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
■人不可無夢。在這裡,不妨改一下古人的名句:「設若落拓邯鄲道,可與先生借枕頭。」要尋夢,到邯鄲。想做好夢,更要到邯鄲。邯鄲,不愧是現代「夢都」。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長廊裡,有一種奇觀,或說是一個謎:有關邯鄲的成語格外多。《史記》裡記載,邯鄲的成語典故多達百餘條。《中國成語大辭典》共收錄成語18000多條,其中,屬於邯鄲的成語竟佔了1580多條,比如,邯鄲學步、女媧補天、葉公好龍、濫竽充數、掩耳盜鈴、梅開二度、背水一戰、破釜沉舟、完璧歸趙、毛遂自薦、負荊請罪、紙上談兵,等等。中國再無第二個地方像邯鄲這麼盛產成語了。
至今,人們走進邯鄲,有時還恍若進入成語典故之中。倘是順大道入城,在雄闊筆直的馬路兩側,古代弓箭式的電燈杆格外搶眼,杆似箭,弓是燈,強弩硬弓,直指星空。繼續前行,接近城郭時,有一巨型城雕迎面撲來:臺基高聳,上塑一匹烈馬,剽悍異常,騰空而起。馬背上端坐一名勇士,彎弓搭箭,雄姿英發。這正是讓趙國強盛起來,躋身「戰國七雄」的趙武靈王,而這段歷史也造就了一個成語典故——胡服騎射。
公元前326年,趙雍繼位,史稱趙武靈王。他面對的卻是一個爛攤子,趙國長期積弱不振,隨時都有可能被強秦和周圍的列國所吞併。趙雍殫精竭慮、夢寐以求地想找到強國之策。在一次外出巡視時,遭遇胡人狩獵,他大受啟發,發動了一場著名的變革。當時,中原人的裝束是長袍寬袖,質地或絲或棉,松鬆軟軟。而胡人以獸皮做衣,緊身短打扮,行動利索,便於騎馬打仗。中原人打仗以車戰為主,用馬拉著木輪大車,士兵全站在車上向前衝刺,不得不受到車的局限,笨重而死板。胡人都是騎兵,風馳電掣,馬到人到,人到刀槍到,靈活快捷,佔儘先機。趙雍的變革就是學胡人穿「胡服」,練「騎射」。
《易經》裡有「革卦」:「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天地革而四時成……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戰國時期,中原人瞧不起胡人,覺得自己穿得松松垮垮是一種斯文。而趙武靈王的改革也是下了大決心的,他帶頭穿起「胡服」,並頒布重令,督導士兵們練習騎馬射箭。這也就是「革卦」裡所說的「大人虎變」「君子豹變」。領導變革的偉大人物,必須自己先行改革,然後,改革周圍的人,最後,推廣於天下,改革才能成功。趙國自此果然強盛起來。
邯鄲城中有條小街「回車巷」。傳說,正是藺相如避讓廉頗的那條胡同,在此演繹出了「負荊請罪」「將相和」等著名的歷史故事。在邯鄲古老的沁河上,還有一座「學步橋」,即莊子在《秋水篇》裡所描述的壽陵少年「邯鄲學步」的地方。最令人驚奇的是,邯鄲北郊真有一個黃粱夢村,村南有座明代的廟宇,名為「呂仙祠」,在這裡,產生了中國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一個夢——「黃粱一夢」,又稱「黃粱美夢」「一枕黃粱」。
據唐人沈既濟《枕中記》所載,唐開元七年,窮秀才盧生在邯鄲客棧裡遇見道士呂翁,兩人共席而坐。盧生不免抱怨起命運的不公,自己空有一腔抱負,卻報國無門,為窮所困,鬱郁不得志。此時,店家剛蒸上小米飯,用餐尚早,呂翁便從行囊中取出一個瓷枕遞給盧生,讓他枕在上面,可即遂心願。盧生一枕而覺,一覺而夢,遂夢見自己舉進士、升高官、娶嬌妻,隨之一展雄圖,開河廣運,殲敵擴疆,屢建奇功,官至吏部尚書、御史大夫。後遭誣陷,一貶再貶,曾想引頸自刎,為妻所救。數年後,終得昭雪,升中書令,封燕國公。所生五子,皆德才兼備,個個進士及第,官高位顯,得孫十餘人。為官五十餘載,享盡人間榮華富貴,壽逾八旬。正待無疾而終,忽然驚醒,欠身而起,見呂翁仍坐其旁,店家的小米飯還沒有蒸熟。盧生無比驚訝:「原來,我不過是做了一個夢呀!」呂翁笑道:「人生之道,不過如此而已。」
盧生沉吟良久:「夫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失之理,生死之情,盡知之也。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領教。」言畢,隨呂翁出家學道。「富貴榮華五十秋,縱然一夢也風流。」於是,盧生的「黃粱一夢」,便成了世上最著名的一個夢。明嘉靖三十三年,由國師陶仲文出面重修「呂仙祠」,嘉靖皇帝還敕賜「風雷隆一仙宮」的匾額。一百多年後,清代康乾兩代皇帝又兩修「呂仙祠」,擴大了它的規模。可見,歷代皇帝是多麼重視盧生那場夢。同為清人的屈復似乎道出了個中原委:「夢作公侯醒作仙,人間願欲那能全?從知秦漢真天子,不及盧生一餉眠。」
事變幾滄桑,塵緣卻並非全是夢幻,情到深處幻亦真。現代人更是順理成章地將「呂仙祠」又開闢為「中國夢館」,從史料中精選出四千餘種夢,編成《夢典》,分為名人夢、情愛夢、發財夢、帝王夢等諸多門類,供現代人各取所需。
商品社會未免太看重功利,人們就更渴望美夢成真。今人又因為太過實際,而美夢做得越來越少,於是,到「夢館」裡來尋夢的人非常多,旅遊旺季以及高考時節,都人滿為患。
「夢館」中最為吸引人的還是完好保存下來的盧生睡像,青石雕成,線條精細。但見他側身而臥,兩腿彎曲,頭墊瓷枕,雙目微閉,神態悠然,似乎至今仍沉浸在美夢當中,不願醒來。遊人看客都喜歡觸摸一下這位夢中人,或是出於好奇想把他喚醒,或也想沾點仙氣,讓自己也能做個美夢。
當地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摸摸盧生頭,一生不用愁;摸摸盧生手,什麼都會有。」不犯愁,還會有夢嗎?盧生因愁才「一枕黃粱」,愁時如夢夢時愁,醒來疑假又疑真。至於「什麼都會有」,恐怕也只能是局限在夢裡。
人不可無夢。在這裡,不妨改一下古人的名句:「設若落拓邯鄲道,可與先生借枕頭。」要尋夢,到邯鄲。想做好夢,更要到邯鄲。邯鄲,不愧是現代「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