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這樣的主題似乎是給那些中產階級準備的,實際上也是如此。作者黃靜潔,丈夫是著名指揮家譚盾,她非常能代表這個階層的教育理念: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人生。
長期在國外生活,讓她的教育理念非常西化,開放而自由,而她深知中國式的養育所帶來的問題。實際上,中式的養育和西式的養育是存在一些共性問題的。
而對於階層來講,這本書並非只針對中產階級,畢竟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想成為更好的父母。我們只有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父母,什麼是更好的父母,我們才有機會成為這樣的人,成就孩子的人生。
我想這就是所謂格局的意義所在吧。
黃靜潔把自己多年中西教育的新思路都記錄在了這本《父母的格局》中。她不僅是一位客觀冷靜的教育研究者,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這讓她在推廣教育理念的時候得心應手,也避免流於說教,而是相當親切。
鄧亞萍在與郭晶晶的訪談中,曾經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會讓你的孩子學跳水嗎?」
郭晶晶猶豫了一下,笑著搖了搖頭。從小練習跳水的郭晶晶,作為世界冠軍也是有遺憾的,她擁有著與汗水和努力成正比的榮譽,但是她深知這條路的艱辛。與此同時,她更希望孩子可以像他的爸爸一樣成為一個學霸型的人才。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會把我們認為最好的全都給孩子,但是我們卻並不能決定很多事情。我們能做的僅僅也應該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想成為的人。
有些」優秀「的孩子,一直是家人眼中的驕傲,但是突然出現崩潰或者偏離生活軌道的情況。那是因為一直長久以來的努力和自律,突然間失去了動力,他們迷茫於自己究竟為什麼而努力。是否只是為了完成父母眼中的自己。
而父母的期待是否是合理的呢,作為孩子的領路人,父母是否能看得更高更遠呢。
父母所關注的重點,大概就是孩子努力的方向。一個只關心成績的家長,很容易忽視孩子成長的其它方面,例如自理能力、抗壓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只憑成績論成敗的思維,也讓孩子不能正視自己的優缺點,缺乏成長型思維,容易失掉勇氣。
這一代的中國媽媽,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非常清楚一個人躍遷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知識這件事已經被狹隘地定義為「功課」、「成績」、「分數」。
古時候有一個故事曾經講:一個人因搶劫別人的金子而被當場捉住,問他為什麼要去搶劫。那人回答說:「因為我只看到了金子,壓根沒有看到旁邊有人啊。」
一個只盯著孩子成績的家長自然看不到別的,一葉障目,也很難培養出有格局的孩子。
黃靜潔認為,第三種力量是賦予孩子自我驅動力的能量池。
只有知識而缺乏情感的人,很難融入社會和處理人生中的各種關係,容易造就高分低能;而情商夠高又知識欠缺的人,做事遊刃有餘但缺乏專業性,不容易信服他人。
而自我驅動力是一種神奇的魔力,它能牽引著孩子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主動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既成長於原生家庭,又在學校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並同時體驗集體生活的。然而,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黃靜潔提出,犯錯是引導孩子去實踐醒悟的第三種力量。
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都是在犯錯中成長的,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他才能夠成長。但是中國家長的傳統觀念,基本是不允許孩子犯錯,或者是儘量靠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孩子避免犯錯,讓他少走彎路。其實,這樣孩子就有可能一直等待著父母的指點,而自己並不想主動去探索了,因為那有可能會讓他犯錯誤。
這是中西教育的差別之一,看似西式教育放任自流,實際上可能更順從於個體的發展,也更考驗父母的耐心。少插手、少插言、少幫忙,反倒是讓孩子走向獨立自主,解放家長,成就自律的有效辦法。
就好像我們對孩子說了一萬遍「小心」、「慢點」、「注意腳下」,他仍然會瘋跑,直到他自己結結實實地摔了一跤,並且沒有人第一時間跑去扶他,也沒有人告訴他:「這是地的錯」。他在自己慢慢爬起來的過程中,就已經想明白一切了:哦,原來我不小心,就會跌倒,這很疼。
我們這一代,小的時候常被教導要好好學習。但是我們似乎嚴重曲解了學習這件事,讓其變成了一種單純的應試能力。其實寬泛的來講,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甚至人的每一天都在學習,接受各種信息並且處理。
在黃靜潔看來,那些諸如故事書那樣的無用之書,恰恰是最有用的。因為教育的功利性讓人們忽視了成績以外的東西。一個人並不應該被一件事、一個標籤所定義。人自始至終都是多面的,那麼為何人生中的某一段時光就必須是單一的呢。教育應關注孩子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這並不是指孩子需要報多少個興趣班。實際上,父母在報不報,報什麼興趣班這件事上頗為糾結,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家長並沒有想清楚孩子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有時候,報班就成了一種為教育焦慮買單的心理安慰。
全方位、多角度的立體生活,其實應該貫穿於一個人的一生,這也是幸福感的源泉。然而,人們總是在某一階段放棄這種幸福的權利,假如為了孩子放棄事業的母親,為了讓孩子成才,放棄了自己的所有。而自己並不能感到幸福,那孩子又怎麼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呢。
父母應該變得更有趣一些,每天都發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將美麗的花指給孩子,由衷地發現世界的有趣,將學習的過程變得生動而有趣。在成長中體會獲得知識的快樂,享受親情的美好、獲得友誼,以更大的格局來看待世界。
當然,這一切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幫助。正所謂,父母的格局就是,你能看多遠,孩子就有多優秀額。所以說,階層上的躍遷,往往與金錢、財力無關,而是父母究竟能否和孩子一同成長,彼此互相成就為更好的自己。
年輕的黃靜潔在大學畢業後成功創建了自己的女性雜誌,她邂逅了現在的先生譚盾。在事業上升期的時候,自己的人生突然被一個小生命闖入,她懷孕了。要強的黃靜潔,一邊懷孕一邊堅持辦雜誌,卻力不從心。最終經歷了挫敗,自己辛苦創辦的雜誌被別人奪走了。
在兒子一歲的生日會上,她被兒子觸碰到了心底最柔軟的部分。開始思考人生,最終她決定放棄雜誌,用心做一個好的媽咪。
有很多人都認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像事業與陪伴總是不能兼顧一樣。
黃靜潔開始學習各種教育理念,她從一個女強人成為了一個」勤奮「的媽媽。
在不斷地實踐自己所學到教育理念的過程中,她不斷地與外界分享,並收穫了大量的粉絲。這讓她有了成就感也有了使命感。
她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一直致力於將自己多年摸索出來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推廣給更多的人。但是她的人生也並不是一直如此篤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從孩子身上頓悟了人生的真諦,在陪伴孩子給予他優質的教育,同時也收穫了自己認為值得付出的事業。
她想告訴大家的,不僅僅是她多年來的教育理念,更希望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媽媽不應為教育為由放棄自己的一切。不斷的成長這件事,幾乎可以和孩子一同來做。
因為如此,你便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孩子,也能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