然呈現了平等的這兩種截然對立的命運。因此,託克維爾為戰後的冷戰自由主義提供了靈感。伯林視託克維爾為消極自由思想的先驅之一,而哈耶克則把託克維爾闡釋為最早批判社會主義和福利國家的思想家之一。
  • 李宏圖 | 思想史研究應基於文本的歷史性闡釋——以約翰·密爾《論自由》中文譯本為個案 | 構建中國闡釋學(十)
    另外,馬君武完全無視密爾原文以及文本的結構和邏輯關係,大加發揮,補充了很多關於英國政治制度的內容,期冀以此向國人傳播新思想。參見馬君武所補充的這段文字:「英國有一特別之一境於此,蓋英國輿論之壓力,或較別國為重;而英國昔時法律之壓力,則較別國為輕。讀英國之政治史可知也。英國之立法權及行政權,不許幹涉及於人民之私行。
  • 人民日報:西方國家民主權利和公民自由連續退步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紛紛使用「困境」「衰落」「倒退」等概念和話語來指稱當代西方政治危機的現狀和趨勢。例如,一些西方研究機構發布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出現退步。今年2月,美國學者福山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25年前,我不知道民主制度會如何倒退,也沒有理論來談這個問題。現在我認為,民主制度顯然可能倒退。」
  • 科學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
    經過長期探索,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創並堅持了一條以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為基本內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價值目標和實踐路徑,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了根本遵循。「三統一」背後深層次的科學原理,在於實現了全面的政治發展。
  • 李健:政治思想的古今視野:從託克維爾有關平等與專制的關聯的考察出發 | 聚焦年會
    總體來說,可以致力於通過對「個人主義」的社會基礎與精神基礎(或「民情」基礎)的澄清,討論「民主時代」專制政治的社會基礎與精神基礎。身份平等導致「個人主義」傾向,有其社會基礎和精神基礎。進一步地,要以「個人主義」的社會與精神基礎為起點,闡釋專制政治的社會與精神基礎。有關專制政治的社會基礎,身份平等的趨勢在瓦解了貴族勢力的同時,也「摧毀了所有中間政權機構」,中央政府成為了唯一的政權機構,中央政權將它的觸手逐漸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地方的自由權利到處都在不斷消失,獨立生活的特徵在各地停止出現」,這樣,專制政治的社會基礎被準備好了。
  • 劉青峰 金觀濤:中國最先現代化轉型的兩門人文學科
    這一時期,由中學的一元獨霸、獨尊,開始轉變為中學、西學分立的二元格局。其間,科舉制廢除,新知識潮水般湧進,新型教育及學術體制迅速普及。正是在第二階段,歷史學和文學開始向現代學科轉化。第三階段是廣義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即從民國初年到1920年代中後期。在這一被稱為全盤反傳統、或者說是對學習和引進的西方現代觀念進行重構的時期,中國傳統人文學科的核心——儒學的義理,終於成為哲學研究的對象。
  • 孫江:語言學轉變之後的中國新史學——《新史學:概念、文本與方法》序言
    翻譯並非機械性的複製,通常譯者會在語言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制約下對翻譯對象進行再創造,這種現象或謂之為「跨語際的實踐」4,或稱之為「翻譯主義」 5。重要的是,近代知識的移植不會僅僅停留在語言層次上,只有具有社會、政治意義的詞語才能成為概念(concept),而概念的社會政治意義一般總是附著於一定的文本(text)和制度(institution)之上的。
  • 希臘史3:「六一漢」制度引發雅典民主政治改革——光榮屬於希臘
    在庇西特拉圖統治期間,氏族貴族的權力受到進一步的削弱,工商業者和農民提高了政治和經濟地位,雅典變得更加繁榮強盛。由於主要措施在於保護了農民和中產階層,實質上為後來的雅典民主發展鋪平道路。所以,有人將其形象的稱為「帶衛隊的梭倫」。意思是雖然經常需要在僱傭兵的保護下出行,但實質與民主派改革也沒很大差別。
  • 劉青峰 金觀濤:中國最先現代化轉型的兩門人文學科|雙體實驗室
    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現代人文學科建立和中國現代思想形成及演變的全過程相關,與中華帝國轉變為現代民族國家相始終。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中,雙體實驗室將會從學科用詞及其內涵的變化來分析這些詞彙背後主導觀念的轉變,以揭示中國人文學科建立的內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