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金榜題名是每位讀書人的終極夢想,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狀元作為當時全國科考的第一名,
各方面自然是獨佔鰲頭,
甚至不少人官至宰相,尚書,
也有可能被皇帝看中當上駙馬的,
可以說是一次鯉魚躍龍門般的蛻變。
但是唐宋時期一千年的歷史,
只有八百餘位狀元(文武狀元加在一起),
可見這次考試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首先,你至少得出生在一個中產之家,
十幾年的筆墨紙硯並不是一筆小的開銷,
還要找一個好的私塾,
一位有名望有才氣的啟蒙老師,
並且讀書的這段時期,
是沒法參與農業商業勞作的,
這就要不少餘糧的供應。
如果這一切都具備了,
並且通過最初的鄉試,
那麼,就可以進行第一次遠行,
參加會試了。
身處邊遠地區的你收到這個消息肯定要立馬向帝都出發,
否則,錯過考試時間,又要等上三年。
路上都要準備什麼呢?
第一肯定是充足的銀子!
進京趕考可不是電視劇裡演的那麼簡單,
背一個書包,向都城進發,一路風餐露宿,
跋涉幾千公裡,歷時將近一年的時間。
就算曆經諸般艱難,到了都城,
而且身體健康,龍精虎猛的去參加考試了,
難道就不進行各種打點了嗎?
還有交際費用,不可能進京城以後還住破廟吧?
所以,你要麼是一個富二代,
要麼有一個有錢的老丈人,
最不濟也得有個風投吧!
這還真不是我在胡侃,
賄賂考官可是唐朝科舉中最大的弊端,
一些有錢有勢的考生為了取得功名經常向主考官行賄。
那時候的貴族子弟基本上壟斷了科舉,
使得沒有後臺的寒門子弟無論如何才華橫溢,
都很難考上進士。
到了唐高宗年間,
受賄的手段也與時俱進,
出現了專門的代理公司。
考生們如果不走代理公司的後門,
就很難再考場上有所成就,
說白了,其實在開考前,
發榜名額已經定好了。
為了防止考生買通考官作弊,
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防範措施。
武則天設立了糊名的辦法,
遮掩考生的名字,
以此來減少批卷者認出考生試卷的機會,
這種做法在宋朝以後成為了定例。
同時又發明了謄寫的方式,
由專人抄錄考生的試卷,
然後再遞交上去,逐級批閱。
自宋太宗起還訂立了鎖院的制度,
每次考試的考官分正副多人,
都是臨時委派,使他們互相監督。
當考官接到任命後,
就要在同一天進入貢院,
在考試結束髮榜前不得離開;
也不可以接見賓客。
如果考官是從外地前來監考的,
那麼在進入本省境內以後也不能接見客人。
賄賂行為要是被揭發,
行賄受賄的人都可能被處死;
並且同場的考官都可能被牽連受罰。
順治十四年,
順天、江南、河南、山東、山西發生五闈作弊案,
最後江南闈十六房主考全部斬立決,
數十人被判死刑或貶至寧古塔。
然後,數百名舉人在清兵看護下赴北京重考,
這是中國科舉史上最大的科場舞弊案。
後來稱之為丁酉案。
會試每三年一次,
在農曆三月舉行,
因此也叫做春闈。
考試規則大體跟鄉試一樣,
只是錄取更加嚴格,
錄取比例一般情況下不到百分之五。
通過會試,就成為了「貢士」,
然後參加一輪複試,
取得三等以上成績就可以進行殿試了。
會試的第一名成為「會元」,
也就是連中三元的第二元。
參加殿試,是古代書生最嚮往的事,
通過殿試的都稱為進士。
到了這一步,
一般都會有有不錯的出路。
考試內容也很簡單。
比如明朝就只考時務策一題,
試題在考前一天由皇帝從內閣預定的若干題中圈定。
殿試的考生人數在300至400左右,
皇帝是主考官,評卷人是讀卷官。
讀卷官要在一天之內評定幾百份試卷,
再把寫的特別出色的前十名的考卷提供給皇帝審閱,
由皇帝欽點前三名,
考生名次的排列完全取決於皇帝的意願。
放榜之日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金榜題名時」,
位於榜單一甲的三人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
(這就是連中三元中的第三元)
和二甲的前七名,
二甲七名以後和三甲的則不必交給皇帝審閱了,
這就是所謂的「點狀元」。
乾隆皇帝有一年就讓將軍兆惠參加閱卷,
兆惠推脫說自己不懂漢字。
但乾隆說:「沒關係,大家都在寫的好的上面點了圈圈,
寫得越好,圈圈越多。」
將軍果然用「數圈法」,
數了一份被劃了九個圈圈的試卷。
乾隆欽點拆封后,發現是江蘇人趙翼。
江浙一帶老是出狀元,
乾隆覺得又出個狀元也太對不住其他地方了,
於是把第三名的陝西人王傑列為第一,把趙翼降為第三。
趙翼只好感慨:考狀元這事兒,真是「三分人事七分天」。
其實,無論現代古代,
學霸們從來都不是不勞而獲的。
最後,衷心祝願所有的高考學子都能去到自己喜歡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