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
給兒童最好的安全感就是「孩子怕黑,而父母是光」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會說自己孩子膽小怕生,不愛說話。本來以為是孩子比較小、怕羞,所以不愛說話。以為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況會有所好轉。
漸漸的家長們會發現孩子的「害羞」情況並沒有好轉,上了小學還是不愛說話,連老師都反饋了這些問題。這時候家長才發現事態嚴重,其實孩子不是怕羞,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
外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行為學家做過一個實驗,通過營造外部環境來模擬孩子的生活條件,以安全感的諸多要素為變量,去監測孩子們的行為變化。後來發現,在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的條件下,日常生活受到了負面影響。
如何給孩子安全感,是我們需要重視的。爸媽們要及時觀察孩子的這幾種表現,給孩子十足的安全感。
第一種:經常害怕與人接觸、交流,牴觸陌生環境
我們經常說的「社交恐懼症」,很可能會發生在孩子身上。有的孩子不喜歡跟人相處,別的孩子都喜歡跟同齡人玩,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卻總喜歡一個人。
因為孩子不信任自己的玩伴,充滿了陌生感。還有的孩子不愛上學,並不是因為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而是覺得自己在學校會處在不安全的環境中,所以拒絕上學。尤其是在陌生的環境中時,孩子會格外牴觸,這都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第二種:太過於依賴父母,短暫離開都不行
有的孩子特別依賴父母,短暫分離都會大哭大鬧。這種場面,在幼兒園門口最為常見。孩子拉著爸媽的手,死活都不去幼兒園,嘴裡還喊著不想跟爸爸媽媽分開。
這也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很多家長都會為此頭疼,還以為孩子是在撒嬌不願意上幼兒園,其實孩子只是太過於依賴父母,不能接受分離。
第三種:用兇狠的外表掩飾脆弱內心
有一部分孩子,看起來很兇,不願意跟別人平心靜氣地相處和交流,有時候甚至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看起來生人勿進,其實是在掩飾內心的脆弱。
他們往往生活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環境裡,父母總是吵架,甚至可能會出現家暴,所以導致了孩子的心理變化和行為變化,這也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原因一:孩子沒有安全感,是受生活環境的影響
有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比較封閉的環境裡,接觸的人大多是家人和同學,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變得敏感多疑,不敢和陌生人說話。如果在開放的環境中生活,孩子就會比較開朗外向。
原因二:孩子沒有安全感,是受家長的影響
很多孩子在問家長自己是哪裡來的時候,家長會說是撿來的。當孩子不乖的時候,有的家長會說找警察叔叔抓走你,這樣的言論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會更加地過分依賴父母。
還有一類家長,會著急把孩子往外推。當遇見陌生人的時候,家長讓孩子去叫叔叔阿姨,在還沒有認識的情況下,就開始逼迫孩子跟陌生人親近,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反感。
在孩子剛接觸某一類新鮮事物的時候,很多家長會不分孩子的喜好,直接把東西推給孩子。比如公園裡的一些建築或小動物,孩子明明很害怕,還得被迫跟他們接觸,這會產生反面效果。
★父母經常吵架,甚至出現家庭暴力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會讓孩子非常害怕。覺得父母關係不好,讓自己沒有安全感。所以,製造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是十分必要的。
★父母的忽視,讓孩子有苦難言
雖然現在校園暴力很少了,但是不代表百分百杜絕。如果孩子在外面受到了委屈和欺負,家長不去理會的話,就讓孩子有苦難言,越來越自卑內向,更容易受欺負,這是一個惡循環。
★父母言語恐嚇,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孩子總有不聽話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家長沒有教導,反而是用言語恐嚇甚至體罰孩子,會造成反效果,讓孩子覺得很沒有安全感,甚至對家庭產生厭惡。
★父母總說家裡沒錢,讓孩子自卑
小時候孩子買玩具,長大了孩子買文具,這些都是在正常不過的消費了。很多家長怕孩子花錢大手大腳,會把家裡沒錢掛在嘴邊。一來二去,讓孩子即使有正常需求也不敢提,孩子會更加自卑內向。
◆營造和睦家庭環境,多多陪伴孩子。別讓孩子生活在不安的環境中,更要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陪他玩玩遊戲,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
◆讓孩子說出不安的理由,加強溝通。想要給孩子安全感,就要時刻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進行平等有效的溝通,也是給孩子安全感的方法。
◆包容孩子,允許孩子的脆弱。孩子難免犯錯,家長們要細心教導,而不是責罰和懲罰。在孩子脆弱的時候,最是需要父母疼愛,家長們要抓住機會,好好安撫孩子。
別讓孩子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裡成長,家長們要給孩子創造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把最好的愛留給我們的寶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