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巖/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澎湃新聞記者 康寧 整理
2017-07-19 15:56 來源:澎湃新聞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幸同時兼顧選擇了好大學和好專業,專業不行大學好或者大學不好但專業不錯是常有的現象。首先大家要明確一個概念,好大學並不意味著好專業。因為有一些大學,面對市場的需求會辦一些新的專業,但因為師資各方面資源並沒有很好的儲備,導致新開的專業並不是很好。比如有一些綜合類大學有基礎,但新辦的專業實際上和整體的辦學定位有差異,所以選學校還是要進行仔細的分析。切忌僅以大學的排名作為參考,專業選擇隨意。選大學和選專業不能混為一談。
問題2:能否僅依靠別人的評價和社會評論選專業?首先專業與以後就業問題密切相關,這裡需要關注一個時間差的問題。一般說來,經過大學四年的教育才能就業,而在這四年中市場形勢有可能變化很快,就業情況也相應會發生變化,如果僅僅依靠社會的當時熱點,會出現扎堆報專業的情況,而四年之後同一專業的畢業生走向社會,將導致市場需求過於飽和,容易引發就業困難。
問題3:先進理想大學,進校之後再轉專業,可操作性強嗎?這種情況理論上有可能,但實際操作有些困難。在一次北京理工大學針對大一學生關於是否有意願轉專業的問卷調查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選擇了有意願轉到汽車專業。推而廣之,如果所有的學生在進行了一年的大學教育,在充分了解了學校的優勢學科的情形下,都發生轉換專業的行為時,是沒有可操作性的。其次大學一年級的各學科課程還是有區別的,如果轉換專業,有一些與新專業有關的科目還需要進行補修,所以大學會對轉換專業的學生人數有嚴格的限制。
問題4:如果本科階段不滿意,可否選擇研究生階段跨專業?這樣是合理的,選本科專業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考慮適合什麼專業,是否有興趣,如果高考的時候沒有思慮周全,那麼選專業的時候就要選擇一些對研究生轉專業比較容易的專業。但首先希望各位還是能在高中階段對做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有所思考。
中國大學pk外國大學誤區一: 世界排名表表明中國大學實力不足?排名表的誕生是為了考生服務,很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所謂大學的排行榜能夠提供令人非常信服的結果,只能給我們提供從側面觀察了解大學的角度。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推出的排行榜都是為自己國家的教育產業服務,它制定的評價指標,是對英語國家有利的,所以會傾向於將歐美國家的大學排在前面。但總的來說,大學排行榜還是可以提供一個關於大學綜合實力的基本信息。
誤區二: 中國嚴進寬出和西方寬進嚴出西方大學也有分類,也分三六九等。西方頂級大學實行嚴進嚴出,要考察學生的學術素養和綜合素質。現在,中國大學也有所變化,如果要從頂尖大學畢業也要進行艱苦卓絕的努力,每年約有10%-20%的學生是拿不了學位證書的。
誤區三: 中國重基礎,外國重能力同樣要看是什麼段位的大學,現在的中國大學也開始從重基礎向重能力轉變,但教育模式跟西方大學教育模式還是有所差異。我國高等教育起步較晚,很多大學採用的仍然是大課教育的模式,學習探索的主動性是後發的,而先發和後發正是能力的體現。所在,在這一方面還是需要時間去慢慢轉變。
4.中西方大學在建立的過程中,風格有沒有不同這要分綜合類大學還是專業性強的大學。綜合類大學在西方有五六百年歷史,一開始是為了提高貴族和精英階層的素質,追求品位和精英教育。直到上個世紀,美國提出大學服務社會,大學才逐漸從象牙塔中走出來。中國綜合類大學初創於民國時期,這個時候培養的人才比較有指向性,一直以來就有服務社會的理念,發展至今反而比美國更強。關於工程類大學,西方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存在,它有職業教育的特點,中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發展,這方面與西方教育理念比較相近。
5.大眾教育vs精英教育大眾教育是否使學歷貶值,這是一種誤區,文憑是否貶值不能一概而論,中國大學自擴招以來人數翻了幾番,一些原來辦學基礎不好的大學,在政府希望提高入學率的情形下,盲目擴招,這樣的文憑容易出現貶值問題。社會對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現在新興產業需要高級藍領,有些學校有能力培養人才,但把自己的目標放在讓學生進修研究生方面,從而造成資源浪費的現象,使學歷含金量有所下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大學教育,高級藍領,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