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的需求層次理論——如何變得更幸福?

2020-12-17 巡洋艦人工智慧學堂

一 對需求的解構

二 兩類基本的需求

三 認知的需求層次理論

四 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困境

五 認知需求層次理論對現象的解釋

六 人類不幸的原因

七 改變對需求的認知

哲學性思考的時代意義是基於最新的科學研究去嘗試重新解釋人類的本質,世界的本質,在二十一世紀初這必然包括認知領域。

幸福觀這個詞是不是我造的,我借用一下,幸福又是什麼呢?這個概念不夠好,它並不是一個一眼看上去就定義明確的概念。對於幸福的定義,答案肯定千奇百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是一種主體的心理感受,所以幸福觀其實不重要,能讓主體感受幸福的才重要,這就是價值觀在起作用。

我們可以首先確定下面兩條定義,來說明價值觀與幸福的關係。

1.價值觀:個體認為什麼是最需要的事務的信念。

2.幸福:在個體的價值觀內獲得他想要的東西後的滿足感

所以要問如何變得幸福,就要先明確價值觀,我們先看看當下有什麼價值觀,以及這些價值觀究竟是什麼。

一 對需求的解構

1.1 拜金價值觀

首先拜金麼,就是錢越多越好,那麼這個是不是有錯呢?首先我們得明白錢是什麼?不能用「錢是王八蛋」,「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些來解釋。「錢是王八蛋」是一種粗暴的道德審判,甚至同樣的思想會衍生出「越窮越光榮」的謬誤,或者「知識分子就得安貧樂道」的道德綁架。「有錢能使鬼推磨」是誇大性的描述錢的作用,但是描述不等於解釋,飛機不等於「飛起來可以運人或貨物」,可以讓鬼推磨的也沒準是神仙。

從經濟學角度講,錢是人力和物力資源的貨幣體現,需要說明的是錢中的人力資源還要與權力中的人力資源區分,人們對錢的崇拜就是希望獲得更多的資源來完成自己的需求。

1.2 拜權價值觀

第一個問題是,拜權價值觀是什麼?

有關權力的話題在中國文化裡那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文學傳統《三國演義》,教育傳統「學而優則仕」,基於拜權的人物崇拜傳統,此處和諧一萬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在一個拜權濃重的文化中,可能反而從來沒有解構權力是什麼?

我個人還是喜歡從經濟學角度去解釋:權力是分配資源的能力。這裡的資源也是人力和物力資源,而人力資源包含最重要就是暴力資源,這是拜物中人力資源中所相對缺少的。世界上的文化規範只允許在國家之間進行暴力的生命剝奪,所以至高的權力可以發動戰爭攫取更多的資源,而不允許私人為了私利去殺人,買兇殺人是一個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中國的文化如此拜權?還是說世界的文化都是這樣?從生產力的角度講,農耕文化的土地產出基本是恆定的,但是人口的增長卻是指數的,當人口膨脹到一個閾值之後,任何自然災害的風險或者統治集團的矛盾都會瞬間擊垮整個系統,導致王朝更迭,所謂「天啟四騎士」的馬爾薩斯陷阱。

所以地少人多的農耕社會面臨的情況就是有人多吃一口,有人就少吃一口,這不是胖瘦美醜的問題,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那麼誰有分配那一口的權力誰就能活下來。在這種殘酷現實的篩選下,不拜權就不是過的好不好的問題,而是還是否能生存的問題,於是在這樣的農耕區就一定會出現崇拜權力的文化。

1.3 拜金與拜權的一體兩面

拜金更多的是從個人生產資源的角度思考,拜權更多的是從集體分配資源的角度思考。《歐也妮葛朗臺》出現在西歐並不是偶然的,資本主義的興盛就是建立在神權與君權崩潰的基礎上,個人的冒險奮鬥與掠奪成為一個共同的價值觀,比如新大陸的發現。《金瓶梅》出現在中國也是必然的,商人西門慶的經營訣竅無外乎巴結權貴,還有後來清朝的胡雪巖,都是所謂「紅頂商人」。

拜金與拜權都是以獲取資源為最終目的,區別只是因為文化和環境不通導致選擇的道路不通。

1.4 拜神價值觀

這五個字放在一起其實是不合理且有歧義的,因為拜神涉及到信仰,涉及到本體論(世界的本原是什麼),又涉及到不可知論,神秘主義,所以拜神其實不是「價值」的考量,比如拜哪個神可以多收點糧食,這其實不是拜神,這還是拜金。不因神可以帶來什麼的純粹的敬畏的拜神是真正的信仰,「This is the way,this is the way!」(《曼達洛人》)。

真正的拜神是一種「認識」,人的世界是因神而成,拜神是對這種認識的展示與肯定。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將宗教作為畢生最為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種價值選擇。

「拜神」與「價值觀」的矛盾是因為在人的認識中,信仰的不可度量的絕對化與價值的可度量的相對化的矛盾。

世界的不可知太多,那麼以不可知的神對應不可知的世界以期待獲得可知的收益,是一種虛假的自我安慰,和信仰關係不大。古人無法像現代人一樣有效的控制世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拜神實際是一種自我安慰。

1.5 拜技術價值觀

科學,技術,科技,三個詞的內涵其實是大不相同的。科學並不能直接獲利,它可以延伸成為一種信仰,而技術可以實打實的獲利,這就可以成為一種價值觀,把兩個混搭就是「科技」。

技術可以直接提高生產效率。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技術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領先的,這東西「有用」。拜金是粗鄙的直接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拜技術則是掌握了會下金蛋的鵝,比拜金更有效,但是這也逃不開傳統文化的批駁其為「奇巧淫技」。

科學則不同,甚至超出很多國人的認知範圍,近代科學甚至是由歐洲的宗教孵化的。科學追求的並且僅追求的只有「真」,追求事務運行的原理,這是超脫功利因素的,歐洲早期的學者以追求科學的真理作為向上帝靠攏的方式,所以科學可以成為一種超脫功利的信仰,或者信仰的組成部分。

二 兩類基本的需求

人有兩類基本的需求,甚至可以擴展到動物都有這兩類基本的需求。

第一類基本的需求是保證個體與種群的生存,生理需求。好吃的東西一定是不健康的東西,高油高鹽高糖,這是動物在自然環境下很難獲得的資源,所以演化的過程中,對這些保留了極高興趣並且獲得後會非常快樂的基因才能夠存在後代。生存的壓力使動物保留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並且以獲得食物和配偶作為需求實現的方式,所謂食色性也。

第二類基本的需求是保證個體與種群的壯大與發展,探索需求。第一類需求保證動物可以存續,第二類需求保證動物可以發展。當一個動物對外圍的世界掌握的信息越充分,比如更了解領地裡的食物與危險,那麼這種動物就越容易存活下來。探索需求就是降低周遭信息的不確定,規避危險而趨向機遇。擴大種群的動力迫使動物要對未知環境進行探索,獲取更多的領地與事物。對人而言,探索需求就是建立各自理論模型去解釋與預測世界,無論宗教還是科學都是解釋與預測世界的方式,因此對世界的探索需求產生了宗教與科學信仰。

三 認知的需求層次理論

3.1 探索需求的縱向認知維度

對於生理需求而言,這是動物生存的基礎,因此是基礎的而普遍存在的,無法以此來討論其不同點,而對探索需求而言,認知能力的差異會導致探索領域的決然不同。

首先,我們定義信息從外界自下而上的刺激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分為「實感」與「抽象」,「實感」是指由外界環境形成的直接的刺激過程,「抽象」是指以「實感」為基礎的需要一定的知識的心理加工過程的刺激過程,顯然「抽象」需要更高的認知能力。

其次,我們定義信息從人的內心向外界回饋的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分為「感性」與「理性」,「感性」是指由情緒主導的反饋過程,理性是指以「感性」為基礎需要思考並進行深度信息加工的反饋過程,顯然「理性」過程需要更高的認知能力。

我們分別動物的「高級」與「低級」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動物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認知能力的差異,人群內部是不是存在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呢?這是肯定的,一方面人類的認知能力是伴隨成長變化的,幼兒的認知能力弱於成人,另一方面人類的認知能力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更恰當教育環境會促使人的認知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所以,我們需要以認知能力的強弱作為完成探索需求的縱向維度。

3.2 探索需求的橫向社會化維度

群體自我需求的基礎是共享的信息與遺傳物質,演化出為群體自我犧牲的動物群體在競爭中具有更強的生存優勢,而犧牲個體自我的前提一定是群體自我意識的存在。當一個人因為民族、地域、國家或宗教而受到歧視時,哪怕歧視行為並未直接指向個體,個體也會因此產生憤怒的情緒,這種情緒反應就是群體自我認同的存在導致的。群體自我的需求可以稱之為「社會化需求」,這是人的另一種維度的需求,每個個體需要通過完成群體需求促使所在的社會學群體在生存競爭中獲得優勢,並催生了人類的倫理道德,政治信仰。

3.3 認知的需求層次理論模型

在這裡,我們把生理需求與探索需求根據認知能力進行縱向分層,並根據個體與社會化的不同進行橫向區分,獲得以下的假說模型。

橫圖

縱圖

探索需求可以是實感的感性的,比如各種動物在自己與他人領地邊緣的試探,就變成了人類的「世界那麼大,我要出去看看」的旅遊;探索需求可以是實感的理性的,這包括除文學外的一切具有視聽元素的藝術形式(歌、劇、樂、影),視聽元素都可以表現為或可以直接變為情感的反饋,並引起人類與這種場景的共鳴,這也是遊戲開始的地方,任何遊戲都是對生活過程的模仿,狩獵與採集,合作與競爭;探索需求可以是抽象的感性的,這是人對文學的追求,人類可以把自我的情感抽象為「喜怒哀樂」而不提及具體的事務,這也是宗教的源頭,無因果的對絕對崇高的信念;探索需求可以是抽象的理性的,這可以促使人類形成對科學與哲學的信仰,1+1來自於一個蘋果和另一個蘋果,1+1也可以是陳景潤的畢生追求。

探索需求的抽象的感性的,並且最為絕對化表現就是信仰。信仰脫離了直接利害的因果過程,僅為滿足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思考。宗教是從神的角度解釋世界,可以遵循因果邏輯也可以無視因果邏輯(徹底的唯心);科學的信仰是從嚴格的因果邏輯解釋世界,是抽象的感性的去滿足抽象的理性的探索需求的快樂;政治信仰(無論是共產主義信仰,還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基礎是從倫理道德層面去解釋世界,依賴組織及更高效的資源分配原理去改造世界。

這裡要獨特說明的是政治信仰,它的第一個特點是基於特定環境的倫理道德,它的第二個特點是探索需求的實踐方式是政治信仰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第一點,基於特定環境的倫理道德。單獨一個人不形成政治,不涉及權力與資源分配的人與人的社會結構,所以政治信仰一定是人與人的,群體與群體間的,這就必然涉及到人的道德與倫理。

基於特定環境,是因為政治的內在邏輯在於優化資源的分配過程的合理性,而合理的標準依賴於特定時代的倫理道德。在君主的眼中,君權神授,任何革命和反叛都是反倫理的;在資產階級眼中,君權對資產階級的無理由剝奪是反經濟效率的不公的不自由的,對君權革命是符合倫理的,而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無補償的剝奪是反倫理的;在無產階級眼中,資本的獲得與分配是反人性的異化人類與物化人類的,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是符合倫理的,剝奪資產階級所得是符合倫理的。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發現,政治對資源的分配並不絕對的遵循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規則,而是基於最大政治倫理價值的規則,因此落後的政治倫理有時是會嚴重的阻礙經濟的發展,而先進的政治倫理則會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革命的本質也就是社會倫理的重塑。

第二點,政治信仰的實踐方式是人與人的互動,這也是因為政治的主體就是人與人的社會組織關係。」從群眾中來」說的是聆聽最廣大人群的政治訴求,「到群眾中去」說的是傳播新的符合大多數人的政治倫理。因此政治必須依託政治活動宣傳政治倫理爭取更多人的參與進而達到社會變革的目的。

所有這些探索需求都可以籠統稱之為「精神追求」,這是人性區別於獸性的關鍵一點,是人的智力相對於動物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

現在可以嘗試使用新假說來解釋馬斯洛理論不可解釋的行為。

四 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困境

馬斯洛的籠統觀點的可取之處是需求是分層次的,但是分層的方法太過粗糙,並且有兩個關鍵性的漏洞。

1.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縱向分層的邏輯是不清晰的,這成為很多人套用馬斯洛理論為自己的行為進行開脫的理由。誤用馬斯洛理論的人的邏輯是這樣的,這些人將需求的分層以掌控資源的多寡進行垂直劃分,那麼其推論就是當掌握的資源不夠多時,就不必進行自我實現,並將自我實現延伸定義為承擔責任或符合道德標準,那麼不掌握足夠的資源就可以不承擔責任和保持道德,一如中國古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惡意誤用馬斯洛理論裡人中就是不成立的。

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從基本的生理需求滿足狀態上升到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狀態?馬斯洛沒有明確說明,假設一個嬰兒滿足了生理需求,那麼他為什麼不能進行自我實現?馬斯洛的理論沒有解釋,這實際上默認了需求理論只針對成人,顯然該理論沒有將認知能力的差異放入理論之中,這是其理論不完善的第一點。

2.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沒有將個體與群體自我的不同需求進行清晰的分類,並且沒有說明群體自我需求的價值和基礎,而用」愛與歸屬「和」尊重「這種感受層面的詞彙模糊性的替代了群體自我的需求。一個人的自我實現是以犧牲甚至毀滅個體自我的方式在破壞安全(甚至犧牲生命)的前提下完成,這在馬斯洛的理論裡顯然是矛盾的,而現實中卻有極多的為他人獻身或為信仰獻身的案例。

除此之外,馬斯洛的理論也無法解釋遊戲或娛樂行為,遊戲的意義被刻意的忽視了,這是因為遊戲於人而言似乎並不是必不可少的需求,但事實並非如此。

五 認知需求層次理論對現象的解釋

5.1 解釋犧牲與戰爭

現在我們用認知的需求層次理論模型解釋犧牲精神的存在。動物間的爭鬥是由於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與種群發展需求的無限性的矛盾所造成的,具有高級認知的人類也必然會面臨這種矛盾,這最終就發展成了戰爭及伴隨產生的社會倫理與政治信仰。

河狸戰爭

作為高級社會化的人類,自我認同並不是孤立的個體的,而是社會化的,這就形成了氏族,家族,民族,地域,國家,意識形態與文化上的多重自我認同。基於這種社會化認同就形成了相應的政治倫理和政治信仰,促使具有相同政治倫理和信仰的人為了自身的群體保護或爭奪資源,導致競爭甚至戰爭。對於犧牲者而言,個體的生命終止了,個體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但因為個人的犧牲,群體的生命延續了,群體的需求獲得了保護和滿足,基於社會化的自我認同,犧牲者甚至通過政治倫理和政治信仰這種超越個體自我的「群體自我」認同獲得了更多的需求滿足。

所以任何真誠的犧牲都是可以使「群體自我」獲得滿足的自由的行為,而非是痛苦的或不自由的行為,喝下毒酒的蘇格拉底是為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雅典人的未來而倒下,失去了蘇格拉底是當時的雅典人的悲劇,但有蘇格拉底一樣的人願為雅典的未來而犧牲,這也是未來的雅典人的幸運。

人類具有高級的認知能力,因此衍生出的探索需求可以支撐人類獲得絕對化的信仰,並且可以認識並相信其信仰的合理性;其次,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一旦信仰的合理性可以直接感受到犧牲自我是這種合理性的結論時,個體的犧牲就被賦予了必然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生的本能的探索需求讓人理解了犧牲的社會化意義,因此人類成為一種可以為他人和信仰而犧牲的高尚而偉大的動物,同理,人類成為了因否定他人信仰而屠戮同類的卑劣而殘酷的動物。人類有因捍衛信仰而飲下毒酒的蘇格拉底,也出現了殺人無數的納粹。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能力,都是因為認知能力的高級發展,就像《聖經》中的蘋果,獲得智慧使人具有了部分神性,獲得智慧的原罪也可能使人類變成撒旦的門徒。

5.2 解釋遊戲行為

人們剛開始以為只有人類具有遊戲行為,然後發現很多哺乳動物都具有遊戲行為,顯然這種行為是有益的且普遍的,遊戲行為的本質也是對探索需求的滿足。遊戲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具有簡化的規則,於是遊戲可以控制不確定性事件的數量與維度。參與遊戲的過程中,個體可以通過規則避免過度的複雜性,在簡化的條件下建立新的模型對抗遊戲的不確定,並獲得滿足探索需求的快感。「遊戲」滿足的探索需求是實感的抽象的。

5.3 解釋「爭名」行為

人們希望更多的人認可自己,這就是」爭名」。「爭名」對於他人而言就是讓更多人知道出名的人對自己或對他人產生了正向的影響,那麼就越可能對名人產生有益的行動或提供有益的信息,這在本質上單向消除了出名的人與普通陌生人間的信息不對稱,更容易建立人與人的信用關係,有利於出名的人更好的滿足社交探索需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個人信息說明,實力證明,與不必要的爭鬥。「爭名」滿足的探索需求是抽象的感性的。

六 人類不幸的原因

6.1 資源與需求的滿足

我們解構了人類的需求並且說明了這些需求經過各種轉換後形成的價值觀,以及絕對化的信仰,這之後就是如何通過人的努力獲得資源去滿足這些需求,繼而達到人的幸福。

需求的滿足有兩條基本的限定:

第一條是經濟學上,就是需求和其所對應可以滿足它的資源的稀缺性與效用是不同的,比如更喜歡吃本地蘋果而不是進口櫻桃的人就更容易獲得滿足,這是經濟學所主要關注的範疇,這裡不贅述。

第二條,則是人們極少提及卻更為重要的,就是探索需求是基於一定程度的認知能力的。人的認知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人並不能生來就可以理解抽象的東西,比如文學的審美和探索源於語言的教化過程,數學與哲學依賴高度的理性能力,甚至在教育階段,各國的基礎教育的兩個不可或缺的重點也是本民族的語言文學與數學,分別對應基本的抽象能力和基本的理性能力。

認知需求層次理論在嘗試說明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快樂來自於對世界的探索,所謂追逐名利等等世俗的目標實際是這種根本性目標的轉化,在轉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價值觀、道德倫理與信仰,所以衡量一個事物對人類的價值最根本的尺度就是這件事物是不是可以更好的滿足了人類的探索需求。

6.2 不幸的原因

不幸的第一個原因是由於個體掌握的資源不足以滿足個體的需求。現存的幾種價值觀都基於資源的生產、分配、使用,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解決資源的稀缺問題就是最好的促使人類幸福的方式,這形成了多樣的廣泛而深刻的經濟學理論。

不幸的第二個原因是多樣化的探索需求受限。比如政治倫理的變化快於社會的變革,那麼人們就容易產生不滿。蘇聯、東歐的一些國家的絕對物質水平是遠遠好於同時期的中國的,但這些地區都經歷了社會變革。除了從絕對資源總量的對比上蘇聯與東歐落後於臨近的西歐,另一層原因是在於其與西歐的近距離接觸中,二者的政治倫理被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但政治變革卻舉步不前。

不幸的第三個原因是由於個體的認知能力不足。

個體認知能力不足導致不幸的方式:

1.認知能力不強就會導致使用物質資源的效率力低下,而無法獲得更多的物質資源,使人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而不幸,籠統的說教育是人類高效使用資源的基礎,而教育資源的匱乏是貧困的充分原因之一。個體認知能力不足社會化後,造成的表象不光體現在科技落後,同樣體現在政治倫理和政治信仰的落後,這是很多與中國建國初期具有相似貧瘠的物質基礎但發展嚴重滯後的亞非拉國家的主要誘因。

2.使人無法從更高層級的探索需求中通過精神需求的滿足平衡物質匱乏導致的困苦,使人陷入通過消耗物質資源滿足需求的陷阱,進而產生了拜金拜權的價值觀,這又塑造出錯誤的社會倫理反向強化了這種錯誤的認識。認知能力不足導致個體缺乏多樣化的探索需求,在資源不足時陷於拜金的陷阱,在資源充裕時又陷於窮奢極欲的陷阱,這一點在社會的上升期尤為明顯。當認知能力有限時,所有的需求都堆積在實感層面,需要消耗更多的物質資源去滿足這些需求,然而物質資源的實際效用則會呈現出邊際遞減的問題,所以就會出現相對的或絕對的「窮奢極欲」。顯性的絕對化是」暴發戶的苦惱」,比如黑人體育明星、中彩票的幸運兒、中國大城市拆遷戶的窮奢極欲導致返貧的新聞,這種不幸是少數人的。與這種顯性的問題相比,隱形的相對化的財富提高造成的問題則更為普遍和嚴重。中國的鄉村相對於城市是貧困的,但是相對於鄉村曾經普遍的絕對赤貧的狀態一些鄉村又是富裕的,但是相對富裕下的資源和時間並沒有獲得合理的使用,鄉村出現賭博、重金彩禮、無用的車房攀比(外出打工而購置閒置車房)等過度消耗資源滿足需求的現象。

七 改變對需求的認知

7.1 認識到自身需求的多樣性

人在一個未反思的狀態下,即刻的不同類型的欲求往往是混雜在一起的,由於人類歷史長期處在資源匱乏的狀態下,所以需求往往被直接的掌控資源的欲望所代替,因為一旦獲得了資源,無論以何種形式滿足任何類型的需求,都可以獲得快樂。而在最近一百年間,由於科技發展導致了生產力的大幅飛躍,很多人早已擺脫飢餓的威脅,資源更多的用來滿足生理需求外的不同類型的探索需求,但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倫理並未及時的適應科技發展,掌控更多資源的目的達到後,往往出現了資源使用效用的邊際遞減,並未等比的使人獲得需求的滿足,東西方社會都反應出這種問題。

在東方社會,由於長時間農耕社會的馴化,社會化需求中的群體自我是大於個體需求的個體自我的,因此更多的資源被用來消耗在社會化的探索欲層面,簡單的說就是為了標籤化自己的社會定位而進行的攀比與競爭,甚至導致「內卷」。由於群體化自我的強大,父母更多的將子女視作自己的延續,而將大量資源與精力投注在子女的教育上,形成教育軍備競賽。

在西方社會,由於更長時間的商業社會的影響,個體需求的個體自我又是大於社會化需求的群體自我,這導致新冠疫情爆發後,由於沒有強力的約束個體自我的社會倫理,疫情的嚴重程度遠超過東方社會,尤其是東亞社會。

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是首先是從即刻的連續的匱乏感受中跳越出來,認識到人的需求其實可以不僅僅是由即刻的匱乏感受所產生的,即刻的感受可能是被環境所扭曲的,如果從扭曲的環境中將自己抽離出來,或許就可以改變自己對於當下需求的認識,獲得需求多樣性自由的前提是意識並肯定這種多樣性的存在。

7.2 清除虛假需求的陷阱

一個平衡的需求層次應該是個體與群體自我的平衡狀態,一個高級的需求狀態應該是以更好的認知能力為基礎的,所以無論是橫向拓展自己的探索領域或者經過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都可以促使個體獲得更豐富的需求類型,將有限的資源使用出更大的效用。

對於東方文化下的人群而言,最為直接的就是重新審視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給予孩子適當的資源和更多的自由,這或許會使孩子在軍備競賽的競爭中處於暫時的「劣勢」,但自由可以促使孩子更多的發展其個體性的探索欲,更容易從個體的探索中滿足自己,而較少的依賴與他人的攀比及不必要的競爭。另一方面,被節省的精力與資源可以反過來給予父母自己自由,去以個體的方式探索世界。這是一個理想性的極難於實現的想法,但又是一個社會想要更好所必要的轉變過程。

對於西方西方文化下的人群而言,或許就需要強調個體自我的基礎是以群體自我為根基的,所有人都在共享人類文明的記憶,共享祖先留下的基因,達成共識遠比兄弟鬩於牆要重要的多,放下個體的偏見。當每個個體都執拗於自我時,為了不同而不同往往是證明了難以不同和本質的相同,表現的恰恰是群體的共同迷失,通過感受他人的孤獨獲得「他也如此孤獨」的歸屬感是悲涼的,通過感受他人的歸屬感而獲得「他與我一樣」的歸屬感是溫暖的。

儘管有中庸的嫌疑,但本文想表達的核心思想是:

認識到人類自身的可能性和多樣性是獲得幸福的基礎,局限自身的可能性和否定個體間的多樣性則會帶來不幸。

有關本假說模型的各種推論和擴展思考會在之後的文章中不定期推出,第一個候選的主題是「內卷」。

更多閱讀

在社交網絡中找回幸福感

相關焦點

  • 高頻考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後來他又補充了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即需要由五個層次擴充為七個層次。
  • 馬斯洛理論:需求的五個層次
    DouglastHall和KhalilNougaim對馬斯洛需求水平理論進行了5年的相關研究,認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作為一種規律,是研究人類社會的後天規律,不是本質規律,即使需求層次存在,二者之間的關係也不明顯。換句話說,需求的層次結構沒什麼。
  • 【分享】馬斯洛的5個層次的需求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動機理論中最有名的一種。根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求。  馬斯洛第一次介紹他的層次需求理論是在他1943年的一篇論文《一個關於人類動機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隨後他在他的著作《動機和個性》中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 如何抓住男人的心?高情商的女性,會從「需求層次理論」入手
    所以,如何抓住男人的心,高情商的女人,都知道從「需求層次理論」入手。何為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文中,提出「人的動機產生於人的需求」這一理論。他主張將人的基本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人的發展需要滿足這些需求,同樣愛情也是這樣。想要抓住一個男人的心,就不能讓這些需求感缺失。女人知道男人想要什麼,男人才會把自己的一切放心交給你,會更愛你。
  • 如何抓住男人的心,高情商的女性,都知道從「需求層次理論」入手
    何為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文中,提出「人的動機產生於人的需求」這一理論。 他主張將人的基本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 人的發展需要滿足這些需求,同樣愛情也是這樣。想要抓住一個男人的心,就不能讓這些需求感缺失。
  • 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會如何做運營?
    無論是做產品還是做運營,我們一直都在說著「用戶需求」。但用戶到底有哪些需求?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又該如何結合用戶需求和自家產品?我想,你可以試著學學那位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本篇文章,我們就看看如何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出發,去理解我們產品所滿足的不同用戶需求。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行為科學認為需求引起動機,動機支配行動,如果行動達到目標,某種需求就得到了滿足。這時,另一種需求又會產生,又會引起動機,促使人們採取新的行為來滿足新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五類,並按重要性和發生的先後次序,排列成一個需要層次。
  • 看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知道如何避免青春期孩子叛逆
    本章是《父母必須要懂的兒童發展規律》的第五章,前4章是:1、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2、兒童的道德規則認知規律3、兒童的自我認知發展規律4、不同成長階段的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本章帶來的內在需求發展規律,是我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得出的,相信讀完本篇文章後,父母對於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會有很大的啟發,也會明白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容易叛逆。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需求
    我們對於自己,對於他人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是來自於外界給予我們的反饋,以及自我對外界信息的接收程度。互動。在於他人的互動中,我們學會了站在他人的角度審度自己。學會了站在他人的角度來判斷自己的行為以及角色的扮演。
  • 教師資格考試重要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於 1943 年在《人類動機理論》中所提出的理論。
  •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本科畢業生的考研動機
    但是它的理論邏輯確實是符合我們日常實際的,下面將從低到高分別討論這些需要是如何轉變為考研同學的考研動機的。(1)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最低層次的需求是生理的需要,是指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的需要,主要包括衣、食、住、行、醫藥等方面,是生存的基本條件。眾所周知的是,2020年我國將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所以基本的生存條件是人人都可以滿足的。
  • 《鼠疫》: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人物狀態變化及所含人文精神
    後來,我發現通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對小說中人們的情緒狀態加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捋順整本小說的發展條線。更重要的是,了解人們在疫情發展過程中的情緒狀態變化能使我更了解這座小城,明白加繆所要指出的「荒謬」,以及隱藏於這「荒謬」背後人們對生活樂觀積極的態度。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原來人類的需求有這5個
    可能大家對馬斯洛這個人不是很熟悉,不過大家應該都聽過他的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走進馬斯洛,一起探討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了解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馬斯洛在心理學領域、人類思想領域至今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需求層次」、「自我實現」、「高峰體驗」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數他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了,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內容。
  • 如何合理滿足孩子需求?善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也是聰明家長
    導讀:如何合理滿足孩子需求?善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也是聰明家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簡析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了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佔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這一點對於管理工作具有啟發意義。 3.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基礎是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的內在力量不同於動物的本能,人要求內在價值和內在潛能的實現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
  • 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討論「需求」這件事
    產品經理的工作中最離不開的就是需求,需求有很多,但也要做出篩選,避免被「偽需求」支配)辛辛苦苦做出的產品功能無法真正解決用戶痛點。而本文就提出了幾條推論——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更進一步理解需求,了解需求背後的本質。
  • 乾貨:需求層次理論的應用(附案例)
    如何應用薪酬激勵理論通過員工激勵讓員工持續產生組織希望看到的行為,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在薪酬相關的激勵理論中,相關性最強的有需求層次理論、激勵保健理論、效價期望理論、社會比較理論和綜合激勵理論五類。
  • 【常識積累】馬斯洛的五個需求層次理論
    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根據人們的需要提出了一個需要層次理論,這就是世界聞名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在這個理論中,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級,從下到上,一層疊一層,呈現金字塔形,塔下面的需要容易滿足,越往上越難滿足。當下面的層次滿足後,人們就會追求上面層次的滿足。 第一層次:生理需要。
  • 每天學習知識: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理論評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現代行為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管理心理學中人際關係理論、群體動力理論、權威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社會測量理論的五大理論支柱之一。自尊的需要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價值,使得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創造力。缺乏自尊,使人自卑,沒有足夠信心去處理問題。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之批判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簡介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著作《人的動機理論》中,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