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從家庭教育到國際學校,中產階級「貴」了在哪

2020-09-11 珈藍色

「父母的格局」,這樣的主題似乎是給那些中產階級準備的,實際上也是如此。作者黃靜潔,丈夫是著名指揮家譚盾,她非常能代表這個階層的教育理念: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人生。

長期在國外生活,讓她的教育理念非常西化,開放而自由,而她深知中國式的養育所帶來的問題。實際上,中式的養育和西式的養育是存在一些共性問題的。

而對於階層來講,這本書並非只針對中產階級,畢竟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想成為更好的父母。我們只有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父母,什麼是更好的父母,我們才有機會成為這樣的人,成就孩子的人生。

我想這就是所謂格局的意義所在吧。

黃靜潔把自己多年中西教育的新思路都記錄在了這本《父母的格局》中。她不僅是一位客觀冷靜的教育研究者,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這讓她在推廣教育理念的時候得心應手,也避免流於說教,而是相當親切。

01優秀並非是一種榮耀,成功與否在於成為什麼樣的人

鄧亞萍在與郭晶晶的訪談中,曾經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會讓你的孩子學跳水嗎?」

郭晶晶猶豫了一下,笑著搖了搖頭。從小練習跳水的郭晶晶,作為世界冠軍也是有遺憾的,她擁有著與汗水和努力成正比的榮譽,但是她深知這條路的艱辛。與此同時,她更希望孩子可以像他的爸爸一樣成為一個學霸型的人才。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會把我們認為最好的全都給孩子,但是我們卻並不能決定很多事情。我們能做的僅僅也應該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想成為的人。

有些」優秀「的孩子,一直是家人眼中的驕傲,但是突然出現崩潰或者偏離生活軌道的情況。那是因為一直長久以來的努力和自律,突然間失去了動力,他們迷茫於自己究竟為什麼而努力。是否只是為了完成父母眼中的自己。

而父母的期待是否是合理的呢,作為孩子的領路人,父母是否能看得更高更遠呢。

父母所關注的重點,大概就是孩子努力的方向。一個只關心成績的家長,很容易忽視孩子成長的其它方面,例如自理能力、抗壓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只憑成績論成敗的思維,也讓孩子不能正視自己的優缺點,缺乏成長型思維,容易失掉勇氣。

02:要知識也要情感:德才兼備,成就孩子的第三種力量

這一代的中國媽媽,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非常清楚一個人躍遷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知識這件事已經被狹隘地定義為「功課」、「成績」、「分數」。

古時候有一個故事曾經講:一個人因搶劫別人的金子而被當場捉住,問他為什麼要去搶劫。那人回答說:「因為我只看到了金子,壓根沒有看到旁邊有人啊。」

一個只盯著孩子成績的家長自然看不到別的,一葉障目,也很難培養出有格局的孩子。

黃靜潔認為,第三種力量是賦予孩子自我驅動力的能量池。

  • 第一種力量是親情的力量,來自父母和原始家庭。
  • 第二種力量是知識的力量,來自老師和學校。
  • 第三種力量把親情和知識有效轉換成自我驅動力的推動力量。

只有知識而缺乏情感的人,很難融入社會和處理人生中的各種關係,容易造就高分低能;而情商夠高又知識欠缺的人,做事遊刃有餘但缺乏專業性,不容易信服他人。

而自我驅動力是一種神奇的魔力,它能牽引著孩子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主動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既成長於原生家庭,又在學校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並同時體驗集體生活的。然而,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黃靜潔提出,犯錯是引導孩子去實踐醒悟的第三種力量。

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都是在犯錯中成長的,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他才能夠成長。但是中國家長的傳統觀念,基本是不允許孩子犯錯,或者是儘量靠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孩子避免犯錯,讓他少走彎路。其實,這樣孩子就有可能一直等待著父母的指點,而自己並不想主動去探索了,因為那有可能會讓他犯錯誤。

這是中西教育的差別之一,看似西式教育放任自流,實際上可能更順從於個體的發展,也更考驗父母的耐心。少插手、少插言、少幫忙,反倒是讓孩子走向獨立自主,解放家長,成就自律的有效辦法。

就好像我們對孩子說了一萬遍「小心」、「慢點」、「注意腳下」,他仍然會瘋跑,直到他自己結結實實地摔了一跤,並且沒有人第一時間跑去扶他,也沒有人告訴他:「這是地的錯」。他在自己慢慢爬起來的過程中,就已經想明白一切了:哦,原來我不小心,就會跌倒,這很疼。

03不要虎媽也不要貓爸:且玩且成長,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我們這一代,小的時候常被教導要好好學習。但是我們似乎嚴重曲解了學習這件事,讓其變成了一種單純的應試能力。其實寬泛的來講,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甚至人的每一天都在學習,接受各種信息並且處理。

在黃靜潔看來,那些諸如故事書那樣的無用之書,恰恰是最有用的。因為教育的功利性讓人們忽視了成績以外的東西。一個人並不應該被一件事、一個標籤所定義。人自始至終都是多面的,那麼為何人生中的某一段時光就必須是單一的呢。教育應關注孩子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這並不是指孩子需要報多少個興趣班。實際上,父母在報不報,報什麼興趣班這件事上頗為糾結,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家長並沒有想清楚孩子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有時候,報班就成了一種為教育焦慮買單的心理安慰。

全方位、多角度的立體生活,其實應該貫穿於一個人的一生,這也是幸福感的源泉。然而,人們總是在某一階段放棄這種幸福的權利,假如為了孩子放棄事業的母親,為了讓孩子成才,放棄了自己的所有。而自己並不能感到幸福,那孩子又怎麼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呢。

父母應該變得更有趣一些,每天都發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將美麗的花指給孩子,由衷地發現世界的有趣,將學習的過程變得生動而有趣。在成長中體會獲得知識的快樂,享受親情的美好、獲得友誼,以更大的格局來看待世界。

當然,這一切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幫助。正所謂,父母的格局就是,你能看多遠,孩子就有多優秀額。所以說,階層上的躍遷,往往與金錢、財力無關,而是父母究竟能否和孩子一同成長,彼此互相成就為更好的自己。

寫在最後:教育不應以媽媽犧牲為條件,而應該是互相成就

年輕的黃靜潔在大學畢業後成功創建了自己的女性雜誌,她邂逅了現在的先生譚盾。在事業上升期的時候,自己的人生突然被一個小生命闖入,她懷孕了。要強的黃靜潔,一邊懷孕一邊堅持辦雜誌,卻力不從心。最終經歷了挫敗,自己辛苦創辦的雜誌被別人奪走了。

在兒子一歲的生日會上,她被兒子觸碰到了心底最柔軟的部分。開始思考人生,最終她決定放棄雜誌,用心做一個好的媽咪。

有很多人都認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像事業與陪伴總是不能兼顧一樣。

黃靜潔開始學習各種教育理念,她從一個女強人成為了一個」勤奮「的媽媽。

在不斷地實踐自己所學到教育理念的過程中,她不斷地與外界分享,並收穫了大量的粉絲。這讓她有了成就感也有了使命感。

她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一直致力於將自己多年摸索出來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推廣給更多的人。但是她的人生也並不是一直如此篤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從孩子身上頓悟了人生的真諦,在陪伴孩子給予他優質的教育,同時也收穫了自己認為值得付出的事業。

她想告訴大家的,不僅僅是她多年來的教育理念,更希望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媽媽不應為教育為由放棄自己的一切。不斷的成長這件事,幾乎可以和孩子一同來做。

因為如此,你便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孩子,也能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教育就是拼爹媽!但父母給孩子的眼見和格局,比多少資產更重要
    竇靖童從小就是在國際學校長大,16歲到美國加州伯克利音樂學業求學。,這所學校更是世界上最貴的私立寄宿學校之一,每年只提供250個入學名額。但是當年武亦姝就讀的江五小學,是主張快樂教育的公立學校(魔都最好的中小學是私立民辦)。最後以低分成績考入的蘭生復旦,但是進入初中後,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至年級前十名,尤其是化學成績非常出色。而說到武亦姝的「逆襲」,要歸功於她的家庭氛圍。她媽媽說了這麼一句話:「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
  • 愛「雞娃」的家長為何往往來自中產階級家庭,原因簡單而又現實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些家庭似乎經濟狀況都不錯,他們又大多數出自中產階級的家庭。現在的他每天把孩子送到學校之後,就開始研究怎麼訓練孩子,他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入985高校!我想,假如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每天都為了賺錢疲於奔命,那怎麼可能還有時間陪伴和教育孩子
  • 為何越來越多的家庭讓孩子就讀國際學校?
    現如今,很多中產階級的家庭也開始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讀書。根據ISC的調查研究,目前全球有1萬多所英語授課的國際學校,為超過500萬的學生服務。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國際教育服務的機構越來越多,尤其是英語教育服務,各個地區都非常容易獲得。
  • 一年學費20多萬,國際學校是否適合中產階級,還是在交智商稅?
    去年暑假期間,看到一位居住在北京的朋友發了一個朋友圈哀嚎 - 他剛剛接到兒子就讀的國際學校通知 - 新學年學費上調為27萬人民幣。國際學校,除了硬體好,最大的優勢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啟發性思維引導,教會學生思考,而不是死記硬背答案。但是國際學校是否適合中產階級,則是見仁見智了。我個人覺得國際學校最致命的短板主要有以下3項。
  • 英國私立貴族學校費用高,為何還有那麼多中國家長把孩子往裡送?
    私立學校學費高,為何這麼多人申請英國長久以來,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一直都是共存的。不管哪種教育的學費,就是一個字:貴 !不過,但凡經濟實力不錯的家庭,都偏向於私立教育。這是為啥?一起來看看吧。《泰晤士報》也報導:英國中產階級因中國富人的到來而無法負擔得起子女上私校。英國寄宿學校的學生原本大多數都是來自於英國中產階級及以上的家庭,但現在很多英國中產階級家庭已經完全被學費攔在了私校門外。
  • 國際學校迷思:我的孩子適合讀國際學校麼?
    中國只收非中國國籍學生的國際學校中國國際學校的數量非常多,形式也非常非常多樣,學費從最便宜的5萬/年到40萬/年的都有,有隻收非中國護照的,到什麼人都收的國際班。如果是工薪家庭出來的孩子,還要面對一個投資收益比的問題。非常尷尬。上國際學校其實是一種高消費至於走不走國際化,完全取決於你家庭的實力。其實你研究一下那些上國際學校的家庭真的是高消費,很多家庭非富即貴。
  • 孩子上了國際學校就「高枕無憂」,真的是這樣嗎?
    國際課程的教學,不是傳授式的,而是探究式的。 舉個例子,如果教「房屋」這一板塊的內容,公立學校的課堂裡,大多會由老師準備一大堆PPT,告訴孩子們,房屋分為哪幾類,房屋由什麼組成,房屋由什麼材料做的。講述式地介紹給孩子們聽。大概1-2節課就結束了。
  • 中產階級為何如此焦慮?
    由於中國優質教育資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這個問題就演化成是否要買學區房,以及如何買到更好的學區房的問題。第二,要將孩子有限的課外時間更加高效地分布到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上,無論是奧數、外語、國學、邏輯,還是音樂、繪畫、舞蹈、鋼琴,恨不能把孩子塑造成「經天緯地」的全才。第三,不斷地給孩子加壓,「隔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了,「朋友們」的孩子如何如何了。似乎只要孩子不努力,未來就會淪落到難以生存的地步。
  • 《父母的格局》育兒路上的必讀書籍
    《父母的格局》閱讀時間:8hs豆瓣推薦指數:8.6分在今年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聽樊登讀書裡邀請到了黃靜潔老師,短短40分鐘的分享,讓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她和她的作品《父母的格局》和《學習的格局》。《父母的格局》主要是以她的大兒子Ian和他的夥伴們為案例,記錄了一個新手媽媽20年來的成長、思考和覺悟。
  • 國際學校憑什麼這麼貴!高昂學費都花在哪了?
    通常,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是其中費用最高的,一年的學費將近三十萬;民辦國際/雙語學校居中,一學年十萬到二十萬左右,較好的國際高中更貴一些;公立學校開設的國際部或國際班相對最便宜,基本不超過十萬。通常情況下,國際學校學費受學校硬體條件和師資影響較大,如果學校斥巨資打造了過硬的校園環境,以及極其豐富的課程體驗,那麼學費自然會上漲。國際學校學費去哪了?國際學校收費高,低的學費6、7萬,高的甚至能到達40萬一年...
  • 國際學校的學費為什麼這麼貴,天價學費都花到哪了?
    國際學校的學費為什麼這麼貴,花這麼多錢到底值不值!提起國際學校,大部分家長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學費貴,燒錢多。也有不少人發出疑惑:為什麼讀國際課程的花費就會比體制內讀書多這麼多呢?其實,民辦國際學校的學費是不需要經過國家審批的,由學校定價,靠市場調節。
  • 揭秘高額學費背後的「民辦國際學校」
    ▌消費群體=高淨值人群+部分中產階級考慮到國際學校高昂的學費成本,國際學校的消費群體大多是中高收入家庭。根據CCG對北京地區的調查顯示,國際學校學生的家庭年收入在50萬以上約佔39%,家庭年收入在20~50萬約佔77%,顯然國際學校的消費群體以高淨值家庭和中產階級家庭為主。同時,新學說的調查顯示,北京地區家長可接受的國際學校學費區間在15萬元/年以上的佔比46%,在10萬元/年以上的佔比88%。
  • 中國的國際學校比新加坡貴,憑什麼?
    以往在介紹新加坡的學校時,通常會說到新加坡國際學校是所有學校裡面收費最貴的。有不少家長就誤以為新加坡的國際學校收費,就一定比國內的國際學校要貴。其實不然,國內的國際學校收費往往會更貴!鼎石高中學費37.5萬元常熟UWC學費34萬元相比之下,新加坡國際學校的最貴校每學年居然能夠便宜10萬左右。照此估算,幼兒園一路讀到高中畢業,僅學費差不多就能有百萬差額。
  • 嗯哼就讀國際學校,Jasper一年13萬學費,這才是最貴的精英教育
    陳小春和應採兒的兒子Jasper在第五季《爸爸去哪兒》刷屏後,憑藉著軟萌暖男性格、流利的英文、優良的教養人氣暴漲、圈粉無數,緊接著也讓陳小春的出場費暴漲了200多倍,而Jasper就讀的學校也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就是這所香港著名的私立國際學校——香港耀中國際學校。Jasper幼兒園學費16萬港幣,不過不用擔心,Jasper自己已經掙完了。
  • 中產家庭給孩子上哪些興趣班比較好?
    這些中產階級的孩子,幾乎都上了更好的公立學校或國際學校,在小學,舞蹈,繪畫,聲樂等方面去過很多地方,都是標準的,不能滿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因為他們的想法是不讓孩子失去。網上有一位媽媽,曾曬出孩子一周的興趣班課程表,從周一到周六,都被安排的滿滿的,只有周日才能放鬆一天,很多普通家庭的父母
  • 父母的格局越大,孩子的結局就會越好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一個在斤斤計較的家庭裡走出來的孩子很難胸懷博大,也很難在一個世俗的家庭裡發現一個清純的孩子父母最好的教育,莫過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思想方式、對待世界的態度去感染孩子。父母是複印機,孩子就是複製品,許多問題,我們要從源頭找,而不是去怪結果。」你的格局越大,孩子的結局就會越好。一個在很狹隘的家庭裡成長出來的人,人格必定不高貴。
  • 「國際觀察」民粹主義、川普與美國中產階級
    然而,民粹主義在美國卻已經成了大氣候,不但造就了川普,而且在不斷地影響該國的政治格局和民眾思維方式。民粹主義目前在美國的具體體現是反移民、反全球化的孤立主義情緒,其極端形式則為白人至上主義和新納粹主義。
  • 金邊國際學校學費每年從1840美元到19941美元不等
    在北京,國際學校收取的最低費用為每年8097美元,最高收費為每年41389美元。排名第二的是上海和深圳。上海的國際學校每年的學費在4830到38853美元之間。深圳排名第三,國際學校每年的學費在11365美元至31679美元之間。韓國首都首爾排在第四位,國際學校每年的學費在8008到30887美元之間。排名第五的是新加坡,它也是東南亞學習成本最高的城市。
  • 在上海讀國際學校
    在阿聯,根據國際教育調研機構 ISC 的統計,截止到今年五月有約 64 萬在讀國際學校學生,為全球市場之最。其中絕大以油氣領域的外國駐派公司員工子女為主,但隨著超高收入員工的回流,中端私立學校成為市場主力只是時間問題。滬上國際學校的第二種就是民辦雙語國際學校了。
  •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應該以哪一種為主
    初為父母的年輕家長,其實都不清楚教育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種基本形式。三種教育相互配合,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受學校教育的影響。孩子從10歲開始,神智未開,還沒有明辨是非的努力,就開始慢慢接觸到社會,社會教育開始影響孩子。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又該如何配合呢?以那一種教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