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一百多年來,每到一年年底,世界的科學家、人文學者、作家以及經濟學家會將目光投向瑞典——諾貝爾這個讓人苦苦追求的獎項,在此刻各歸其主。
所謂獎金我所欲也,名聲我所欲也。對大多數得主來說,諾貝爾獎意味著一夜間暴富,聲名顯赫,從此步入「不朽」的殿堂。但也有一些「異類」,在大獎不請自來時或無動於衷,或依然故我,或乾脆拒絕。在名利的巨大誘惑面前,他們表現出「富貴於我如浮雲」的淡泊態度。
居裡夫人
居裡夫人:「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無論在世界科學史上還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瑪麗·居裡都是一個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發現了釙和鐳兩種新元素,成為放射性化學和物理的奠基人;她在8年內連摘諾貝爾物理、化學桂冠,是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其家庭也是迄今為止獲諾貝爾獎最多的首個家庭,瑪麗之後,她的女兒和女婿又獲得一項諾貝爾獎。
瑪麗·居裡經歷過苦難的歲月。她出生時,祖國波蘭在政治版圖上已不復存在;當她以金質獎章從中學畢業時,華沙的大學卻不招收女生;在巴黎求學時,她更是常常因生活艱難而餓暈過去。苦難的生活磨礪了瑪麗的心志,促使她以更執著的精神投身科學研究。她與比埃爾·居裡結婚時,新房裡只有兩把椅子,當丈夫建議再買幾把椅子時,瑪麗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點時間搞科學,還是一把不添吧。」
1903年12月,居裡夫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消息震驚了世界,外國科研機構的邀請電、各地發來的賀信像雪片般飛來,攝影師趕來拍照,記者前來採訪,拜訪者絡繹不絕,還有應接不暇的招待會、宴會……居裡夫婦被周圍的喧鬧弄得頭暈目眩,他們清楚地感到:生活完全被敬意和榮譽毀壞了。為了迴避好奇的人們,他們深居簡出,家門只對幾個朋友開放,兩人仍舊在破舊的木板房裡做實驗。一向清貧的居裡夫人對巨額獎金並不稀罕,大量獎金被她贈送給大學生、貧困的朋友、實驗室助手、教過她的老師、資助過她的親屬。
至於榮譽,瑪麗更是平淡對待。
一次,一位記者前來採訪想報導她的事跡,她堅定地回答:「在科學上重要的是研究出來的『東西』,而不是研究者的『個人』。」至於獲得的眾多獎牌,她更不在意。一次,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獎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一位訪客看了驚訝地叫起來:「這麼貴重的獎章,您怎麼隨便給孩子玩呢?」居裡夫人笑了笑說:「我故意給他們玩的。我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一生樸素的居裡夫人常說:「貧困固然不大好受,但富裕卻也沒有必要,甚至很討厭。」有人因此說,居裡夫人一直到死「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然而,世界卻從她那裡獲益良多。丈夫逝世後,居裡夫人把他們共同研究的成果、價值100萬法郎的鐳無償捐給一個研究治癌的實驗室,並向世界公開提鐳方法。他們本可以一夜間成為百萬富翁,但他們商定,不要發明帶來的一切物質利益,他們辛勤勞動是為了讓人類獲得幸福。對這位科學偉人,愛因斯坦評價說:「在我認識的所有名人裡,居裡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是一尊不被榮譽腐蝕的塑像,矗立在時間的廣場上,昭示著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