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穎媽談育兒,關注了解更多。
孩子就像一本書,父母需要不斷進修才能讀懂。
(一)
很多時候,孩子的很多行為,常常令父母感到疑惑。如果家長只是採取責備或打罵這種粗暴而又簡單的模式,可能還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男孩多多今年已經5歲了,但他有一個奇怪的「癖好」——喜歡抱著小枕頭睡覺。對他的那個小枕頭,多多是「情有獨鍾」,即便是炎熱的夏天,媽媽覺得很熱,想要拿開,他死活不肯,弄得每次睡覺時都滿頭大汗。
從兩歲開始,他不抱著它就無法入睡,有時夜間醒來,發現娃娃不在身邊,就哭著嚷著滿床尋找,找到了,非要緊緊抱住才肯再次入睡。
有一次媽媽等著他睡下了想要給他洗一洗,結果半夜醒來多多發現小枕頭不見了,就大哭起來,非要媽媽把溼的拿過來。
多多媽媽只好帶他去看醫生,根據媽媽的描述,醫生判斷孩子有戀物癖傾向,主要是成長中缺乏安全感,以及環境變動造成的心理創傷。
原來,多多爸媽平時工作都很忙,夫妻是雙職工。多多爸爸經常出差,而媽媽每次回家都已經十一點多鐘。多多兩歲時被送回老家,直到讀幼兒園的時候才回到父母身邊,但即便這樣,跟爸媽真正相處的時間也是很少。如此看來,也是事有起因。
(二)
每個孩子的行為方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糾正表面的行為不如了解背後的心理。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喜歡抱著枕頭或者布娃娃睡覺是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表現,有可能小時候受過一次較大的情緒波動或者心理創傷。
★孩子心裡缺乏安全感
心理學家佛羅伊德認為,孩子成年以後表現出的種種與幼年時期遭受的創傷與傷害有很大關聯。
相關研究發現,早期依戀對孩子的影響是有持續性的。同時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是一種動態發展的關係,如果施加有效的、積極的影響,嬰兒時期形成的依戀關係也可能發生改變。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夠
每個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一路需要父母的關愛和照顧,沒有父母孩子將無法生存下去。也是在這種養護環境中,孩子對父母產生了依賴,當父母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孩子,給予足夠關愛,就會產生心理落差。
或者孩子在某些時刻需要父母的幫助,而你沒有及時出現,孩子對周圍的環境無法產生安全感,自然不敢探索。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提到,當孩子希望在得到父母關懷的情況而不得,就會開始尋找其他代替物獲得缺失的安全感。
枕頭或者布娃娃有柔軟的觸感,像媽媽的懷抱,而且時常伴隨著孩子,非常親密。孩子喜歡抱著枕頭或者布娃娃睡覺,就是一種渴望得到關愛的表現,是其心理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的一種特殊行為。
(三)
所以,如果孩子出現喜歡抱枕頭或娃娃睡覺的行為,家長要認識到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此時就要注意,無論多忙都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愛他、關心他的,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給予孩子充分關愛
畢淑敏曾說過:好的關係,像是一罐新鮮的牛奶,芳香醇厚極富營養,可以滋養生命從幼小走向壯健。
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從小的養育行為造成的。
父母給孩子的安全感以及跟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都是他發展獨立性、適應新環境的基礎。
多多從小的教養環境有過變動,加之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導致他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他物上,就是沒有對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戀,沒有充分的信任感。
打造舒適睡眠環境
環境對睡眠質量的影響也是挺大的。除了保證溫度適宜,對於居所是否安靜,是否有氣味等也有要求。家長務必給孩子提供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
孩子大了,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分床睡,建議家長循序漸進,可以先給孩子安排一個小床放在大床旁邊,讓孩子慢慢接受睡在自己的小床上,等寶寶習慣了再將寶寶小床移到另一個房間。
可以給寶寶的小床鋪上他喜歡的床單,放上喜歡的玩偶,還可以給周圍做一些裝飾。當寶寶喜歡自己的睡眠環境,有助於寶寶減少依賴更踏實入睡。
做好睡前安撫
即便孩子已經獨立睡覺了,也要孩子做好睡前安撫工作。爭取在寶寶入睡前陪孩子聊聊天,給他講個故事,或者一起聽一段音樂,讓孩子知道:你是在乎她的,愛他的,讓孩子帶著滿足感和幸福感入睡。
穎媽寄語: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戀物癖」,無需在這件事情上死磕,批評打罵孩子,而是要在其他方面做好準備,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多抽空陪陪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信賴和支持。
當孩子有一個紮實的後方,知道父母是無條件愛他的,自然也就能慢慢跨出獨立的那一步。
-END--
我是穎媽,一孩媽,育兒達人,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平臺優質創作者。喜文字,樂分享,我手寫我心,歡迎關注、轉發、收藏、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