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鍥而不捨——《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2020-12-27 王老師同步課堂

大家好,歡迎來到好好做教育,我是王老師。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葉永烈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

「燈不撥不亮,理不問不明。」歷史上有很多科學家都是憑藉對生活的細心、對追問的熱心、對研究的痴心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來吧,我們一起通過學習來探尋真理的誕生過程吧。

圖片展示:多音字組詞、造句

一、作者簡介:

葉永烈 著名科普作家、傳記文學作家。《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靈通漫遊未來》,影響較大;還著有《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胡喬木傳》《馬思聰傳》等傳記。

圖片展示:多音字、近義詞,反義詞

二、課文解析:

圖片展示:近義詞辨析,詞語解釋

本文共分三部分,分別如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真理。(這句話是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名言)

圖片展示:句子理解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運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

第2自然段中「?」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追求的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

第3自然段中第2句解,因為有了醉人的花香吸引,波義耳才關注了花圃中的花,既表明波義耳忙於實驗,也為下文做了鋪墊。「一直」說明這個發明的重要實用價值。

圖片展示:解析

第4自然段中,首句是一個詞語過渡,說明上面的事例雖然獨特。但並不是獨一無二,自然引出下一個事例的敘述。

第5自然段中「反覆」一詞表明阿瑟林斯基實驗次數之多,也表明了這個結果是以實驗為依據,增強了可信性。

圖片展示:三個事例分析

<拓展>

運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好處:「事實勝於雄辯」,用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觀點,會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關鍵在於見微知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第6自然段首句連用兩個「並不」,揭開了科學、真理的「神秘面紗」;「只要……就……」的句式照應前文的「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闡明了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第7自然段首句承接上文,更深層次地論述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第2句引用名言證明觀點,更有說服力,「決不是」說明想要獲得「科學的靈感」是需要條件的:「偶然的機遇」說明科學的真理就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遙不可及,「只能」說明發現真理並不是一件輕易而舉的事,而是有條件的,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捨的人。這句話再次強調了成功的前提。

圖片展示:課文圖解結構

三、中心思想:

課文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接著用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總之,問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也是邁向成功之路的基石。哥白尼說過:「人的天職在於勇於探索真理。」真理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它並不遙遠,卻也不是唾手可得的。真理的發現需要我們有敏銳的視覺,有求知慾的欲望,有不斷質疑、勇於探索的精神,有不斷追求、鍥而不捨的韌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解決問號,邁向成功。親愛的你是怎麼想的?快快來評論區分享一下吧。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