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540部中的「舌」部,《說文解字》「舌」部包括部首漢字「舌」在內只有三個漢字:舌、舓、(沓+舌)。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法仍然保留有「舌」部,部中漢字多表示舌頭的動作、滋味、言語等。《說文》舌部這三個漢字,現代漢語只有「舌」是常用漢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就是舌。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舌。讀音有二個:
(一)sh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從幹,從口。幹亦聲。凡舌之屬皆從舌。」
許慎認為這個字是會意字。徐鍇解釋說:「凡物入口必幹於舌,故從幹。」後來的文字學家多認為這種解釋不妥。
(舌)
還是老辦法,要考察造字方法,先看字形發展。來看舌字的字形發展:
(舌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中,舌字字形從口,從分叉的舌形,象形舌自口出,另有一異體字字形兩邊還有小點,像唾液。在《楚文編》所列字形又有訛變,上部寫成與倒寫的「矢」近似,戰國文字中,又增加了表意的「肉」,構成另一異體,但最終舌都統一到了分叉的舌頭從口中伸出的字形上來,並最終發展成為現在的楷書「舌」。很簡單,它是象形字,不用會意。
問題是,舌頭為什麼會分叉?
餘永梁、於省吾等先生認為舌的字形是蛇的舌頭分叉最有特徵,所以以蛇舌之形造字,所以早期的舌,是分叉的。郭沫若先生等人認為古時有舌頭分叉的人,比如《山海經·海外南經》:「岐舌國在其東。」郭璞註:「其人舌皆岐,或雲支舌也。」
但《山海經》這樣的記載往往太過詭異離奇,有傳說性質,不帶有普適性,因此,我們認為古人採用蛇的舌頭分叉的明顯特徵造了舌字最為可信,也最有說服力。
(蛇的舌頭分叉)
另有一說,認為甲骨文的舌字像是舌頭向前伸,伸的過程中有所移動,因此有了分叉的描繪表達。
不論採用那種說法,結論並無大差別,舌是象形字。本義是指人和動物嘴裡辨別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
《釋名·釋形體》說「舌,洩也,舒洩所當言也。」解釋的不全面,舌頭不僅僅有語言功能。
《詩·大雅·抑》:「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孔穎達疏:「摸索其舌,是手持之也。」沒有人拉著我的舌頭說話,我說的話已經追不回來了。《史記·張儀列傳》:「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張儀被楚相拷打之後)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
(張儀畫像)
本義之外,舌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言語。比如:舌戰。《論語·顏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過言一出,駟馬追之不及。」大意是:可惜啊,先生如此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了。
(2)象舌的物體。比如:帽舌;火舌。也指箕口外伸部分及盛物處。比如《詩·小雅·大東》:「維南在箕,載翕其舌。」箕,指的箕星,它象箕的形狀,前面有伸出盛物的舌頭部分。
(箕)
又指箭靶兩旁左右伸出的部分。《儀禮·鄉射禮》:「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為侯中,倍中以為躬,倍躬以為左右舌;下舌半上舌。」大意是:侯道(射距)長五十弓(每弓六尺),每弓取二寸為中的寬和高之數。躬的長度是中的二倍,上舌的長度又是躬的二倍。下舌長出躬的部分的長度是上舌長出躬的部分的一半。
又指鈴鐸中的錘。《書·胤徵》:「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孔傳》:「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廣教。」每年孟春三月,遒人沿途搖鐸循行,宣布教令。鐸,有柄有舌,搖動可以發聲。
(手鐸)
此外,舌還是姓氏,《廣韻·薛韻》:「舌,姓。」《左傳》:「越大夫舌庸也。」
(二)guā。這個讀音出自《廣韻》,同「上氏下口」,《廣韻·鎋韻》:「舌,塞口。《說文》作(上氏下口)。」
舌的小篆寫法如圖:
(舌的小篆寫法)
2、舓。讀s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舓,以舌取食也。從舌,易聲。」形聲字,本義是以舌舔物。後來寫作「舐」。《玉篇·舌部》:「舐」,同「舓」。《廣韻·紙韻》:「舓,以舌取物。」《宋書·符瑞志上》:「湯將奉天命放桀,夢及天而舓之,遂有天下。」用的就是本義。
舓的小篆寫法如圖:
(舓的小篆寫法)
3、(沓+舌)(GBK字庫無此字,只能描述字形)。讀作tà。《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沓+舌),歠(chuò)也。從舌,沓聲。」形聲字。本義是喝。徐鍇《說文系傳》:「謂若犬以口取食也。」段玉載《說文解字注》:「歠飲也……羹之無菜者,不用梜,直歠之而已。」
(狗喝水)
注意,這個字的意義與喝並不完全相同,可以想像一下狗是如何喝水的,就可以了解了。有「沓」,實際上是因為舌頭來回不停地帶動水進口中。
(沓+舌)的小篆寫法如圖:
(「沓+舌」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67,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