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67課:舌頭的「舌」,造字方法跟蛇有關?

2020-12-17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540部中的「舌」部,《說文解字》「舌」部包括部首漢字「舌」在內只有三個漢字:舌、舓、(沓+舌)。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法仍然保留有「舌」部,部中漢字多表示舌頭的動作、滋味、言語等。《說文》舌部這三個漢字,現代漢語只有「舌」是常用漢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就是舌。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舌。讀音有二個:

(一)sh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從幹,從口。幹亦聲。凡舌之屬皆從舌。」

許慎認為這個字是會意字。徐鍇解釋說:「凡物入口必幹於舌,故從幹。」後來的文字學家多認為這種解釋不妥。

(舌)

還是老辦法,要考察造字方法,先看字形發展。來看舌字的字形發展:

(舌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中,舌字字形從口,從分叉的舌形,象形舌自口出,另有一異體字字形兩邊還有小點,像唾液。在《楚文編》所列字形又有訛變,上部寫成與倒寫的「矢」近似,戰國文字中,又增加了表意的「肉」,構成另一異體,但最終舌都統一到了分叉的舌頭從口中伸出的字形上來,並最終發展成為現在的楷書「舌」。很簡單,它是象形字,不用會意。

問題是,舌頭為什麼會分叉?

餘永梁、於省吾等先生認為舌的字形是蛇的舌頭分叉最有特徵,所以以蛇舌之形造字,所以早期的舌,是分叉的。郭沫若先生等人認為古時有舌頭分叉的人,比如《山海經·海外南經》:「岐舌國在其東。」郭璞註:「其人舌皆岐,或雲支舌也。」

但《山海經》這樣的記載往往太過詭異離奇,有傳說性質,不帶有普適性,因此,我們認為古人採用蛇的舌頭分叉的明顯特徵造了舌字最為可信,也最有說服力。

(蛇的舌頭分叉)

另有一說,認為甲骨文的舌字像是舌頭向前伸,伸的過程中有所移動,因此有了分叉的描繪表達。

不論採用那種說法,結論並無大差別,舌是象形字。本義是指人和動物嘴裡辨別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

《釋名·釋形體》說「舌,洩也,舒洩所當言也。」解釋的不全面,舌頭不僅僅有語言功能。

《詩·大雅·抑》:「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孔穎達疏:「摸索其舌,是手持之也。」沒有人拉著我的舌頭說話,我說的話已經追不回來了。《史記·張儀列傳》:「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張儀被楚相拷打之後)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

(張儀畫像)

本義之外,舌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言語。比如:舌戰。《論語·顏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過言一出,駟馬追之不及。」大意是:可惜啊,先生如此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了。

(2)象舌的物體。比如:帽舌;火舌。也指箕口外伸部分及盛物處。比如《詩·小雅·大東》:「維南在箕,載翕其舌。」箕,指的箕星,它象箕的形狀,前面有伸出盛物的舌頭部分。

(箕)

又指箭靶兩旁左右伸出的部分。《儀禮·鄉射禮》:「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為侯中,倍中以為躬,倍躬以為左右舌;下舌半上舌。」大意是:侯道(射距)長五十弓(每弓六尺),每弓取二寸為中的寬和高之數。躬的長度是中的二倍,上舌的長度又是躬的二倍。下舌長出躬的部分的長度是上舌長出躬的部分的一半。

又指鈴鐸中的錘。《書·胤徵》:「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孔傳》:「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廣教。」每年孟春三月,遒人沿途搖鐸循行,宣布教令。鐸,有柄有舌,搖動可以發聲。

(手鐸)

此外,舌還是姓氏,《廣韻·薛韻》:「舌,姓。」《左傳》:「越大夫舌庸也。」

(二)guā。這個讀音出自《廣韻》,同「上氏下口」,《廣韻·鎋韻》:「舌,塞口。《說文》作(上氏下口)。」

舌的小篆寫法如圖:

(舌的小篆寫法)

2、舓。讀s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舓,以舌取食也。從舌,易聲。」形聲字,本義是以舌舔物。後來寫作「舐」。《玉篇·舌部》:「舐」,同「舓」。《廣韻·紙韻》:「舓,以舌取物。」《宋書·符瑞志上》:「湯將奉天命放桀,夢及天而舓之,遂有天下。」用的就是本義。

舓的小篆寫法如圖:

(舓的小篆寫法)

3、(沓+舌)(GBK字庫無此字,只能描述字形)。讀作tà。《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沓+舌),歠(chuò)也。從舌,沓聲。」形聲字。本義是喝。徐鍇《說文系傳》:「謂若犬以口取食也。」段玉載《說文解字注》:「歠飲也……羹之無菜者,不用梜,直歠之而已。」

(狗喝水)

注意,這個字的意義與喝並不完全相同,可以想像一下狗是如何喝水的,就可以了解了。有「沓」,實際上是因為舌頭來回不停地帶動水進口中。

(沓+舌)的小篆寫法如圖:

(「沓+舌」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67,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10課:看漢字,看先民們無盡的祭祀種類
    《說文解字》「示」部有63個字,重文在13個,這些漢字的字型裡含有的「示」字,基本都是跟神明有關,跟祭祀有關的。足見在先民的眼裡,他們是多麼渴望從神明那裡獲得幫助,他們不斷地想辦法,想辦法與神明溝通。今天我們接著說「示」部漢字,就是這6個漢字:(今天要說的6個字)1、禬。
  • 造字 |《說文解字》裡那些有趣的古漢字
    六書,是古人解說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這一名詞,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 《說文解字》第六課:先民從神明崇拜向祖先崇拜轉化又造了幾個字
    我們知道,祠堂是供奉祖先的,而廟宇是供奉神明的,如果沒有學過造字法,這個問題或者是個問題,但當我們學習《說文解字》幾課之後,就會明白,人類的祖先是先從敬奉神明開始的,因為他們在造漢字的時候,首先是造了一批跟神明有關的字,然後才開始造跟祖先有關的字。
  • 《說文解字》第200課:《說文解字》中「形聲字」有啥明顯標記?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0課(不知不覺),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內容十分無趣,所以今天順帶介紹兩個關於《說文解字》的小知識:一、《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明顯標記是什麼?
  • 《說文解字》入門 第二課 簡體字的由來用處及文字的本源
    這裡說的文字之音很重要,它要參考萬物所發出的音去把字音證明白,比如說舌頭的舌字。我們現在念舌頭的舌,你聽到第一反應的是舌頭的舌呢?還是那個動物裡面的蛇呢?我第一反應肯定是動物裡面的蛇,如果真想要把那個舌頭的舌的本音念明白,得通過音聲通義。那怎麼樣才能把舌音念明白,舌頭在哪裡,在嘴巴裡面,所以念的時候,念瑟.
  • 《說文解字》第11課:帶「示」的漢字,都有這些意思
    我們讀《說文解字》,提綱是540個部首,今天已經到了11課,我們還停在「示」部,這是《說文解字》的第3個部首,「示」部的漢字一般與祭祀鬼神以求福佑有關係,大致「示」部漢字可以分為四類:1、祭祀的名稱:比如禘、禡、祔等;2、鬼神的名稱:比如社、祇、神等;3、祭祀的儀式:比如祭、祀、祝等;4、吉兇、禍福等,比如祥、祿、福等。
  • 《說文解字》第83課:看「芒」字的解釋,你會更佩服司馬遷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藍、蓼秀。」要注意中間的斷句。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藍、蓼屬華作穗也。」藍、蓼,我們在41課、44課已經講過「蓼」、「藍」兩字,是植物,那麼,就是指這類植物開的花。花狀如穗,所以,徐鍇說「作穗也」。如圖:
  • 篆刻打基礎:《說文解字》裡的第一個漢字
    正文開始:今天寫《說文解字》的第一個漢字:「一」,相關的字如下:(最初的幾個字)在中國文化裡,「一」不僅僅是數字的開始,也代表萬物起源,因為跟「天」、「地」、「神靈」有關的漢字都具有這個符號。先秦典籍裡稱:「萬物本於一」,早期的中國人,在造字之初,即把一列為所有漢字的起始點,《禮記》裡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這是儒家的起源說,即「天生萬物」,「天生蒸民」。而「天」起源於「一」,在古文字裡,「一」也有「天」的意思,有時,「一」也有「地」的意思這個後面會陸續提到。
  • 《說文解字》第181課:關於「呻吟」的用法,古人跟我們有啥差別
    照慣例,先奉上標題裡問題的答案:(1)關於「呻吟」的用法,古人最原始的用法是用作吟誦、誦讀,而不是現代漢語的因痛苦而發出的嘆息和呻吟;(2)唐代詩人元稹所說的二十四種古代詩歌體裁詳見「吟」字詞條第3小條加粗欄位。無興趣內容請自行忽略。
  • 《說文解字》第九課:在漢字中,先民一直在處理自己跟神明的關係
    《說文解字》解釋也極簡單:「祝礻留也」,這其實有點奇怪,許慎這樣的大神,怎麼會拿本字來解釋本字,如圖:(《說文解字》這個字的解釋以及《說文解字注》的解釋)大概原因就是這個字可能就是專有名詞,沒辦法再做更好的解釋。
  • 舌是健康的「晴雨表」,舌頭上有裂紋,或是疾病徵兆
    舌頭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不僅能讓我們品嘗"百味",還能反應五臟六腑健康。中醫常用舌診輔助診斷疾病,認為它反映身體寒、熱、虛、實;現代醫學發現,舌頭變化與疾病有密切關係。什麼是裂紋舌?舌體比正常大,表面有一條裂紋或川字裂紋,又或者是不明顯的小的交叉裂紋,則為裂紋舌。本質上說,裂紋是由於舌頭表面過於乾燥,導致舌黏膜萎縮而形成的,屬於陰虛熱盛症狀,嚴重時可能發展為舌萎縮性病變,引起感染、紅腫、出血、淺表性潰瘍、口臭或刺痛感。裂紋舌與癌症有關?
  • 舌系帶過短,小心大舌頭!醫生:2狀況需手術介入
    很多人擔心小孩語言發展遲緩,而將罪名亂扣給舌系帶,事實上從小兒科醫生角度來看,除非很嚴重才會影響捲舌音,否則絕少需要動手術!舌系帶是什麼?舌系帶是指舌頭下方連接口腔的一條薄膜,有穩定舌頭運動方向的功能,例如舌頭偏移的靈活度等。
  • 《說文解字》第39課:曹植《七步詩》裡的「萁」指的是什麼?
    有朋友從後臺留言,說《說文解字》系列文章純屬八股文,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只是回復他:「這一類文章你怎麼會看成是八股文呢?」八股文從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 《說文解字》第73課:古人稱呼五味子時,用字很巧妙!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3課,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如圖:(1)中華書局版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wǎn。給的解釋是:「茈菀,出漢中房陵。」說了產地,但究竟是何物,似乎不清楚;《玉篇.艸部》中說「菀,紫菀,藥名」;《神農本草經.中品》裡又說:「紫菀,味苦,溫,主咳逆上氣」可見,茈菀指的是紫菀,也就是說,菀的本義是紫菀。紫菀,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根可以入藥,根狀莖斜升。莖直立,有疏粗毛,有疏生的葉。入藥後功能主治為:溫肺,下氣,消痰,止咳。
  • 《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詳情如下:1、嗜。讀s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嗜,嗜欲,喜之也。從口,耆聲。」形聲字,本義是嗜好,即口欲。比如《詩經.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飲食。」意思是祭祀的酒菜香噴噴,神靈愛吃心高興。
  • 說文解字15:造字方法之轉注和假借
    象形、會意、指事、形聲是六書中基本的造字方法,轉注和假借是衍生出來的造字方法。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轉注字雖然沒有產生新的造字方法,但是造出了新字,而且新字往往是形聲字。它反映了語音的發展變化或方音的差異;同時它也反映了一種語言文字現象:即文字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形體以適應發展變化了的語言的需要的,它是一種動態的文字現象。
  • 漢字造字法
    象形字為數不多,《說文解字》裡象形字只有364個。漢代以後,一千多年來只造了「傘、凹、凸」等少數幾個象形字,現在已不再用這種方法造字了。後來的合體字有相當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構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儉、仙」等字的構字成分,「貝」是「財、購、貿、狽、敗」等字的構字成分,「馬」是「驢、馱、駕、媽、罵」等字的構字成分。
  • 《說文解字》第96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的「藍」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70課:藕是荷花的根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0課,仍然是「艸」部漢字,仍然是每課六個漢字,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如圖:顯然,古文字學裡的蕅跟現代植物學裡的藕並不一回事。蕅指根,但現代漢語裡的「藕」並不是荷的根。做一下辨析:藕長在池塘的汙泥裡,它的長相和位置的確像是根,但實質上它不是根,因為根上一般沒有節,而藕有節,它其實是蓮的變態根狀莖;在藕節的地方,向下長出許多絲狀的根,向上長出帶有長柄的荷葉和開放粉紅色或白色鮮豔的荷花。
  • 《說文解字》第72課:古文字裡的「掃帚菜」?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2課,講的「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如圖:這個字有四個讀音,(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wěi。給的解釋是「艸也」,顯然,它就是一種草,具體什麼草,沒有資料可以證實,只能暫時存疑。在《本草綱目.果部.芡實》部有:「(芡)其莖謂之蒍,亦為芟」。也就是說,蒍就是芡的莖。芡,我們前面已經講過,就是現在飯店裡說的「雞頭菜」杆,樣子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