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2020-09-14 井晶育兒記

你家孩子在睡前有什麼必備的「儀式感」和「小怪癖」嗎?當我在朋友圈裡問寶媽們這個問題時,得到了五花八門有趣的答案:

孩子睡覺前必須要找一個小被子,哪怕是在車上睡也要找「小被被」,出門都得帶著;

孩子有一個小毛毯,有時候不開心了,他也會哭著要找他的「小毛毛」;

我家娃睡前喜歡抱著我的一件睡衣,每次睡覺必須放在臉旁邊;

很多孩子在睡前,都會習慣性的尋找特定的、溫暖的小物件。這個被賦予特殊意義的物品,有可能是一個小被子、小毛毯、棉柔的睡衣或毛絨玩具。面對孩子的這些「小怪癖」,有的家長會覺得焦慮又無奈,也有的家長會因此而自責,總覺得孩子之所以「戀物」,是自己做的不夠好。關於孩子依戀小毛毯、小被子這件事,究竟還有多少是被我們誤解的呢?

一、孩子依戀柔軟的物品≠缺乏安全感

孩子對柔軟物品的依戀現象,常常被誤認為是不健康的,代表著母親的失職,孩子安全感的缺乏。這個觀點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通過心理學家們的研究才有所改觀。

威斯康星大學的兒童心理學者理察·帕斯曼在1979年一項研究中發現:

約60%的孩子在三歲之前,對某樣玩具、毯子或奶嘴具有依戀感。

心理學家們把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稱為「軟物依戀」,研究還發現這些依戀柔軟物品的行為,和是否缺乏安全感之間,並不成正比例關係。

朋友林林從懷孕之後就全職待產,做了全職媽媽好幾年,一直陪在孩子身邊溫和的管教,戒奶也是一直堅持自己帶著睡。她的女兒,是性格非常開朗的女孩,不怕生人,喜歡說話和別人交流也很順暢。可是林林的女兒也很喜歡睡覺的時候,抱著她的「小被被」。林林說:「每次看女兒把「小被被」蹭在臉邊,模樣就像小時候吃母乳的那樣幸福滿足。」 這樣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嗎?一點也不。

與此同時,有很多被父母嚴厲苛責、強制管教的孩子,甚至是有的才幾個月就被留守的孩子,他們往往很乖很聽話,到點就睡,什麼東西也不找,難過的時候會找個角落躲起來。誰都不依戀、誰都無法信任,迴避與人接觸和互動的「乖孩子」,和那些依戀柔軟物品的孩子相比,往往更缺乏安全感。

所以說如果孩子只是在睡前存在「軟物依戀」的現象,和家人同樣親密互動,活潑開朗,並不能因此評判孩子是缺乏安全感表現。


二、從軟物依戀的起始時間,看行為背後的意義

嬰兒往往在五到九個月開始對毯子和毛絨玩具產生依賴情緒。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孩子對特定小毛毯的依戀,看似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習慣的,有很多家長會粗略的認為,是從戒母乳之後開始的。其實這種依賴通常是在孩子五到九個月之間產生,這個時間段,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有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1、走向獨立的過渡期

六到八個月,孩子的依戀階段屬於明確依戀期,當媽媽離開時會煩躁不安,要面對第一個「分離焦慮期」,開始意識到父母有時會和自己分開。所以這個時間段,也是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渡期。

媽媽不可能24小時都能及時回應孩子,為了緩解媽媽不在身邊的分離焦慮,孩子會自主選擇那些能夠提供慰藉和安撫的恆常性的溫暖事物,小被子、小毛毯、毛絨玩具,這些柔軟的物品是孩子們最常見的選擇。他們用這種積極的方法,建立自己可控的「安全基地」,形成從依戀走向獨立的過渡空間,這個過程對孩子的成長和獨立都具有重要意義。

2、手部敏感期

在孫瑞雪老師的《捕捉敏感期》一書中提及:

八、九個月的幼兒喜歡抓捏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手的活動,而是有著智能的目標。

孩子從一開始的嘗試把手放在嘴裡,發展到用一把抓的方式抓握東西,到後期熟練運用兩隻手指抓捏細小的線頭。孩子通過手探索世界,對手自由練習和使用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所以對孩子而言,這個階段允許孩子的手部自由探索非常重要。

那些在這個時間段習慣性揪、拽小毛毯的孩子,手部得到了更自由、充分的鍛鍊,他們手指操作往往更靈活,思維方式也更加細膩。


三、如何應對孩子軟物依戀的「小怪癖」?

1、一些極端情況下的依戀,需要重視和幹預

了解了這些小毛毯、小被子、毛絨玩具對孩子的成長意義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孩子依戀某一件特殊物品是正常、健康的。但是當這種依戀行為,極端到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社交、與親人的交流互動時,就意味著需要重視和幹預。

有一次宴席,我見過一個這樣的小女孩,她一直抱著個毛絨小熊24小時不離身。孩子的奶奶說,這小熊,孫女睡覺、走路都抱著不放手。小女孩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和奶奶說話也小心翼翼,只願意和毛絨玩具待在一起,和誰都不親近。後來了解到,小女孩的媽媽一直在外地工作,小女孩的奶奶脾氣也比較暴躁,稍有不順心,就會對小女孩惡語相向。小女孩挨罵了也很少哭鬧,只有奶奶要扔掉小熊時,她才會著急的大哭要小熊,回應奶奶「我錯了,我聽話……」

這種情況需要幹預的,不是幫助孩子戒除毛絨玩具,而是讓孩子的父母引起重視,修通對孩子愛與關懷。因為錯的不是孩子依戀毛絨玩具這個行為,而是父母對孩子的忽視,不當的教養方式,剝奪了孩子對家人精神和心靈的信任。

2、過渡物品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必為此感到焦慮

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一項研究表明:

孩子和安撫物之間的聯結越親密,在他們面對壓力時,就越能適應壓力。

如果家長出於一些讓孩子更早獨立的考慮,而採用一些強制性的舉措,讓孩子改掉對小被子、小毛毯的依戀,會給孩子產生難以糾正的壓力和恐懼。與此同時,孩子那些還不足以消化的情緒困擾和負面感受,也會因為缺乏穩定的抱持空間,而被隱藏、壓抑、累積。

當孩子擁有一件讓他覺得溫暖、信任,可以給他安撫的過渡性物品,就有了一個可以穩定提供平靜喜樂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自我安慰的能力,幫助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所以這些可以給孩子提供安慰的過渡性物品,也是孩子安全感的替代來源,這些過渡物品不僅不代表孩子脆弱沒有安全感、還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管理、適應壓力和獨立。

身為家長,面對孩子睡前喜歡抱著小毛毯的「小怪癖」,只要孩子平日和我們的互動良好,就不必為此感到焦心和憂慮,只要定期做好清洗工作,把持孩子心愛的小物品的乾淨衛生就好。相信這個孩子自主選擇的小物品,會成為孩子成年以後,不管他何時想起,都是最溫暖的回憶之一。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阻止孩子擁有這樣一個溫暖的存在,不是嗎?


  • 感謝您的閱讀和分享,關注

共同記錄育兒所思,做成長型父母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抱著指定小毛毯,就是「小怪癖」?不,孩子正在走向獨立
    文丨小兔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閨蜜發現孩子身上多了個「小怪癖」,小傢伙睡覺的時候手裡一定要拿著一條小毛毯。近來天氣比較熱,可是孩子仍然不允許媽媽把小毯子收起來。閨蜜覺得很奇怪「這條毯子看起來很普通啊!為什麼孩子會如此偏愛呢?」
  • 孩子太「戀物」,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其實孩子的心理發展和生理髮育都具有階段性,如果孩子的戀物情節並不嚴重,並沒有嚴重影響到社交,其實家長也不用過度擔心,順其自然好了。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賴母親」轉變為「完全獨立」這一過渡期所產生的一種正常行為。這一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做「過渡性客體」。
  • 孩子睡前這些小動作,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家長要及時彌補
    導讀:孩子睡前這些小動作,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家長要及時彌補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睡前這些小動作,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家長要及時彌補!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睡前有這3種的動作,是缺乏安全感的信號,寶媽別不在意
    ,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信號:1.這種方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其實是情感轉移的依賴感和安全感缺乏的直接表現,玩偶和被子等軟弱的身體仿佛媽媽的懷抱,讓他們感覺到那種熟悉感。這種情況顯然就是嚴重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孩子之所以要摸著身邊人的肚子睡覺,是因為孩子對身體的親密接觸更能感覺到安全,讓孩子不會覺得孤獨和陌生。
  • 孩子如果在睡前有這三個小動作,家長要制止,別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文/曉梅媽媽聊育兒寶寶在童年時期是很需要媽媽的陪伴與呵護的,小的時候寶寶的心靈會比較脆弱,在一些事情上會極度缺乏安全感,但是寶寶如果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會怎麼表達出來呢?其實父母只需要多關注寶寶的日常行為,與玩伴之間的交流相處,還有對一些事情的反應就會看得出來,寶寶在童年的時候如果內心比較積極開朗,陽光向上就會有個快樂的童年,相反,如果缺乏安全感的寶寶,就會在心裏面不願意與別人溝通,慢慢就會比較自卑和自閉。
  • 孩子睡前有這三個小動作,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家長要及時幹預
    童年時期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階段,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更易養成自信、樂觀、熱情等性格,生活幸福指數比較高;相反,如果孩子在童年沒有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那他就更易養成自卑、敏感、不信任他人的性格,幸福指數比較低。那家長要如何看出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呢?其實從孩子睡前的一些小細節就能觀察出來。入如果你家孩子睡前有這些小動作,那就說明他內心缺乏安全感,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了!
  • 寶寶膽小怕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建議媽媽這樣給孩子安全感
    其實,鄰居媽媽的表現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的建立可以說對一個人一生的工作、生活、心理健康、幸福指數都會有影響。我們現在看新聞,很多留守兒童希望爸爸媽媽不要走,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其實就會使他們缺乏安全感。還有一些父母雖然常常陪在他們身邊,但孩子總在遲疑爸爸媽媽到底愛不愛我?為什麼媽媽愛我,還總是衝我發脾氣?
  • 孩子無端愛哭 多半缺乏安全感
    孩子無端愛哭 多半缺乏安全感 有些小孩子特別喜歡哭,早上起來看不到媽媽哭;出去玩,人太多哭;親戚朋友想抱他,他也哭。有些人以為,這是太溺愛孩子的結果,其實不然,孩子總是莫名地哭,其實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那麼孩子缺乏安全感有什麼表現呢?又該如何幫助孩子營造滿滿的安全感呢?
  • 孩子總摸著媽媽的胸入睡,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媽媽別不當回事
    安全感不僅可以讓孩子身心放鬆愉悅,還可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小劉總是抱怨孩子太粘人,不僅白天像只小猴子一樣,喜歡時不時的掛在媽媽的身上,到了晚上睡覺時,孩子更是對小劉寸步不離,幾乎要粘到媽媽身上。其實很多的媽媽都反應自己的娃也存在和小劉家孩子一樣的情況,讓媽媽們很是著急,又不知所措。然而,孩子的這一舉動正是缺乏安全感的有力證明,需要媽媽們引起注意。擁有安全感,不僅可以讓孩子輕鬆安穩的入睡,還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勇敢,變得堅強樂觀。而很多孩子不管是受到外界因素,還是父母撫養過程中形成的原因,以及自身性格導致,都會存在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寶寶睡前三個煩人表現,家長別覺得煩,這樣的孩子或許更有安全感
    其實寶寶睡前三個煩人表現,家長別覺得煩,這樣的孩子或許更有安全感27歲的麗麗就是一個新手媽媽,她的寶寶已經兩歲了,自從寶寶出生以後她幾乎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她既嘗到了初為人母的喜悅,但同時寶寶有時候的一些行為也會讓他感到特別費解。
  • 心理學家: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可能有一個「受害者思維」的母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安全感」這個詞如今被很多人掛在嘴邊,但往往提及它的人都非常缺乏安全感。就像意識到健康很重要的人,通常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安全感」究竟是什麼?也就是說,缺乏安全感的人總覺得自己處在不安全、不穩定、時刻面臨危險的狀態,他們常常不知道如何和這個世界相處。比如我隔壁的一對母女,她們有將近10年沒有拉開過自家的灰色窗簾,可見她們對外界有多防備,內心又有多恐懼。這對母女,母親曾是下鄉的知青,女兒三十多歲了,是名瑜伽教練。
  •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麼辦?父母做好這3點,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常常會描述到自己對於外界事物的感受。在這之中,安全感就是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或許爸爸媽媽無法理解這種感情,但確實他又在人生活之中無形存在。一些兒童教育專家也表示:安全感對於孩子本身的成長較為關鍵。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注意安全感的培養,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
  • 怎麼都丟不掉的毛絨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為背後的小心思您知道嗎
    他們對依戀的物品,往往是撫摸、咬、玩弄甚至是撕毀,通過這些行為來達到心理上的快感。物品可以不一樣,對物品的處理方式也可以不一樣,但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快感的目的是一樣的。而戀物呢,更多的是對某個特定物品的特殊依戀,比如上面開心爸爸說過的小毛毯啊,小玩具啊等等。一旦與這些物品分開的話,孩子就會出現哭鬧或者急躁的表現。
  • 若孩子出現這種「特殊行為」,家長要重視,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表現
    (二)每個孩子的行為方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糾正表面的行為不如了解背後的心理。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喜歡抱著枕頭或者布娃娃睡覺是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表現,有可能小時候受過一次較大的情緒波動或者心理創傷。★孩子心裡缺乏安全感心理學家佛羅伊德認為,孩子成年以後表現出的種種與幼年時期遭受的創傷與傷害有很大關聯。相關研究發現,早期依戀對孩子的影響是有持續性的。
  • 摸耳垂、依戀小毯子?孩子睡前這「怪癖」,反映了孩子是什麼性格
    導讀:摸耳垂、依戀小毯子?孩子睡前這「怪癖」,反映了孩子是什麼性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摸耳垂、依戀小毯子?孩子睡前這「怪癖」,反映了孩子是什麼性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缺乏安全感,是病嗎?
    就像缺乏維生素在身體上會有多種表現一樣,現代人不僅僅把焦慮、患得患失、悲觀與缺乏安全感相聯繫,似乎一切的負面行為、情緒和性格都可以用「缺乏安全感」來解釋: 孩子黏父母是缺乏安全感,但和父母不親近也是缺乏安全感; 女性依賴男人被看成是沒有安全感,但遠離男人也是缺乏安全感;
  • 寶寶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寶寶缺乏安全感的原因2020-12-03 18:03:58出處:PCbaby作者:佚名那麼,寶寶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有哪些?@視覺中國  家長不要看寶寶年紀小,其實寶寶也會焦慮、發脾氣的。因為寶寶還小,容易受到驚嚇,心理就會形成陰影。當寶寶脾氣暴躁的時候,做家長的只會批評寶寶膽子小、害羞、不敢表現自己,這也會導致寶寶缺乏安全感。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多鼓勵孩子,多跟孩子互動,建立孩子的自信。
  • 如何與孩子分房睡?不同年齡的聰明做法
    因為1歲內,常常是寶寶與母親建立安全感的關鍵階段。而強迫安全感不足的寶寶自己睡,只會讓寶寶的安全感更貧瘠。常見地,很多不以為然的媽媽說:「寶寶哭久了,就會自己睡了」。的確如此,寶寶哭多了,也就習慣了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可是與此同時出現的,是他們自我孤立的內心,就像斯皮茨紀錄片中孤兒院的那些寶寶。
  • 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樣的愛?
    不哭才怪呢。然而,像這位媽媽一樣的父母並不在少數。他們用語言暴力剝奪著孩子年幼時的安全感。仔細想想,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常常聽到:你怎麼這麼笨呢?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你別再哭了,煩死了!我說了不行就是不行!父母的這些話會讓孩子感到害怕、 自責,會變得沒有安全感。
  • 寶寶愛哭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寶媽巧用3招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初入人世,遇見任何不高興的事情都免不了一番痛哭流涕。寶寶都是喜歡哭的,但是總有一些寶寶淚腺似乎更加發達,比平常的孩子更加多愁善感,更喜歡哭。孩子會哭是正常現象,但是喜歡哭也有可能是一種安全感缺乏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