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如果想要了解每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當地的博物館。」當你走入博物館的大門,就仿佛走入了一條時光隧道,在古今之間穿越。博物館就像一座蘊藏豐富的寶庫,它不會讓前來參觀的有心人空手而歸。
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並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通過對公眾開放,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欣賞,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性社會公共機構、建築物或地點。
美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指出:現代的博物館是徵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的實物,並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
「博物館」(Museum)一詞來自於
希臘語的mouseion ,原義是指公元前290年左右建立的,供奉主管藝術與科學的9位繆斯女神的神廟。這座建在
埃及亞歷山大裡亞港口城市亞歷山大博學園中的繆斯神廟也被稱為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館。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裡,從事研究工作。這座博物館存在了幾個世紀,後來毀於戰火。
14至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引發了人們對希臘、羅馬時代古典文化的嚮往。許多歐洲國家先後出現了探訪古蹟、搜集古物的熱潮。這種對古物的收集研究,隨著15世紀末
環球新航線的開闢和美洲新大陸的發現更加高漲。近代博物館產生的思想條件和物質條件漸趨成熟了。
17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世界博物館史上第一個具有近代博物館特徵的博物館,這就是1682年向公眾開放的
英國阿什莫林藝術和考古博物館。它開創了將私人收藏公之於世、建立近代博物館的先河。從那以後,博物館的新職能、新形態、新方法、新的收藏對象也不斷地出現。因此,國際公認的博物館定義也在不斷修改之中。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了給博物館下一個各國都能接受的定義,進行了很多工作,花了很長時間,曾經作過多次討論和修改。直到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一屆大會通過章程,才正式明確規定: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
根據博物館藏品種類、展出方式、教育活動的性質和特點,外國的博物館一般分為四大類,即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特殊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包括繪畫、雕刻、音樂、裝飾藝術、實用藝術和工業藝術博物館等,世界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有英國羅浮宮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歷史博物館包括國家歷史、文化歷史類博物館,在考古遺址、歷史名勝或古戰場上修建起來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秘魯國立人類考古學博物館是著名的歷史類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容涉及天體、植物、動物、礦物、自然科學,實用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巴黎發現宮等都屬此類。特殊博物館,包括露天博物館、兒童博物館、鄉土博物館,後者的內容涉及這個地區的自然、歷史和藝術。著名的有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斯坎森露天博物館等。另外,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自然保護區、科學中心和天文館以及圖書館、檔案館內長期設置的保管機構和展覽廳都劃入博物館的範疇。
在我國,"博物"一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中國模仿
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中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約一百年時間。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今
南京博物院),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中央博物院於1936年6月6日動工建設,是中國第一座也是當時唯一一座仿照歐美第一流博物館建館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但按照西方的標準,中國孔廟就是早期的博物館。如果這麼算,中國的博物館也有差不多2000年的歷史了。
國人對於博物館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對其定義也有過多次修改。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博物館協會認為:博物館是一種文化機構,不是專為保管寶物的倉庫,是以實物的論證而作教育工作的組織及探討學問的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博物館的定義進行了兩次大的討論和修改,直到1979年,全國博物館工作座談會通過的《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中才明確規定: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是中國社會*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通過徵集收藏文物、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陳列展覽,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義教育,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為中國社會*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我國的博物館事業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卻很快,據統計,到2012年底,中國平均每40萬人擁有1個博物館,登記註冊的博物館數已達3866家,並繼續以每年100家左右的速度增長。其中國有博物館3219家(文物行政部門管理的國有博物館2560家,其他行業性國有博物館659家),民辦博物館647家(加上未正式註冊的,數量已近千家)。
中國的博物館在1988年前劃分為三類,即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長期以來國家統計局也是按照這三類博物館來分別統計公布發展數字的。但在現階段,參照國際上的分類法,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國博物館主要劃分為四大類,即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
歷史類博物館以歷史的觀點來展示藏品,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
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韶山毛*東同志紀念館、中國共*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藝術類博物館主要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如故宮博物院、
南陽漢畫館、
廣東民間工藝館、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徐悲鴻紀念館、
天津戲劇博物館等。
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以分類、發展或生態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體的方法從宏觀或微觀方面展示科學成果,如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臺灣昆蟲科學博物館等。
綜合類博物館綜合展示各地方自然、歷史、革命史、藝術方面的藏品,如
山東省博物院、
河北省博物院、
邯鄲博物館等。
邯鄲博物館成立於1984年,其館舍前身是建成於1968年12月26日的「毛澤*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博物館成立以來,共徵集文物標本1000餘件,其中三級文物60餘件,二級30餘件,一級2件。2009年獲得國家二級博物館資格並實行免費開放。 2017年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邯鄲博物館有新舊兩處館址。老館位於市中心的叢臺公園對面,中華北大街118號(舊門牌45號)。建築總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6000平方米,布置有新時期早期的《磁山文化》、趙國兩漢時期的《趙文化》、《中國磁州窯瓷器陳列》、《中國歷代錢幣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等五大基本陳列。現在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邯鄲博物館新館位於邯鄲市文化藝術中心西側(東側為圖書館),北依廣廈路,東靠廣泰街,南臨人民路,西隔滏東大街與龍湖公園相望,是一座地上6層,地下1層,總建築面積30679平方米,建築高度35.5米的現代化建築,其主體結構和外裝修工程已於2011年底完成,經過長達九年時間的籌備,新館剛剛於2020年10月2日試營業成功。
我去之時,邯鄲博物館還沒有搬遷,我參觀的是中華北大街上的老館。
邯鄲博物館老館的正面
館前的不鏽鋼雕塑
邯鄲博物館前身"毛澤*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始建於1968年7月,同年12月26日落成開館。其佔地總面積18000平方米,館前廣場開闊、青松翠綠、四季花香。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高18米,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使用面積6000平方米,內設大小15個展廳。邯鄲展覽館建成之初,主要配合當時環境下的政治形勢需要,宣傳馬*主義、毛澤*思想。1971年底,該館更名為"邯鄲地區展覽館"。1980年7月,再改為"河北省邯鄲地區博物館"。 1984年5月,該館改稱"邯鄲市博物館",是年10月,首次舉辦的"邯鄲市出土文物展覽"正式開館。
邯鄲展覽館是「文革」時期建設的典型建築之一,曾長期是邯鄲市的地標性建築,它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後來,雖然它的正式名稱改名為博物館,但人們還是習慣稱之為展覽館。2001年,邯鄲市博物館館舍被評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門上方的
大理石浮雕畫
高大的前廊
走進博物館大門是高大的中央大廳,大廳中央是一組奔馬雕塑。
邯鄲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8000年的新石器早期,磁山先民就在這裡一帶繁衍、休養生息,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新紀元。邯鄲的城邑,肇起於商殷。至遲在殷紂王時期邯鄲一名就已經出現,古本《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殷紂王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證實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
戰國時期,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趙都自中牟(今
河南鶴壁西)遷徙到邯鄲,從此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歷經八代王侯,延續了158年的繁華。特別是一代英主趙武靈王,開改革之先河,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富國強兵,國勢大盛,使趙國雄踞戰國七強之列,成為可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之一。這組雕塑,正是以奔馬代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偉大功績,向世人敘說著邯鄲城悠久而輝煌的歷史。
邯鄲博物館館舍平面呈口字型,一樓主要分四大塊 ,一、前樓主要為中央大廳及過渡區,2、左側為臨時展廳,3、右側是文物整理區,4、後樓辦公區。博物館的主要展廳(即固定展廳)全在二樓。其中又分為五大部分:1、趙都風韻,2、磁山文化,3、春秋趙國,4、古代石刻,5、古代錢幣,6磁山窯瓷器。
邯鄲博物館臨時展廳設在一樓中央大廳北側,我去之時,廳內展布的是碗礁一號沉船出土瓷器展。
碗礁,是
福建平潭縣嶼頭島邊的一塊礁石。碗礁靠近古代商船往來頻繁的航道。這一帶暗礁眾多、海流變化莫測,難免有商船沉沒於此。根據當時沉船上的貨物,當地人依次把這裡的海域叫白糖礁、銀珠礁。碗礁的得名,緣於幾百年來漁民經常在這一帶海域撈出碗類瓷器。
2005年6月下旬的一天,當地一位林姓漁民在附近的碗礁海域捕魚時撈上了幾件古代瓷器。這在當地算不得新鮮事,碗礁得名就是因為附近海域常常有瓷器出水。不過這一次,這一位漁民卻沒有像祖輩那樣把它們扔回海裡。而是穿上
潛水裝備下海查看,發現水下十幾米處有一艘沉船半埋在淤泥中。他撈上來更多的瓷器,並把消息散布出去。很快,附近的數十條船上漁民們加入到了打撈古代財寶的行列中。嶼頭島"全民皆撈"。附近區縣的潛水員全被僱來了,更多的潛水員則從廣東、
浙江、
安徽、
上海甚至山東來到這個小島。這些人中有的來自專業打撈公司,有的則是"票友"性質的
旅遊潛水教練,甚至還包括以在漁場裡撈鮑魚和海參為生的撈海仔。
邊防派出所得到消息,到一位有嫌疑的漁民家中搜查,可惜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只找到了7件"疑似"文物。送到福建省文物局鑑定中心,得出鑑定結論:1件普通文物,5件文物標本,1件非文物。
7月1日下午,得到消息的
福州市考古隊隊長林果匆匆趕到嶼頭島上的邊防派出所,一看到警員們從漁民家裡搜查到的被盜撈的青花瓷器,他馬上意識到「這是驚天大發現啊,全是我們做夢都要找的東西!」他馬上向國家水下考古隊長張威報告。當天,國家文物局下發文件,要求制止盜撈行為。此時沉船上的康熙年間青花瓷器,已被大規模盜撈達一個星期之久。據張威事後估計,文物損失了50%以上,即16000件左右。
7月6日,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沉船進行搶救性發掘,並命名為"碗礁一號"。經過3個多月100餘天的連續發掘,"碗礁一號"出水文物達到了15000多件,連同失散、被盜、被毀的,這船貨物估計至少在5萬件以上。
邯鄲博物館裡現在展出的,就是從碗礁一號沉船上發掘出水的部分代表性精品文物。
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的文物全部為
景德鎮民窯生產的生活日用瓷器,以青花瓷為主,包括部分其它彩瓷,其做工精美,色彩豔麗,當屬上乘。根據一些瓷器帶有的明顯西域風情的花紋分析,這批資器應該銷往歐州的出口商品。
展覽除展出了上百件瓷器實物外,還用大量篇幅的文字及照片簡單介紹了和南海一號有關的各種知識。如:碗礁 一號沉船的航線、沉沒位置及原因、沉船結構與現狀,瓷器特點、青花瓷的造型及紋路風格等等。
( 本文作者 :
北海龍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