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這個詞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我特地查了下,所謂的人情指的是人的感情表現。放在農村,我覺得這倆字最貼切的解釋應該是農村約定俗成的處事標準,說得再直接一點就是當農民家裡的親戚或者是同村關係要好的人如果家裡有生老病死、喬遷升遷之類的事情的時候,就需要帶著禮金上門慰問,這就是農民口中的隨禮過程。
如今再提到隨禮,農民頗有點隨得不開心的意味,這倒不是因為農民掙到錢了,反而變得小氣了,而是因為農村現在隨禮已經泛濫了,隨便的一戶農民,可能每個月都要隨禮,有時候家裡添置件小物件都算來算去不捨得,但隨禮的時候還必須「通情達理」,給的恰到好處,這讓農民頗為頭疼。面對日趨增多的農村隨禮次數,農民在隨禮的時候表現出了比較明顯的選擇性,也就是農民調侃的「兩極分化」,那就是紅事被動隨,白事主動隨,同樣是隨禮,農民為啥要區別對待呢?
紅事為啥被動隨呢?說到底,我覺得還是因為紅事太多了。當然,這裡所說的紅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結婚而是除白事以外的其他喜事兒,像是老人長壽辦長壽酒、孩子出生、子女開公司等,對主家來說,因為是好事兒,所以很高興,就要辦酒席,但對所有要參與的農民來說,就意味著接連不斷的要隨禮。一開始農民可能還覺得沒啥,反正一次一二百,還能接受,都是親戚、鄰居的,隨就隨吧,到後來就發現這樣隨下去根本不是辦法,因為隨起來沒個頭,而且在攀比之下,農民被動而隨的禮金也越來越高,所以遇到紅事時,農民隨禮都是「咬著牙」去隨的。
那到了白事為啥又主動去隨了呢?我覺得原因有3點:
①農村重視白事的傳統文化使然。農村幾千年的習俗中,十分重視喪葬習俗,其中「見最後一面」「死者為大」的習俗在全國都有,而且從農村特有的「道德觀」來說,如果辦白事兒的時候,該到場的人都沒到場的話,農民會視這種行為為嚴重違反「道德」的事情,這種「不良記錄」甚至會讓其他人對這家人另眼看待,所以農民都很注重白事兒,只要該去的,都會第一時間去慰問家屬順便隨禮。
②由人及己,誰都會有那麼一天。農民心裡都很清楚,雖然白事兒大家平時都比較避諱,但是誰家都有要辦的時候,到時候如果沒人來的話,連個抬棺材的人都湊不齊是件很悲哀的事情,況且這個時候家屬往往也比較脆弱,感情上也需要人安慰,所以農民都會主動地去隨禮,順便這看看能幫上什麼忙。
③大事兒不能掉鏈子。農村有一整套的喪葬規矩,其中不同的親屬承擔著不同得責任和義務,例如在我們這,如果有婦人去世的話,家中的長兄就要第一時間趕到,問問情況,打聽下其子女是否孝順老人,老人最後是否受了委屈之類的,其他的人也有對應的事情,這是很莊重嚴肅的事情,所以絕對不能掉鏈子,農民隨禮的時候也表現得更主動一點。
我覺得正是以上的這些原因,農村才出現了隨禮「兩極」怪象,紅事被動隨,白事主動隨。這些年國家一直都在農村推行減負,我覺得在隨禮上,也應該給農民來一次減負,讓農村的習俗得到傳承的同時,不給農民增加太多的經濟壓力,讓隨禮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轉發,評論,讓更多的農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