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一朝分晚,每個媽媽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對於父母來說,能夠陪著孩子,看著他一點點的健康長大,就是最大的欣慰。
但育兒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父母儘可能地照顧到了孩子的方方面面,也還是會有遺漏的地方,尤其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這一塊,父母只能靠平時的觀察和孩子的變化來猜測。
事實上,孩子的睡覺就能反應很多問題,特別是孩子睡前的行為,就能反應出他的心理狀態,寶媽掌握這幾個信號,可最大程度上的及時安撫孩子。
1. 喜歡含著手指頭睡覺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時,吸吮需求很大,就喜歡往嘴裡塞東西咬著,在在孩子二歲之前都很正常。但如果孩子在二三歲時還有含手指的跡象,那就說明孩子缺乏安全感了。
孩子睡覺的環境都是比較安靜舒適的,很能讓人放鬆精神和情緒,表達出內心深度的真正想法。若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還喜歡含著手指頭,就說明孩子本身心理處於極度緊張和不安的狀態,他們在尋找不到外界的東西緩解這種情緒時,只能含著手指。
2. 喜歡抱著東西睡覺
缺乏安全的孩子,都是無法給自身安全感的,只能從外界的其他東西來獲取,睡覺時抱著玩偶或者被子等物品睡覺,仿佛就有人在旁邊陪著自己,孩子潛意識也不感覺到孤單了。
這種方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其實是情感轉移的依賴感和安全感缺乏的直接表現,玩偶和被子等軟弱的身體仿佛媽媽的懷抱,讓他們感覺到那種熟悉感。
3. 喜歡摸著人的身體
聽過這樣一個啼笑皆非的故事: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小女孩子在幼兒園第一天睡覺時,非吵著要摸肚子。幼兒園老師覺得這個行為很奇怪,問小女孩:「為什麼一定要摸著老師的肚子才肯睡覺呢?」孩子說:「我在家裡就摸著媽媽或奶奶的肚子睡覺的啊。」
這種情況顯然就是嚴重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孩子之所以要摸著身邊人的肚子睡覺,是因為孩子對身體的親密接觸更能感覺到安全,讓孩子不會覺得孤獨和陌生。
不管是哪一種表現,都說明了孩子的內心世界並非表現上的那麼平穩,媽媽一定要格外注意,糾正孩子的這些行為,給孩子建立的安全感。
1. 媽媽對孩子身體撫摸
相比吸吮和餵食,撫養人親密的身體撫摸對孩子形成安全感更有利於,所以媽媽在養育孩子嬰幼兒時期,要經常撫摸孩子的身體,保持與孩子肌膚的接觸。
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從媽媽的撫摸中體會到在胎兒時期的熟悉味道和感覺,自然而然地就會擺脫不安感和陌生感。
另外,媽媽接觸孩子的肌膚時,要用慈愛溫和的態度看著孩子,孩子從媽媽的眼神中自然就體會到了滿滿的愛意,內心就會感到愉悅和輕鬆,在這樣溫暖的環境下,孩子也就容易建立起安全感。
2. 不要頻繁更換撫養人
孩子出生後對他身邊的撫養人會慢慢地產生依賴感,這種感覺會讓他們覺得放鬆和愉悅,撫養人突然消失或者頻繁的更換都會破壞掉他之前建議的安全感,會讓孩子再次感受到陌生。同時,還會讓孩子有一種拋棄和不安定的恐懼感,這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很不利。
撫養人固定,有利於建立孩子的熟悉感和信任感後,從而培養安全感。
3. 平時和孩子玩一些「躲貓貓」的遊戲
玩這種遊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即使媽媽有時不在眼前,她也會在下一刻出現的。這樣的遊戲有利於讓孩子明白離開只是短暫的,消失不代表著以後就見不到了,給孩子建立充分的安全感。
父母要記住,如果有時要長時間離開孩子的身邊,一定要給孩子打招呼,不要突然地消失不見,這樣的突然消失對孩子來說很恐懼的,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4. 保持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孩子的心理也很敏感,父母之前不和諧的關係會讓家庭環境緊張又壓抑,孩子在感受到這種氣氛後,以為自己會被拋棄,就會產生緊張、恐慌和害怕的情緒,從而很難建議安全感。
父母建議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有利於孩子的身心放鬆,孩子自然也就容易建立安全感了。
孩子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時期,父母可以抓住這個時期,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此外,父母要對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信號敏感,這樣才能及時化解他們的痛苦不安,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