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孩子出現這種「特殊行為」,家長要重視,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表現

2020-12-18 穎媽談育兒

文|穎媽談育兒,關注了解更多。

孩子就像一本書,父母需要不斷進修才能讀懂。

(一)

很多時候,孩子的很多行為,常常令父母感到疑惑。如果家長只是採取責備或打罵這種粗暴而又簡單的模式,可能還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男孩多多今年已經5歲了,但他有一個奇怪的「癖好」——喜歡抱著小枕頭睡覺。對他的那個小枕頭,多多是「情有獨鍾」,即便是炎熱的夏天,媽媽覺得很熱,想要拿開,他死活不肯,弄得每次睡覺時都滿頭大汗。

從兩歲開始,他不抱著它就無法入睡,有時夜間醒來,發現娃娃不在身邊,就哭著嚷著滿床尋找,找到了,非要緊緊抱住才肯再次入睡。

有一次媽媽等著他睡下了想要給他洗一洗,結果半夜醒來多多發現小枕頭不見了,就大哭起來,非要媽媽把溼的拿過來

多多媽媽只好帶他去看醫生,根據媽媽的描述,醫生判斷孩子有戀物癖傾向,主要是成長中缺乏安全感,以及環境變動造成的心理創傷。

原來,多多爸媽平時工作都很忙,夫妻是雙職工。多多爸爸經常出差,而媽媽每次回家都已經十一點多鐘。多多兩歲時被送回老家,直到讀幼兒園的時候才回到父母身邊,但即便這樣,跟爸媽真正相處的時間也是很少。如此看來,也是事有起因。

(二)

每個孩子的行為方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糾正表面的行為不如了解背後的心理。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喜歡抱著枕頭或者布娃娃睡覺是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表現,有可能小時候受過一次較大的情緒波動或者心理創傷。

★孩子心裡缺乏安全感

心理學家佛羅伊德認為,孩子成年以後表現出的種種與幼年時期遭受的創傷與傷害有很大關聯。

相關研究發現,早期依戀對孩子的影響是有持續性的。同時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是一種動態發展的關係,如果施加有效的、積極的影響,嬰兒時期形成的依戀關係也可能發生改變。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夠

每個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一路需要父母的關愛和照顧,沒有父母孩子將無法生存下去。也是在這種養護環境中,孩子對父母產生了依賴,當父母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孩子,給予足夠關愛,就會產生心理落差。

或者孩子在某些時刻需要父母的幫助,而你沒有及時出現,孩子對周圍的環境無法產生安全感,自然不敢探索。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提到,當孩子希望在得到父母關懷的情況而不得,就會開始尋找其他代替物獲得缺失的安全感。

枕頭或者布娃娃有柔軟的觸感,像媽媽的懷抱,而且時常伴隨著孩子,非常親密。孩子喜歡抱著枕頭或者布娃娃睡覺,就是一種渴望得到關愛的表現,是其心理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的一種特殊行為。

(三)

所以,如果孩子出現喜歡抱枕頭或娃娃睡覺的行為,家長要認識到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此時就要注意,無論多忙都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愛他、關心他的,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給予孩子充分關愛

畢淑敏曾說過:好的關係,像是一罐新鮮的牛奶,芳香醇厚極富營養,可以滋養生命從幼小走向壯健。

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從小的養育行為造成的。

父母給孩子的安全感以及跟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都是他發展獨立性、適應新環境的基礎。

多多從小的教養環境有過變動,加之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導致他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他物上,就是沒有對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戀,沒有充分的信任感。

打造舒適睡眠環境

環境對睡眠質量的影響也是挺大的。除了保證溫度適宜,對於居所是否安靜,是否有氣味等也有要求。家長務必給孩子提供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

孩子大了,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分床睡,建議家長循序漸進,可以先給孩子安排一個小床放在大床旁邊,讓孩子慢慢接受睡在自己的小床上,等寶寶習慣了再將寶寶小床移到另一個房間。

可以給寶寶的小床鋪上他喜歡的床單,放上喜歡的玩偶,還可以給周圍做一些裝飾。當寶寶喜歡自己的睡眠環境,有助於寶寶減少依賴更踏實入睡。

做好睡前安撫

即便孩子已經獨立睡覺了,也要孩子做好睡前安撫工作。爭取在寶寶入睡前陪孩子聊聊天,給他講個故事,或者一起聽一段音樂,讓孩子知道:你是在乎她的,愛他的,讓孩子帶著滿足感和幸福感入睡。

穎媽寄語: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戀物癖」,無需在這件事情上死磕,批評打罵孩子,而是要在其他方面做好準備,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多抽空陪陪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信賴和支持。

當孩子有一個紮實的後方,知道父母是無條件愛他的,自然也就能慢慢跨出獨立的那一步。

-END--

我是穎媽,一孩媽,育兒達人,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平臺優質創作者。喜文字,樂分享,我手寫我心,歡迎關注、轉發、收藏、評論。

相關焦點

  • 若孩子有這6種行為表現,說明他可能缺乏安全感,父母應引起重視
    所以在孩子的精神教育上,要多花點心思,留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如果家長連滿足孩子的安全感都做不到,那麼這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導致性格發育不健全,降低幸福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能幫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這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密切。
  • 以下類型的孩子乖巧懂事,卻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應重視
    我這時候才意識到,孩子的一系列行為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倘若一直如此,對孩子的將來沒好處,家長應該重視。今天就來為大家總結一下,孩子的這些表現都代表缺乏安全感,一起看一下吧。——太宰治《人間失格》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也準確形容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遭遇什麼。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感培養不重視,認為安全感是自己給的,等到孩子長大後就好了。卻從沒想過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難成長為理想的大人,只因他們一生都在為童年的不安全感埋單。說白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很難成功的。
  •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這5個表現,家長不重視,後悔都來不及
    所以提醒家長們,一定要特別注意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如果孩子經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2、害怕陌生環境和人如果2歲以後的孩子一見到生人,就躲到家長的身後,並且一直拽著你;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也不敢上前要;不敢跟別人打招呼等等現象,說明孩子是極度認生膽小的,屬於極度缺乏安全感。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抽時間多陪陪孩子,給孩子足夠關愛。
  • 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說明他可能缺乏安全感了,很多家長都忽視了
    文 | 朗朗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孩子在剛來到這個世界時,對許多事物的認知能力都是很弱的,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多加注意孩子的一些舉動,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嚴重一些還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往後的成長。
  • 孩子睡覺前有這三個行為,說明缺乏安全感,家長要重視
    如果孩子睡覺前經常有這三個小動作,那說明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家長要重視起來,並且及時幹預了。01、開燈睡覺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其實是不怕黑的,因為胎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已經習慣了黑暗,但隨著孩子的出生長大,慢慢習慣了白晝和黑夜,孩子習慣了白天視線好,夜晚視線弱。如果孩子睡覺時一定要開燈,可能是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或者內心害怕黑暗,那麼家長就需要多留意了。
  • 孩子的這三種表現,證明「缺乏安全感」,家長們要給予保護
    本來以為是孩子比較小、怕羞,所以不愛說話。以為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況會有所好轉。這時候家長才發現事態嚴重,其實孩子不是怕羞,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外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行為學家做過一個實驗,通過營造外部環境來模擬孩子的生活條件,以安全感的諸多要素為變量,去監測孩子們的行為變化。
  • #家長必看,孩子有這種行為,家長一定要特別重視
    作為家長的我們,很多時候因為孩子在成長中有些特別的怪癖行為,讓我們的生活感到很苦惱,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在一定時期,也就是4-6歲時,會有一個奇怪的愛好,咬著被子睡覺,抱著布娃娃,摸耳朵等怪癖的行為,很多家長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孩子在這個年齡會有這種行為呢?是不是每個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都會有這種行為呢?
  • 寶寶睡覺出現這3個動作,家長要注意了,是極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寶寶睡覺出現這3個動作,家長要注意了,是極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幸運的人一生都會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童年時期也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時期。
  • 寶寶睡覺出現這3個動作,家長要注意了,是極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寶寶睡覺出現這3個動作,家長要注意了,是極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34;,童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童年時期也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寶寶在睡覺的時候出現以下3個動作家長就要注意了:1、喜歡蜷縮著身子睡覺,這其實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孩子有這幾種表現的時候,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家長要注意
    愛發脾氣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愛發脾氣是個壞習慣,所以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只會一味地責怪,卻不會究其原因。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孩子愛發脾氣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這是由於可能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受到過驚嚇,心理上產生了陰影,所以遇到事情時,就會不自覺的亂發脾氣。
  • 寶寶缺乏安全感影響心理髮育,當孩子有這4個不安表現時,要重視
    根據寶寶的表現,我告訴妹妹,寶寶愛哭鬧,主要是由缺乏安全感導致的。當寶寶哭、餓或者身體不舒適時,父母是否及時出現是他(她)對這個世界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礎,有利於寶寶形成積極的心理特徵。寶寶出生的第一年,是他剛開始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只有當他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愛撫和熱情的關懷,孩子才會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果寶寶在這個階段,經常得不到父母的悉心照顧和愛撫,寶寶就會容易缺乏安全感。
  • 如果孩子喜歡這種顏色,很有可能缺乏安全感,千萬重視
    遠古時期的人類還無法辨別藍色,隨著自然界演化,智力水平提高, 對色彩的辨別也更加敏銳,這種比其他動物水平更高的能力常常被我們忽視。本文將從兒童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對色彩的喜好與厭惡,與其性格、行為、偏好之間的關係。
  • 孩子太依賴父母,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前兆,家長要早了解
    孩子缺乏安全感,具體有哪些表現呢?一、孩子出現這3種表現,多半是「缺乏安全感」1、社交恐懼這些孩子大多沉默寡言、敏感多疑,他們經常形單影隻,不願與身邊的小夥伴玩耍,他們害怕與陌生人接觸,對身邊的人缺乏信任,很難與他人建立起親近的關係,他們不願置身陌生環境,很難融入新環境。
  • 孩子乖巧安靜不見得對孩子好,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家長要重視
    上個星期小劉把他的兒子小天送到我家給我照顧,說是孩子最近沒有人帶,需要麻煩一下我。小天確實比較好帶,一點也不挑食,也是比較安靜。但是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小天就有點害怕了。手裡一直要拿著東西才能睡覺,這其實孩子缺乏安全感的現象,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比較乖巧就認為孩子心理健康,但是缺乏了這個年紀的活潑,長時間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 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很有可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導致的
    有孩子的爸爸媽媽都知道,在孩子語言能力沒有形成之前。很多時候孩子表達情感的途徑,是通過肢體語言或者眼神去表達的。那麼怎麼去分析孩子要表達的意思呢?所以說,如果寶寶出現哭鬧的情況,不一定是寶寶一定生病了。其實還有可能是因為寶寶餓啦。有個別的寶寶也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世界。可能這樣哭鬧,會讓寶寶有一種安全感。所以說,我要出現哭鬧的情況不一定就是壞事,其實還很有可能是寶寶在向您表達他自己的內心的想法。
  • 若孩子突然喜歡這種顏色,很可能心理出了問題,父母要引起重視
    孩子對於顏色無意識地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反映出他們的性格特徵的。孩子喜歡這個顏色,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千萬別忽視小妍和老公因為平時工作忙,所以很少陪伴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在帶著她。但是,因為這次疫情的原因,小妍就準備將自己原來攢的假期現在一起休了,好好陪伴一下孩子,也彌補一下自己對孩子的虧欠。
  • 心理專家:偏愛這種顏色的孩子,多半缺乏安全感,父母要重視了
    同理,爸媽們也可以通過留心日常生活中孩子一些小習慣,注意孩子的一些動向,就能大致明白孩子內心所想。孩子偏愛這種顏色,多半缺乏安全感,心理學家直言,父母別不在意汪女士和丈夫離婚後,因為女兒還小,就判給了汪女士撫養。熬過了前幾年,汪女士如今薪資足夠母女二人活得輕鬆,但女兒自從上初中後,問題卻層出不窮,令汪女士非常頭痛。
  • 缺乏安全感是孩子成長的隱患,家長應注意孩子有沒有這樣的行為
    兒童的安全感,更多的源於母親。母親的行為舉止,對孩子需求的反應能力。都是給兒童孩子安全感的必要條件。如果一個孩子缺乏安全感,那麼他將會認為自己不是可愛的、不是被愛的、找不到存在的價值、遇到困難不會迎難而上、不相信自己、做什麼事情不太積極,畏首畏尾!兒童缺乏安全感,不只存在於外在形式上表現,更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壓力。
  • 孩子交不到朋友,其實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家長可以這樣做
    雖然是男孩,但是同事家的小朋友一點都不調皮,甚至表現的有些畏畏縮縮。正是因為這樣,孩子在學校沒有什麼朋友,老師希望同事能夠重視小朋友的情況,因為孩子這樣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其實,不少孩子在小時候都會出現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但卻被家長忽略,如果家長不能及時、正確的引導孩子,長大之後的他們很可能會出現自閉的情況
  • 孩子缺乏安全感?看看有沒有這四種表現?
    可寶寶卻不聽話,鬧著也要跟著我去。這時候,公婆都說我,去就悄悄去,別讓她知道。想到上周天,我要去海口上班,孩子哭著要媽媽,可公公硬是騙她去買糖,我也沒來得及告訴寶寶,可能接下來一周只能視頻看媽媽了。或者平時做什麼事,公婆怕寶寶哭鬧,一不會告訴寶寶,二也不會讓寶寶當面看我到離開,怕寶寶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