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全國心力衰竭日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就像人體的發動機,它將血液輸送到身體各個部分。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或終末階段,也是目前心血管疾病導致患者死亡的第一原因!
心臟走向衰竭,也就意味著生命逐漸凋亡。相對於治療來說,心衰的預防則更為重要。
11月26日「全國心力衰竭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了解心衰,遠離心衰。
心衰的存活率與癌症相仿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幾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終都會導致心力衰竭的發生,其5年存活率與癌症相仿。
過去的幾十年裡,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是逐年增加,即使對心梗的有效治療和對高血壓的良好控制,很多病人在數年後也可能逐漸走向心衰,這是我國心衰發病人數正在迅速攀升的重要原因。
心衰已成為全社會的健康大敵!
心臟就像一個「水泵」,不停地以每分鐘5~6升的輸出量把血液輸送到全身。
心力衰竭也稱心功能不全,是心血管病發展到了嚴重的階段,心臟的泵血功能衰退,就像彈性減退的「皮球」,輸出血量不能夠滿足身體代謝的需要,器官和組織中的血液也不能順利回流到心臟,這種狀態就叫作心力衰竭。
心衰死亡率與癌症相當,約20%的心衰患者在確診後1年內死亡;約50%的心衰患者確診後5年內死亡。
70歲以上老人中,每10個人可能就有一個人患有心衰。
心衰有「4 次」預防的機會
零次預防
指在沒有患任何相關疾病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包括不暴飲暴食、不攝取過多鹽分、不吸菸、多運動、控制體重、避免混亂的生活習慣。
第一次預防
如果已經由於吃得過多、動得過少導致了肥胖,且患上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就已經在向你招手了。
但此時還不算太晚,只要在得上心臟病之前,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就可以了。
減肥、降壓、控糖和降血脂,可以降低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病風險。
第二次預防
由於未能充分改善生活習慣,患上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臟疾病後,你需要注意的是預防心肌梗死的反覆發作,以免病情進展為心衰。
因為患上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的人,並非都會成為心衰患者。
高血壓患者須遵醫囑堅持服用降壓藥,穩定血壓;
曾經心肌梗死發作的患者須按時服藥、定期複查、堅持鍛鍊,同時避免過度勞累及情緒過於激動等。
第三次預防
通常來說,急性心衰多是在其他誘因下突然發作,患者會突然感覺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心源性休克。
若能在急性心衰未發作前,做好日常預防,即便已經患上心衰,也可能避免最嚴重的後果。
這一階段的關鍵是阻止病情急性惡化,必須嚴格按醫囑服藥,避免一切不利於心臟健康極有可能引起心衰發作的因素。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衰第一次發作時還有搶救成功的可能,經過住院治療後,大部分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健康」。
然而,這不是治癒,而是變成慢性心衰,一旦病情再次惡化會極為兇險。
心衰的「7 大」早期信號
1
連遛狗的力氣都沒有了
氣短和體力差是心衰常見的症狀,事實上,很多病人在活動幾分鐘後就會出現上氣不接下氣。這是由於心臟功能降低,導致流通到肌肉和組織的血液減少所致。
2
鞋不合腳了
腳和腳踝腫脹也是心衰常見的症狀。這是由於心衰和腎功能減退導致的體液積聚引起的。對於持續腫脹,或者體重莫名增加(24小時內增加1-2公斤),就需要及時就醫了。
3
感到情緒低落
心衰患者抑鬱症發病率是正常人的2~3倍!這可能主要源於患者對自身健康的憂慮所致,擔心拖累家人、朋友,另外由於巨額的治療費用,導致患者經濟壓力巨大。
4
難以入睡
研究發現,約50%的心衰患者會經歷中樞性睡眠呼吸暫停,這是一種睡眠障礙,因睡眠中大腦無法向呼吸肌發出指令而引發。這種疾病可迅速將患者從深度睡眠中喚醒,使其驚醒,這種感覺一般會在坐起幾分鐘後消失。
5
睡覺得再加個枕頭?
心衰患者躺著的時候,因為肺部有液體積聚,會感覺呼吸困難。為了緩解這種症狀,患者往往會選擇多加一個枕頭,支撐身體到一個相對垂直的位置,這樣有助於呼吸並使患者感覺舒適。
6
止不住地咳嗽
心衰常伴有持續的咳嗽和咳喘,這是肺部液體積聚造成的另一個後果。咳嗽的加劇通常是心衰加劇的表現,也是患者需要及時就醫的警示。
7
在屋裡也想戴上手套
心衰患者常會感到渾身犯冷,手腳冰涼。這是因為他們體內大多數血液都流向大腦及其它重要的器官,四肢血供相對不足。這時候可以穿上更保暖的衣服,嘗試短途行走或者進行有規律的按摩加速血液循環。
「護心」寶典
「6 個」好習慣降低心臟病風險
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如能堅持6個好習慣,可使心臟病風險降低約75%。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7萬名女性進行了長達20年的調查。
結果發現,和完全沒有好習慣的人相比,養成健康習慣的女性心臟病發作概率會降低92%,患上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也會降低66%。
即便只能養成一半好習慣,也能使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明顯降低。
不過,即便是好習慣也要分人群、掌握度。
每周運動150分鐘
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0分鐘就能有效改善心臟健康。
但對大部分人來說,一般建議每周至少堅持運動5天,每天至少30分鐘,即每周運動時間達到150分鐘。
需要提醒的是,鍛鍊應以有氧運動為主,比如慢跑、步行、騎車等,不科學的無氧運動可能起到反作用。
保證有氧運動且適量,可從4個方面判斷:
運動時心跳加快但不胸悶;
運動中不喘還能吹口哨;
運動後半小時微微出汗但不累;
運動次日不感到疲勞。
每周看電視不超7小時
久坐不動可能帶來很多種疾病,比如會使血液循環減慢,心臟工作量減少,久而久之,造成心臟機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縮、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通常,導致人們多坐少動的主要原因就是長時間使用電視、電腦等電子設備。研究發現,看電視1小時,可使心臟病死亡風險上升7%;每天看電視超過4小時的人,心臟病風險高達28%。
如再加上濃茶、咖啡或酒精等刺激性飲料的推波助瀾,更會加重心臟負擔。
吸菸,什麼時候戒都不晚
吸菸對心臟的損害是長期且頑固的,菸草中含尼古丁,可刺激心臟傳導系統,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臟負荷。
尼古丁還可刺激腎上腺釋放一種物質,增加心肌應激性,引起血管收縮,更易形成血栓,導致心肌缺氧,誘發心臟病。
研究發現,吸菸的人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是常人的3倍,女性吸菸者患心臟病概率額外增加25%。2014年,英國心臟基金會研究發現,每天僅僅吸一根煙,患心臟病風險便會增加3倍。
臨床數據顯示,在所有冠心病患者中,吸菸者較不吸菸者高3.5倍。
除自己吸菸影響健康,遭受二手菸的人也會深受其害。如每周3次,每次在別人吐出的煙霧中呆30分鐘,患心臟病的概率就會明顯增加。
每天最多喝1杯酒
美國研究發現,飲酒後10分鐘,血液中酒精濃度就會增加。過量飲酒會導致心臟肌肉力量虛弱,致使血液不規律流動。
酗酒者會受到心肌病的困擾,出現心臟肌肉鬆弛和下垂,表現為呼吸急促、心律失常、持續咳嗽等症狀。另外,過量飲酒還會使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大。
每人每天8份蔬果
通常認為,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等高纖維食物;少吃紅肉、糖類以及精白米麵等高油、高脂、高糖食品。
美國哈佛大學的調查發現,堅持高纖維飲食的女性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概率大大降低;每天增加5克纖維攝取量,就能使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概率下降近四成。
專家建議,每人每天最好攝取八九份蔬果,一份蔬菜大約是半碗熟菜,一份水果大約是一個拳頭大小。
提醒:以上建議只針對城市中日常營養攝入足量甚至過量的人。
體重指數控制在18~25
超重會加重心臟負擔,還可能導致心肌肥大,甚至引發心肌病等後果,且肥胖情況越早出現,對心臟的傷害越大。
英國國家心肺研究所曾在對1600多名男女受試者進行隨訪後得出結論,與60歲才發胖的人相比,從20多歲就開始超重的人,年老後心臟體積約增大7%,心臟血管壁的厚度也會增加,而這兩個因素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預測指標。
如體重超標情況一直得不到改善,心臟受損情況會更嚴重。成年人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應保持在18.5~24.9之間;25~29.9為超重;大於或等於30屬於肥胖。
綜合整理自:心力衰竭網、健康時報、生命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