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資深的對外漢語教師,在美國某高校擔任中文教師多年,總結了一套自己的經驗。讓我們帶著對這份新興職業的探知欲,一起往下看吧!
聽過很多對對外漢語這個行業的誤解,比方說:
會說中文就行了,還用學對外漢語教學法嗎?
對外漢語不就是陪外國人聊天嗎?
讓外國人知道我們的文化不就行了?
你是對外漢語老師?那你英文一定不錯。
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懂英文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更清楚地去判斷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可以更好地糾錯或者減少他們的母語負遷移。但是只有英文遠遠不夠的,畢竟我們要讓學生把中文說出來。而且中文中很多近義詞,很難用英文直接解釋清楚(比如:經驗、經歷、體驗、體會,都可以用experience來表示)。最好的辦法是用中文的例子把語言點給學生解釋清楚,再給合適的例子讓學生準確地使用。
那麼,是不是會說漢語就能去教漢語?那可不一定。舉一個小例子,有一個語法:「有的是」。一些老師提問的句子是「你的書多嗎?」「昨天的作業多嗎?」學生回答:「我的書有的是」,「昨天的作業有的是」。這很明顯是錯誤的句子,但學生出錯恐怕是老師的問題造成的。
其實「有的是」暗含「不缺少,不用擔心」的意思,因此提問者應該有一個假設是「擔心對方缺少什麼」。比如跟別人借筆,你對TA說:「我想跟你借一支筆,我借走你的筆,你還有筆用嗎?」對方可以回答:「有的是,隨便拿!」這個需要「語用」的訓練,不僅要理解語法的意思,還需要知道語言點暗含的意思。
了解詞出現的語境非常重要。一個外國人可以說很流利的漢語,但是他的詞可能用得不太得體,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時特別注意設計合適的語言使用環境。還有通過學習語言習得,我們可以了解外國人學習語言的不同途徑和方式,如果能有所了解,在教學設計中可以有的放矢。
除了懂英文、了解語用,對外漢語老師還需要哪些素養?主要有七個方面。
第一,漢語發音要標準;
第二,要有很好的語感,學生一個句子出來,老師要能馬上判斷是否正確,如果不對,應該如何修改。要清楚一個語言點最典型的用法是什麼,近義詞之間有什麼細微的差別;
第三,清楚地解釋語言點。一個很簡單的詞,我們生活中都會說,但在外國人眼裡這是陌生的,我們得能用中文(或者英文:針對低年級學生)把它的使用情況說清楚;
第四,創設有效的語言環境。引導學生使用語法,在自然地交流和討論中,教會學生自然地使用中文;
第五,我們必須要了解學生的語言、文化背景和他所在國家的文化知識;
第六,為了讓話題更豐富,老師需要有良好的知識儲備。特別是當教學對象是高水平的中文學習者時,由於他們所學的內容更專業,更需要老師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關注時事,了解學生感興趣、關注的事情;
第七,交流能力很重要,這包括能不能和學生順暢地交流,有沒有幽默感,能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起學生的興趣。
怎麼樣具備這些素養?
首先,紮實的基本功極其重要;
其次,老師這個職業非常需要經驗的積累,對外漢語老師也不例外。經驗一方面來自自己的教學實踐,另一方面也來自和其他老師的交流。關於拓寬知識面。
對外漢語教學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只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積累更多的知識和經驗、積極與學生交流,一定能成為受學生喜愛的漢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