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73課:古人稱呼五味子時,用字很巧妙!

2020-12-16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3課,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如圖: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菀。這個字有三個讀音。(1)中華書局版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wǎn。給的解釋是:「茈菀,出漢中房陵。」說了產地,但究竟是何物,似乎不清楚;《玉篇.艸部》中說「菀,紫菀,藥名」;《神農本草經.中品》裡又說:「紫菀,味苦,溫,主咳逆上氣」可見,茈菀指的是紫菀,也就是說,菀的本義是紫菀。紫菀,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根可以入藥,根狀莖斜升。莖直立,有疏粗毛,有疏生的葉。入藥後功能主治為:溫肺,下氣,消痰,止咳。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喉痺,小便不利。它的樣子如圖:

(紫菀)

在這個讀音下,它還通「苑」字,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裡說:「菀,假借為苑。」有兩個意思,一個指養禽獸植樹木的地方。比如上林苑的苑,上林苑是古代園林建築,是漢武帝劉徹在秦代的一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作用就是養禽獸植樹木,所以叫「上林『苑』」;另一個意思指匯集,博採。《文心雕龍.辨騷》裡有「故才高者菀其泓裁,中巧者獵其豔辭。楊明照在《校注拾遺》裡說:「菀,唐寫本作苑……」注意,在這種場合下,它還讀wǎn。

(2)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作yù。讀音出自《廣韻》《集韻.迄韻》裡有「菀,茂也」,也就是說,讀這個音時,是指「茂盛的樣子」。比如《詩經.小雅.小弁》裡有「菀彼柳斯,鳴蜩嘒嘒」的句子。

(3)這個字的第三個讀音讀作yùn。讀音出自《集韻》,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乾部》裡說:「菀,假借為薀」。《詩經.小雅.都人士》裡有「我不見兮,我心苑結」的句子,唐人陸德明釋文時作「菀結」。也說是說,讀這個音時通「薀」,也就是「蘊」,指積聚的意思。

菀的小篆寫法如圖:

(菀的小篆寫法)

2、莔。讀作méng。《說文解字》給的註解是:「貝母也。」貝母是藥草,現在也這樣叫,百合科,多年生草本,鱗莖入藥,因為形狀而得名。《本草經集注》裡說:「『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能止咳化痰、清熱散結之功。它也有很多別名比如: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藥實等等,花的樣子如圖:

(貝母花)

入藥部分是它的地下鱗莖,樣子很萌(記住樣子很萌,就記住了它的讀音),如圖:

(貝母)

跟前面我們講過的薏苡有點像,貝母是常用的止咳中藥,但不可與烏頭同用,中醫「十八反」有明確註明。莔的小篆寫法如圖:

(莔的小篆寫法)

3、<上艹下術>GBK字庫無此字,有些電腦無法正常顯示。讀作zh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山薊也」。《玉篇.艸部》裡說「山薊,與術同」。《山海經.中山經》裡說「(泰室之山)有草焉,其狀如<上艹下術>。」郭璞作注說:「<上艹下術>,似薊也。」山薊是《中華本草》收載草藥白朮的別稱,指中藥白朮的根莖。一般認為「<上艹下術>」是術屬植物的泛稱,它的樣子如圖:

(山薊)

山薊是常用的中藥,主治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脹、大便溏薄等等。

<上艹下術>的小篆寫法如圖:

(&lt;上艹下術&gt;的小篆寫法)

4、蓂。這個字有兩個讀音。(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為mì,其實這個讀音僅指一種植物菥蓂,是一年生草本,無毛,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有稜。樣子如圖:

(菥蓂)

菥蓂很神奇,它的種子油可以制肥皂,也可以做潤滑油,還可以吃。全草、嫩苗和種子都可以入藥,全草可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種子可以利肝明目;嫩苗和中益氣、利肝明目;嫩苗用水炸後,浸去酸辣味,加油鹽調食還是不錯的野菜。這個讀音已不常用,僅在這個詞裡這樣讀。

(2)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是míng。這個讀音倒常出現在文學作品裡,專用於「蓂莢」這個詞,指的是古書中記載的一種瑞草,《田求子》裡記有「堯為天子,蓂莢生於庭,為帝成曆(注意歷史的歷和日曆的曆並不是同一個繁體寫法)」就是有一種草,堯當天子的時候,在庭中長了出來,專門為堯帝作日曆。《竹書紀年.帝堯陶唐氏》裡寫得更清楚,說「有草莢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曆莢」。你看,多麼神奇的植物啊,可以當日曆用。月初長一個莢,然後每天長一個莢,到月半時長夠十五個莢,然後再一個一個地落,到月底落完。碰到小月,則有一個莢枯焦不落。這種植物在唐詩裡也有記載,比如劉長卿的《晦日陪辛大夫宴南亭》:「蓂草全無葉,梅花遍壓枝。」為什麼蓂草全無葉呢,因為是晦日;李益的《書院無曆日以詩代書問路侍御六月大小》裡有:「故人為柱史,為我數階蓂。」我這裡沒有日曆,你告訴我一下吧;宋代也有人用,比如秦觀在他的《德清道中還寄子瞻》詩裡說:「旅思搖風斾,歸期數月蓂。」用的都是這個意思。這種神奇的草,沒有科學考證到底是什麼草,也沒辦法上圖,只能存疑。蓂的小篆寫法如圖:

(蓂的小篆寫法)

5、菋。讀作wèi。《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荎藸也」其實就是五味子,結合下一個字「荎」《說文》給的解釋,這個字應當是專指五味子的果實。在55課講「藸」字時已經介紹過,五味子是木蘭科五味子屬植物的泛稱,落葉木質藤本,葉互生,紙質或近膜質,卵形,花白或淡紅色,成穗狀聚合果,可以入藥。《爾雅.釋草》裡說:「菋,荎藸。」郭璞作注說:「五味也,蔓生,子叢在莖頭」。北宋邢昺作疏引用《唐本草》解釋的更詳細:「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也就是說,五味子的皮與肉又甜又酸,核中又辛又苦,而且又都有鹹味,所以叫五味子。「五味子是最早列於神農本草經的上品中藥,藥用價值極高,有強身健體之效,與瓊珍靈芝(號稱「靈芝中的靈芝」)合用可以治療失眠。五味子又分南五味子與北五味子,樣子有差別,價值也不一樣,一般北五味子價值較高。五味子的樣子如圖:

(五味子)

古人造字,把味道很全的五味子用「艹頭加味」這個字表示,真是準確而生動,它可就是一種味道很全的東西嗎。菋的小篆寫法如圖:

(菋的小篆寫法)

6、荎。讀作ch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荎藸艸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專門強調了這一句話,是四字句,而不是「荎藸,艸也」這樣斷句的(可惜很多注本還是分開斷句了),意思很明確,指的就是「荎藸艸」,而不是「荎藸」。五味子用菋表示,碰到它的全株,古人就用荎來表示,也就是說,荎是表示的五味子整株,而不僅指果實,如圖:

(五味子)

簡言之:菋指五味子果實,荎指五味子這種植物。

另外,荎還指另一種植物,就是刺榆,上一課即72課講「芪」字時已講得很清楚了,這裡不再多說。荎的小篆寫法如圖:

(荎的小篆寫法)

漢字當然也是嚴謹的系統,很多漢字意思相近或相同,但也可能存在細微差別,學習這些細微的差別,恰恰也是學習漢字有趣的地方之一。前面55課講到藸,曾說它就是五味子,但也有人認為許慎把它單列在前面,很可能指的是另一種艸,只是無法考證罷了,我們暫時做五味子解釋並不是否認許慎的原文字意。

(【說文解字】之73,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89課:古人在用字上是如何區別草落葉與樹落葉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9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zhengning貌」,這個字,上一課(88課)已經提到過它,就是組成專用詞,表示草很亂的意思。
  • 《說文解字》第89課:古人在用字上是如何區別草落葉與樹落葉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9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 《說文解字》第15課:古人起名字為什麼愛用「瑾」、「瑜」這些字
    《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瑾瑜,美玉也。」這是一種美玉。要理解這個字,還是從玉之外的「堇」旁說起。堇,《說文》給的解釋是「黏土也。」就是黏土,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個人兩手交叉於胸前,象一個人謹飭肅立的樣子,黏土成分的細密,一個人的謹慎態度,這都是好的品質,因些,古人將無瑕的玉稱作瑾。
  • 《說文解字》第281課:古人還用什麼字表示「遠」的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辵」部的三個漢字:逖、迥、逴。這三個漢字都不是常用漢字,今天課程裡的三個字,重在了解,今天這三個字,意思全部是「遠」。詳情如下: 1、逖。讀t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逖,遠也。從辵,狄聲。逷,古文逖。」形聲字。本義是遠。《書·牧誓》:「逖矣,西土之人。」孔傳:「逖,遠也。」
  • 《說文解字》第83課:看「芒」字的解釋,你會更佩服司馬遷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裡解釋過這個意思,說:「芒,《說文》無鋩,此即鋒鋩字也。」就是說,專門用來形容刀劍鋒芒的鋩,是後起字,《說文解字》之前,就寫作「芒」;(3)光芒。比如《史記.天官書》裡有:「填星(就是土星)其色黃,九芒。」我們現在說太陽的光芒,就是用的這個意思。司馬遷真的很厲害啊,現在看土星,那個行星環確實像如芒。如圖:
  • 《說文解字》第96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的「藍」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39課:曹植《七步詩》裡的「萁」指的是什麼?
    有朋友從後臺留言,說《說文解字》系列文章純屬八股文,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只是回復他:「這一類文章你怎麼會看成是八股文呢?」八股文從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 《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9課,講六個漢字,都是《說文解字》的「口」部漢字,分別如圖: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這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咀,含味也。從口,且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含而味之。」咀的本義是品嘗,玩味。比如韓愈的《進學解》有句:「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大意指:深深沉浸在優美文章的境界中, 仔細地品味文章中的精華,寫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
  • 《說文解字》第70課:藕是荷花的根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0課,仍然是「艸」部漢字,仍然是每課六個漢字,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如圖:(蓍草)著草顯然生長周期要比其他草類植物生長周期長,所以古人用了「耆」(《說文解字》解釋耆,就是「老也」)這個組字部分。
  • 《說文解字》第72課:古文字裡的「掃帚菜」?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2課,講的「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如圖:(雞頭菜莖)這個讀音下,還指古代的一個地名,是春秋時楚邑,《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子玉復治兵於蒍。」杜預作注說:「蒍,楚邑。」另外,它還可以作姓氏用,同「薳」。
  • 《說文解字》第200課:《說文解字》中「形聲字」有啥明顯標記?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0課(不知不覺),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內容十分無趣,所以今天順帶介紹兩個關於《說文解字》的小知識:一、《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明顯標記是什麼?
  • 《說文解字》第35課:中國舉辦奧運時,火炬為什麼是祥雲圖案?
    理解了這個差別,在創作書法篆刻作品時,遇到「氣」字的詞語,不能完全都用「氣」,要區別字義,再選擇用哪個字,當然,藝術跟文字學是兩回事,丁敬不是說過「《說文》篆刻自分馳」,也不必完全拘泥。很多篆刻名家在作篆時,這兩個字互相通用,他們選擇了服務於藝術創作中的章法需要。氣的小篆寫法如圖:
  • 《說文解字》第51課:說美女「手如柔荑」時,你讀對了嗎?
    老提示:標題中所說的問題,在課程中一定有答案,請關註標題問題的朋友仔細看完。這是我們這套課程的第51課,依照《說文解字》字序,我們今天要解說的六個漢字仍然是「艸」部漢字,分別是:這個字兩種寫法,一個下面是「夷」,一個下面是「弟」,不同版本的《說文解字》印刷體印刷的不一樣,但是是同一個字(需要注意,「夷」和「弟」小篆的寫法並不一樣,後面的課程陸續會講到,是完全的兩個字)。讀作tí或者yí。中華書局注音版的《說文解字》只標註了第一個音t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荑,艸也。從艸,夷聲。」讀這個音時,有幾個意思:(1)初生茅草的嫩芽;注意,是專指茅草的嫩芽。
  • 《說文解字》第67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是什麼?
    今天我們接著講《說文解字》的第67課,仍然是「艸」部漢字,仍是六個漢字,今天的六個漢字如圖:(今天要說的六個漢字)1、䕮。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中華書局注音版的《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jú。給的解釋是:「䕮,日精也,以秋華」,其實就是菊花。後來寫作「菊」。《本草經》裡說:「菊花,一名節花。……一名精」這裡說的「節花」,就是許慎說的「以秋華」也。
  • 《說文解字》第27課:原來支票上用的大寫數字都來源於武則天
    《說文解字》釋作:「石之次玉黑色者。從玉久聲。《詩》曰:「貽我佩玖。」讀若芑。或曰若人句脊之句。」這個給的資料還算不少,形聲字,「玖」,就是比玉稍次的黑色美石。《詩經.王風.丘中有麻》有這樣的句子:「彼留之子,貽我佩玖」,如果僅以這個意義來聯想,「玖」之所以用「久」作為聲旁,還有取「長久」的意項的緣故,把佩石給對方作為愛情的信物,以石或玉的堅貞純潔牢固,表示兩人的愛情的永恆。
  • 《說文解字》第123課:《詩經》「伊餘來暨」,究竟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3課。講一個漢字「餘」。這個字在《說文》540部裡歸「八」部,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歸法歸「人」部,檢字時要注意。餘。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y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餘,語之舒也。」先看字形演變:
  • 《說文解字》第311課:細說「衙」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行」部的三個漢字:衕、(行+戔)、衙「,這三個字中,只有衙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衙,衙門的衙。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衕。讀音有兩個:(一)tò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衕,通街也。從行,同聲。」形聲字,本義是通道;巷道。我們現在說的胡同,其實,在古漢語裡,寫作「衚衕」,胡同兩個簡化字現在已經看不出來道路的意思了,但繁體字的「衚衕」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說:「今京師衚衕字如此作。」說的就是這件事。
  • 《說文解字》第181課:關於「呻吟」的用法,古人跟我們有啥差別
    照慣例,先奉上標題裡問題的答案:(1)關於「呻吟」的用法,古人最原始的用法是用作吟誦、誦讀,而不是現代漢語的因痛苦而發出的嘆息和呻吟;(2)唐代詩人元稹所說的二十四種古代詩歌體裁詳見「吟」字詞條第3小條加粗欄位。無興趣內容請自行忽略。
  • 《說文解字》第五課:不是簡化字的漢字,每一個字都大有來頭
    《說文解字》裡對這個字的解釋是「安也」,先民對於美好的嚮往和願望,都把它們寄託給神明。平安也是需要神明的幫助的,因此,表示平安的「禔」字,也放在了「示」部,看字形,左邊一個「示」部,就是神明,右邊一個「是」字,所謂的「是」,即「日正也」,表示太陽剛好達到天頂,太陽在天空的正中,豔陽高照,天氣晴朗,對於自然條件來說,這就是「平安」了。關於「是」字(到「是」字時,再詳解「是」的字形演變。)
  • 《說文解字》第115課:「八」的本義並不是七加一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5課,同樣是講三個漢字。其中兩個是《說文》「小」部漢字,一個是「八」部的部首漢字,具體如圖:這個字是現代漢語高頻常用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shǎo。給的解釋是:「不多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很明確,不多就顯得小,所以古人用少解釋小,也用小解釋少,大部分情況下可以通用。看一下少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如圖: