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現在研究生和以前中專生沒區別

2020-12-14 搜狐網

  「我認為就業崗位並不缺,缺的是適合崗位的人……」3月7日,在江蘇省代表團分組討論的現場,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一席話引爆了會場。隨後,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發難」:「現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生、大專生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會場內兩位大學校長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繆協興和江南大學副校長金徵宇則表示,大學生整體素質還是提高了的。

  談學生素質

  研究生相當於中專生

  綜合素質比過去要好

  崔向群:我們單位也是用人單位。總的感覺,畢業生質量在下滑。比如來的一些研究生,你會感覺到他的動手能力和理論基礎不是很令人滿意。

  我覺得這是盲目擴招的結果。盲目擴招之後人家都不相信大專生和本科生,只相信研究生。而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生、大專生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陳麗芬:首先綜合能力差,按道理大學畢業出來生活自理和跟人相處的能力應該是具備的。但現在畢業生與他人相處矛盾比較多。具體工作中,動手能力差。還有人承受壓力的能力差,不願意接受高工作壓力。

  金徵宇:優秀的人才總歸就是那麼一個比例,我認為很難說現在的就差了。

  我是「文革」以後的第一批大學生,當時全國就招20萬,今年大學畢業生有727萬,727萬和20萬之間肯定是有差異的。現在的研究生每年大概有幾十萬,所以現在的研究生和那時候的本科生應該是差不多的。但我並不贊同說現在的研究生相當於一個中專生,不能簡單地這樣類比。我覺得現在畢業生知識結構肯定比我們那時候要好。

  繆協興:大學生總體素質,還是在提高的,一代一代都在提高。我們對人的素質應該從更綜合的角度來評價。

  現在大學畢業生可能洗碗、洗衣服、獨立應對生活的能力差點,吃苦耐勞精神可能比較少,但是他的計算機信息這些能力可以說肯定要強,再加上他綜合性的能力比過去也更全面。他藝術、文化方面的能力肯定不會太差,鋼琴、小提琴、古典音樂他都會來點。這也是不錯的能力。

  談考研熱

  盲目考研是浪費生命

  體制抬高了就業門檻

  陳麗芬:我們企業需要有真正技能的人才,不一定要求那麼高學歷。現在不少畢業生,考不上研究生就復讀,畢業一年也不去找工作。這是一種浪費,是對生命的浪費。有人中學畢業後上了兩年中專,七年收入了80萬。他當年同學念了本科、碩士,還在讀書,花掉了15萬。

  崔向群:在發達國家,並不是本科畢業後都去讀碩士、博士的。

  陳麗芬:一般人的傳統觀念裡好像子女必須要接受高等教育。德國僅有約20%的學生進入大學,80%的年輕人接受職業教育。

  2014年春節,江陰城鄉聯動招聘會上,682家企業有35000個崗位虛席以待,而前來求職的人僅約10000名。目前國內應屆中學生90%上大學,僅10%上技校。大量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不願意到一線工作,或者到了一線也穩定不下來,工作耐受力差、期望值過高,造成了整體大學生就業困難而普工、技工嚴重不足的局面。

  建議國家取消「三本」(指高考本科層次錄取批次和錄取順序排在第三位置)招生,並將該部分計劃劃入職業教育。2012年全國「三本」招生約160萬,如果將這部分學生改為接受職業教育,製造業的用工荒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金徵宇:碩士生也好,博士生也好,我們期待能有20%到30%的人真正適合於做研究,那樣我們就覺得值了。研究生也有一個逐漸認識自身的過程,在讀到博士、碩士期間才逐漸把人才分層。

  事業單位和公務員、國企用人設置一些門檻,比如一定要本科或研究生學歷。一些國企不顧自己效益,不顧人力資本是否被浪費,甚至把有多少碩士、博士當作炫耀的資本。這裡面有體制機制的問題。

  談大學教育

  就業脫節責任在大學

  企業不想花錢做培訓

  陳麗芬:我們企業,本科生我給他2000元月薪他也願意幹。中專畢業的技工,我可以給他8000元。

  崔向群:現在大學畢業生都降低使用,甚至大學本科生、大專生也來當工人,一方面是工作不好找,供大於求,另一方面是因為跟社會需求不接軌,職業教育缺乏。

  金徵宇:企業也不能急功近利。在同樣一個崗位讀了大學的和沒讀的,儘管一上來可能工作效率沒有顯著區別,但後面的潛力和發展肯定是讀書的要強。

  繆協興:中專生月薪8000元,本科生月薪2000元,這一點不奇怪,那個崗位需要專門技能的人,而大學本科生培養的是基礎技能、綜合素質。專門技能也是要通過一段時間訓練的。如果本科生喜歡這個工種,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做,咱們本科生也不會差。

  崔向群:脫節的主要責任在學校。企業可以定向培養,產學結合。但學校就是培養人的地方,你要主動跟企業緊密合作,否則你培養的人就與社會脫節。

  陳麗芬:我也覺得這是大學教育的問題。要通過科技素質、職業道德等綜合性的教育,讓畢業生上崗就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金徵宇:脫節的原因是企業沒有盡到上崗培訓責任。本科教育是一個素質教育過程,而不是技能教育。企業不能說招聘一個大學生馬上就能上手用,國外企業有上崗培訓的過程。另外,大學實習也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安排學生實習,企業常說接受不了那麼多,因為會干擾生產。據《新京報》

news.sohu.com false 現代快報 http://kb.dsqq.cn/html/2014-03/10/content_327564.htm report 4034 陳麗芬崔向群金徵宇繆協興「我認為就業崗位並不缺,缺的是適合崗位的人……」3月7日,在江蘇省代表團分組討論的現場,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

相關焦點

  • 非常勵志篇:從中專生到中科院院士,中國還會有第二個陳竺嗎?
    文章來源:丁香人才 08--16作者:程華堯中專生能夠成為中科院院士,你相信嗎?第一學歷中專畢業,通過長期不懈的勤奮努力,不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醫學家,並且成功挽救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討論本文的話題之前, 先來分享一段真實的故事。
  • 第一學歷並不決定人生,它只是開始,一位中專生的逆襲之路
    中專生能夠成為中科院院士,你相信嗎?第一學歷中專畢業,通過長期不懈的勤奮努力,不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醫學家,並且成功挽救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討論本文的話題之前, 先來分享一段真實的故事。這年他只有 42 歲,是當時中國醫學界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其後又分別當選為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外籍院士。2007 年,54 歲的陳竺院士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在陳竺院士傳奇的人生履歷中,囊括了中國當代所有醫學人士的代表。
  • 從中專生到中科院院士,學歷不高起點低如何逆襲?比第一學歷更重要...
    中專生能夠成為中科院院士,你相信嗎? 1970 年 4 月,年僅16歲的陳竺初中畢業 1973 年,陳竺參加高考,不幸落榜 1974 年,21歲的陳竺成為一名赤腳醫生 1978年,25歲的陳竺成功考上上海第二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當時政策允許中專報考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上海瑞金醫院工作。
  • 碩士和中專、大專沒區別? 網友:一定程度的同意
    前日,在江蘇省代表團分組討論的現場,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表示,總的感覺,畢業生質量在下滑。我覺得這是盲目擴招的結果。盲目擴招之後人家都不相信大專生和本科生,只相信研究生。而研究生和以前中專生、大專生也沒什麼區別了。
  • 中科院研究生培養:創新教育的「催化效應」
    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院制度作為一種舶來品,雖然在中國僅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中科院研究生院確已獨樹一幟、特色鮮明,並且以持續的創新舉措,始終在中國研究生教育的前方漸行漸快,成為令無數優秀學子嚮往的科學聖殿。一個制度創新的有益嘗試「最難忘在研究生院有幸聆聽了多位大師的課程,受益匪淺。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然而,科研無高低,無論基礎自然科學研究還是應用工程研究的每一名院士均是其領域的頂尖人才、集大成者。從院士規模而言,兩家單位並無高低之分。且從行政級別來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均是國務院直屬的正部級事業單位。那麼,為什麼感覺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的新聞報導、影響力要完勝中國工程院,且坊間也常說: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 「江蘇院士」樊春海:曾獲中科院傑出青年獎,是江蘇籍最年輕院士
    最年輕的江蘇籍中科院院士樊春海,獲第十一屆中科院傑出青年獎,創江蘇籍最年輕院士的記錄。「能夠得英才而育之是師者最大的幸事」,這是李根喜教授在愛徒樊春海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時對他的由衷讚美,先後拜師於朱德煦、陳洪淵和李根喜等人的樊春海,2019年11月22日當選院士時只有45歲,也創下了江蘇籍最年輕院士的記錄,一時之間成為美談。事業始於興趣,興趣是他一生的老師。
  • 中科院院士胡海巖:社會需要高級藍領,大學別只顧培養研究生
    中科院院士胡海巖:社會需要高級藍領,大學別只顧培養研究生 胡海巖/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澎湃新聞記者 康寧 整理 2017
  • 90年代的中專生有多難考?比得上如今的碩士嗎?
    九十年代的中專生和我們現在的中專生完全是兩種境界。現在的中專學校林立四方,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因為上不了高中所以選擇到更容易就學的中專就讀。而九十年代的中專生則大為不同,他們要考上中專學校可謂是難上加難,所以其中的含金量也非同小可。
  • 現在的中專生還有未來嗎?
    中考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每年都有近一半的考生考不上高中而選擇去中專就讀,談及中專,現在的中專生已經成為社會歧視的對象,甚至有人認為:中專院校只是為了不讓未成人到社會上亂來,提供的一個收容所而已,甚至於現在有很多人還產生了一種讀中專很丟人的論斷。
  • 中科院武漢研究生公寓樓奠基
    10月18日,中科院武漢研究生公寓樓奠基儀式在武漢研究生教育基地舉行,拉開了武漢分院大規模實施科技創新隊伍建設與發展研究生教育行動計劃的序幕。    在奠基儀式上,中科院武漢分院院長葉朝輝院士講話強調,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全球範圍內的人才競爭日趨白熱化。人才成為第一戰略資源,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最主要的資源和推動力。
  • 中科院培養研究生全國最多 科研與教育並舉
    中科院培養研究生全國最多 科研與教育並舉 http://kaoyan.eol.cn      2008-12-03  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院士二日說,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對該院來說
  • 90年代的中專生有多難考?比得上如今的碩士嗎?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本文由王朝一派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九十年代的中專生和我們現在的中專生完全是兩種境界現在的中專學校林立四方,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因為上不了高中所以選擇到更容易就學的中專就讀。而九十年代的中專生則大為不同,他們要考上中專學校可謂是難上加難,所以其中的含金量也非同小可。
  • 童秉綱院士漫談研究生教育與人生感悟
    9月20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第四期「院士大講堂」落下帷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學學院童秉綱教授以「漫談研究生教育與人生感悟」為題作主題報告。童秉綱院士從研究生的學位要求和綜合素質培養、科研實踐舉例以及人生感悟等幾個方面闡述了科學研究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強調由「知識傳授型」向「獨立研究型」轉變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並對邁入科學殿堂的新生提出了殷切希望。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這篇博文的緣起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代表委員中的部分中科院院士,探究2011年院士評選中饒毅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落選的真正原因。當時,在採訪饒毅時,他先是提出沒什麼好說的,然後說:「除非有人有說法,我可以回復。」
  • 蚌埠醫學院兩校友當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學院12月7日公布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中科院新增選院士61人,工程學院新增選院士70人。兩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先後進行有效候選人、初步候選人、正式候選人等環節評審。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是今年元月啟動,在周一公布增選名單中,蚌埠醫學院1973屆畢業生陳孝平和1984屆畢業生王福生入圍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增選名單。
  • 2017中科院新增院士61名完整名單 中科院院士是怎麼選出
    ­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了。中國科學院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61位科學家榮登新院士榜。經過增選,中科院現有院士800名。­  新當選院士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
  • 他們為什麼嚮往中科院研究生院
    清華大學教授劉兵,20世紀80年代就讀於中科院研究生院,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年那些名家所開的課程。  在中科院工作的300餘名兩院院士直接參與研究生指導工作。大師授課、院士授課已成為中科院研究生教學中的常態,僅2009年度共五周時間的夏季小學期,就有78名來自中科院各培養單位和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授課,其中包括51名兩院院士。
  • 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 揭秘中科院真實收入
    眾所周知,近日,中科院有多人集體離職了,引起了廣泛關注!有工作人員透露這90多名科研人員被挖走的。然而,大家就比較關心中科院的工資,你知道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嗎?據說,中科院的福利不錯的,年薪也是挺高的。
  • 侯建國院士就任中科院院長
    中國科學院官網最新信息顯示,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侯建國院士已就任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成為繼郭沫若、方毅、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之後中科院第七任院長。200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 年 8 月起兼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常務副主任。2004 年 11 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 年 9 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